如何答好社會治理這篇大文章?今年,莆田寫下“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八字訣。作為木雕工藝之都,莆田擅長于細微處下功夫,“小”字見真章。
完善“微架構”,搭建“微平台”,構建“微體系”,打通“微循環”,優化“微服務”,培育“微自治”——今年以來,荔城區緊扣莆田市委提出的“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專項行動,打造社會治理的“荔城六微模式”。
荔城區委書記張福清表示,以黨的建設引領基層治理,把黨的神經末梢延伸到基層最前沿、最深處,推動各項工作落實到最小治理單元和最後責任主體,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夯基以惠民,不斷提高群衆的安全感、幸福感。
機制為先,構建組織“微架構”
下轄9個社區和2個建制村,常住人口99806人,平均每平方公裡1.33萬人,接近廈門島内人口密度的89%——這是莆田老城區,也是中心城區的荔城區鎮海街道的一組數據。“人口密度高、人員成分雜、治理難度大。”鎮海街道辦副書記許美東總結道。
落實最小治理單元和最後責任主體,即要劃分出最小單元格,選出責任人。
根據《荔城區社會治理網格單元劃分規範标準(試行)》,按照“地域相鄰、人員相熟、構成相似、法人獨立”原則,形成“區—鎮街—村居—網格—單元”五級管理模式。具有履行法人主體責任的歸屬于專屬網格和專屬單元,其餘的歸屬于綜合網格和綜合單元。所有網格、單元對應一個編碼。
道路、溝渠、梯位等都成為劃分界限,一個個體工商戶、小作坊就是一個單元。網格從之前的30個到現在的260個,再分出單元4565個,産生綜合單元長607個、專屬單元長176個。
這是鎮海街道最新的網格、單元數據,也是荔城區推行最小單元格行動的一個縮影。
精準劃分小單元,黨建引領大格局。按照《荔城區社會治理末端黨組織建設規則(試行)》将網格化服務管理與基層黨建有機融合,通過“1+1”(一個網格/責任主體+一個黨組織)體系融合,實現網格黨組織全覆蓋。
“每個網格設立黨支部,每個單元設立黨小組,可多個網格聯合組建。全面推行黨員單元長、街巷長、樓棟長、網格員‘三長一員’機制,把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有效覆蓋到群衆家門口。”荔城區委政法委政治處主任林晖介紹,不僅組織建設精細到戶,精準到人,同時全區積極與市網格中心、市數字公司對接,導入新的網格和單元數據,納入“一張圖”系統管理,搭建社會治理“微平台”,實現數據落圖,資源落格。
“打開莆田市大數據調度指揮平台,不僅可以看到最小單元格人員情況,疫情防控、城市管理、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各方面實時動态也一覽無遺。”許美東介紹,細化單元格,數據精準到戶到人,即為了系統集成、數據歸集,推動部門信息彙聚共享、實時更新,實現一次采集、多方共用,以可靠的基礎數據支撐和服務基層治理工作。
集成服務,“微體系”管大民生
端午小長假,鎮海社區東梅小區比往日熱鬧多了,傍晚時分,不少居民在休閑區運動健身、看書下棋,1号樓單元長黃璇瑛巡完小區電動車棚又逛了逛垃圾區,不時和居民打招呼。
“最近天台曬不了被子,樓長幫忙反饋下。”一位居民說。“小區為了配合創城,對天台進行統一整改布置,很快大家就可以用上更美觀更方便的天台。”黃璇瑛熱情回應。
東梅小區屬于回遷安置小區,是鎮海社區一個網格點,社區直接管理,黨建氛圍濃厚。如今,每棟樓又選出黨員單元長,黨群關系更緊密。
“‘三長人員’具有近鄰優勢,他們更熟悉周圍情況,更有利于開展群衆工作。”許美東介紹,從劃分最小單元時,就選出單元長,責任心強、熱心公益事業、有威望、有奉獻意識的黨員群衆,優先推薦擔任單元長或樓棟長。如今,荔城區“三長人員”工作已經深入流口管理、疫情防控、安全生産、矛盾化解機制、文明創建、環境保護等各工作體系中。
上崗第一周,拱辰轄區辰門兜小區3号樓單元長黃志永就領到《單元長工作職責手冊》,針對信息采集彙集、平安巡防、便民服務等多項任務清單,對自己的新身份“幹什麼,怎麼幹”做到心中有數。
“小區電動車充電樁太少,充電不方便,還有些人把電動車停在樓梯口,安全隐患大……”3月,黃志永收到業主對電動車充電隐患的問題反映。
為此,黃志永多次實地走訪,收集群衆建議,并向拱辰派出所社區民警範與陽反映電動車停車、充電難的問題。範與陽組織網格長、物業、各單元長就設置停車棚、電動車充電樁等問題進行探讨研究,最終為小區新增設充電樁300個、停車棚10個。
眼下,業主單位、樓宇物業、重點企業黨員等單元長,已成為民警的最強輔助,依托“網格鄰裡吹哨、職能部門報到”模式,單元内的警、政、企三方力量整合成“一張網”。圍繞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治安突出問題整治等重點工作,聯合消防大隊、市場監督管理所、城建執法中隊、街道安辦等基層執法力量開展聯合執法、安全宣傳,推動部門間事項的分類交辦、分流處置,避免小問題拖成大問題。
今年以來,全區單元内補盲新建視頻監控500部,督促完成電動車充電樁2000多個、消火栓設施建設130處,轄區盜竊警情同比下降13.9%,消防措施落實不到位引發火災數、财損數大幅下降。
事事有回音,形成閉環“微循環”
5月11日12:16,西庚小區四級樓棟業主群裡發出一條信息:“20号樓107室門口的這個污水井蓋破損嚴重,快塌下去了,物業能否幫忙更換一下?”
