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那篇關于熟齡肌護膚品推薦的内容,有小夥伴說:有個紀錄片證明過護膚品根本沒用,要抗老就是防曬和整容。
這位小夥伴說的那個紀錄片叫《美容的真相》,這部紀錄片去年就火過一段時間。我相信如果大多數人看了都會很震驚。但我們還是要更理性地看待。
今天就跟大家通過這條紀錄片來聊聊護膚。
一、紀錄片中存在的誤區:
紀錄片從大多數人每年高昂的護膚品投資開始,想知道高額的護膚品費用投資到底值不值得。因此,制作方找試驗者用3款面霜做了測試。實驗測試使用的是妮維雅保濕霜、倩碧黃油面霜以及法國大寶保濕霜。
而測試結果中,大多數人最關注的應該是這句話:測試者使用三周後皮膚沒有明顯變化。
但仔細看這個測試其實存在幾個問題:
實驗中用的三款産品:妮維雅Soft版、倩碧黃油以及法國大寶。
節目中将法國大寶标注價格為43英鎊。因此法國大包就成了這三款中的貴婦産品。但其實這款産品在亞馬遜的價格其實是29英鎊。
所以,其實法國大寶與倩碧黃油其實屬于價格相當的産品。而且,這三款産品我相信大家都不會把它當作什麼高端産品吧?
1⃣️保濕好就是好産品:
最後實驗結果對三款面霜評判是:妮維雅保濕能力最好,法國大寶保濕能力最差。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某大V對一大堆面霜産品進行測評。最後的結果很多大牌都不值得買。
保濕性确實是衡量一款産品的參考項,但不該是絕對标準。如果要論保濕,那款産品有純凡士林保濕效果好呢?
而且不同膚質,不同地域大家對保濕的需求不同。因此,單用保濕能力來判斷一款産品好壞,其實沒什麼參考意義。
2⃣️護膚品無用?
測試中的另一個結論是:這些産品連續使用3周皮膚沒有變化。Miya的理解這裡的變化是指對皮膚細紋、斑點等的改善。
之前我們說過:護膚品的活性成分從塗抹到臉上到經皮膚滲透吸收直到發揮功效需要一定時間。例如,有數據顯示:使用5%的煙酰胺産品需要12周才能看到色素沉着改善現象。水楊酸使用需要6周,而視黃醇需要26周以後才能看到明顯效果。
所以,紀錄片中的短短三周的測評結果其實并不能直接得出護膚品無用論。
二、值得思考和學習的部分?
視頻中以一位長年駕駛的女司機為例,通過皮膚檢測儀檢測左右兩邊的皮膚狀況。發現右側臉眼周的細紋問題比左側明顯嚴重。而其根本原因是右側相比左側接受紫外線刺激更多。
在視頻中皮膚科醫生也提到:紫外線是皺紋形成的最重要原因。紫外線短波會造成皮膚曬紅、曬傷,而紫外線長波UVA能穿透玻璃、水面等,造成皮膚曬黑,同時導緻膠原纖維損傷,加速膠原蛋白流失,加速衰老。
而唯一的預防方法,就是要采取防曬措施。視頻中提到要購買能抵禦UVA和UVB防護力的防曬霜。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盡量避免被曬。
視頻中提到最有效的成分是維A酸。但維A酸效果很好,能改善細紋、減輕色素沉澱,改善老化問題,但因為功效強,殺傷力也很大。使用時會有明顯的灼燒、刺痛泛紅等問題。
因此,維A酸隻可作為處方藥使用,不可作為護膚品成分使用。而相比維A酸,維生素A類,如視黃醇,相對效果差一些,也有效果。同時還提到了肽類成分。這些都是對改善細紋、對抗衰老有明顯效果的。
其實這一大段總結下來就是Miya一直在跟大家強調的:
皮膚最重要的功能是屏障,大部分護膚品成分作用在皮膚表面起保濕作用。少量活性成分可滲透進入皮膚幫助改善和預防皮膚問題。但大多數成分要進入皮膚起作用都會有刺激性。往往功效越好,刺激性越強。
三、《美容的真相》帶給我們的護膚思考?
這也是被Miya念叨無數遍的。雖然視頻中對産品的否定有一些偏激,但不得不承認,大部分護膚品廣告的誇大宣傳确實造成消費者對産品功效過度期待。
因此,作為消費者理性看待産品功效很重要。不要隻是沉迷于香味、膚感和美好的廣告圖。良好的使用感固然重要,但還是有必要在功效和膚感之間有所衡量。
最常見的問題是:大多數人往往用高昂的價格買到的是華麗的包裝和看似美好的膚感,這就需要深思了。
經常有姑娘說:Miya姐你推薦的産品價格有點高,有沒有便宜的精華?
一般這時我都會說:如果預算有限,精華可以不用,做好清潔保濕防曬就行。視頻中也提到:紫外線是引發皮膚衰老最重要的因素,當然,不隻是衰老,斑點、炎症、色素沉着等紫外線都是罪魁禍首。
當你在研究要買哪款美白精華、用哪款抗老産品時,先想想防曬是否做到位了。否則用多貴的精華也是亡羊補牢,效果不佳還浪費錢。
每次說到護膚總有些姑娘說:有錢不如去做醫美。
醫美确實有效,而且立竿見影。但醫美是出現問題後去修修補補。而且這樣的修補可維持的時間很短。而護膚是長期有效的防禦。而且即使醫美技術提升了,但依然存在風險。如果能做好防禦,就能避免或減少修補,何樂而不為呢?
OK,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