“馬上組織人手攜帶新的井蓋到現場進行更換。”單元長/樓棟長韓美林第一時間在群裡回複。12:31,井蓋換裝工作完畢。13:58,業主上班途中看到新安裝的井蓋,在群中點贊并表達感謝。
一個微信群就是一座社區治理的連心橋。像上述的單元樓信息通聯群在拱辰街道有1072個,由拱辰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拱辰派出所共同組建,街道幹部、社區民警、社區幹部、單元長、網格員共同管理。如今,開展各類宣傳、業務咨詢、民聲收集、隐患發現治理、矛盾糾紛化解、疫情防控等工作,小小微信群已成為了解群衆、貼近群衆、為民解難的最快途徑之一。
針對網格長每個人鍊接管理數十個群,管理、發布難度較大等管理痛點,鎮海街道委托研制微信群聊高級管理助手,通過批量發布、後台巡查等功能,實現社情民情一屏可覽、政策指南一鍵發布,需求訴求實時響應,為管理減負、為治理加速,真正讓單元群成為連接群衆的第一道橋梁。
數據賦能,荔城區還優化“12345”熱線工作流程,運用“莆田惠民寶”APP、“社會治理”小程序等信息化手段,進行事項信息流轉,依托社會治理大數據雲平台,按照即時轉辦、限時辦理等要求,高效處置相關訴求。
為民辦實事重在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為此,荔城區聚焦基層困難事、群衆的煩心事,建立“統一受理、集中梳理、歸口管理、依法辦理、限期處理”閉環工作機制,完善“單元巡查—源頭發現—信息采集—任務分派—問題處置—核查反饋—跟蹤問效”等七步閉環的事件處置工作流程,并明确各類事項辦理時限。
“感謝你,我們終于能安心睡覺了。”家住鎮海街道的張先生感激地對民警說道。4月13日上午,張先生因噪聲問題與鄰居發生口角,随後向鎮海派出所報警求助。接警民警了解情況後,立即将該警情轉至糾紛流轉群,由社區民警、網格長一鍵接單,上門化解。經調解,張先生與鄰居握手言和。從糾紛發生到糾紛化解僅用了1個小時。
如今,矛盾不出單元,已在全區成常态,湧現出不少社區治理典型。如:西天尾派出所主動對接鎮司法所省級完善“公調對接”機制,推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今年以來,累計調處矛盾糾紛276起,調解成功率98.4%。
基層“微自治”,激活治理内驅力
“一次救災救人行為積3分,參與調處糾紛積1.5分,參與志願活動積1分,所有的積分可以在積分超市換購生活用品。”西天尾鎮黨委書記陳智勇介紹,為推進“黨建引領 夯基惠民”行動,調動群衆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積極性、主動性,後黃社區啟動“積分超市”管理試點工作,即居民參與社區志願服務後,可獲取相應積分,通過所在社區認證,将積分在“存折”上登記,這些積分能兌換成牙膏、香皂、食用油等日用品。
“開啟‘區—鎮街—村居—網格—單元’五級管理和‘三長一員’治理模式,各鄉鎮街道村社區群衆自治水平都有了明顯提升。”陳智勇說。
“要是沒有社區評理員幫忙,這個難題還不知道要怎麼解決?”日前,在西天尾鎮東星社區“近鄰評理室”,社區居民陳梅霞向評理員陳兆雄表達謝意,她和鄰居因果樹占道引發的矛盾得到滿意解決。
陳兆雄是東星社區的一名村聘幹部,也是單元長,還是社區“近鄰評理室”一名經驗豐富的評理員。樓上澆花淋濕樓下的衣服,廣場舞影響學生考試學習……隻要社區居民有問題,陳兆雄就會主動當起調解員,讓鄉裡鄉親坐下來把矛盾聊開、聊好。
如今,“近鄰評理室”已成為東星社區基層社會治理的穩壓器。目前,全鎮17個村居、6個社區和11個村委會全部建立“近鄰評理室”,實現100%覆蓋。其中,社區、村委會還成立由律師、鄉賢、老黨員、退休幹部等組成的評理隊伍,共聘用近鄰評理員290名。今年以來,“近鄰評理室”已成功化解矛盾糾紛上百起。
“基層治理紛繁複雜,但也可以化繁為簡。重在把握兩個原則:一是群衆的事情由群衆自己做主,二是要設計一套有利于群衆自我管理的可執行制度。”林晖說,落實最小單元格和最後責任主體就是放權給基層,通過完善區域共建共享機制,實現信息在一線收集、服務在一線強化、資源在一線彙聚、矛盾在一線化解、安定在一線鞏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