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8-28 04:24:46

本 期 導 讀

關于「濕邪」,這是一篇滿滿的透徹的幹貨。對于折磨大多數人的「濕邪」,一文帶你認清它。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1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2

濕邪的性質與緻病特點

1

◆ 濕為陰邪 ◆

濕性類水,水性是偏冷的,這是濕為陰邪的原因之一。濕為陰邪,容易阻滞氣機,簡單講就是容易妨礙人體氣的流動。

人體裡面的水液跟氣是什麼關系?氣行則水行,但千萬不要理解為一股氣推着一股水走,沒有那麼直觀。人體中水分或是水液跟氣的關系,《黃帝内經》表達說有一點像是霧露狀,就是半氣态半液态。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3

這樣我們就可以想象,所謂濕,按照現代人的觀念,有一點像體内的水分子多了呈離散狀态。當這個霧露狀的東西,水分子的比重大了,假如真的有氣這回事,氣的運行的流暢度一定是減慢的,即氣滞,氣滞的表現——一個字:

哪裡氣憋住了,那麼憋住的位置氣就相對多了。氣多了,就像自行車的輪胎,沒有氣,我們就泵氣直至飽滿,就會發脹,所以局部有脹感,是氣滞的表現。

也可以這麼說,凡是濕停留的地方,除了濕本來的症狀之外,也很容易出現局部的脹悶感,這就是濕邪易阻滞氣機。

這也反過來提醒我們,治療濕病的時候,要加行氣藥。但加行氣藥,不用加得那麼笨,不需要幾味袪濕藥加幾味行氣藥,因為有的行氣藥本來就能袪濕,有的袪濕藥本來就能行氣。像陳皮、白豆蔻、砂仁這些藥物是袪濕跟行氣都兼備的。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4

問:寒邪容易傷陽,濕邪也容易傷陽,兩者有什麼區别?

可以這樣理解:寒邪傷陽,傷得比較厲害,同時不太分部位,什麼地方都可以傷。濕邪傷陽,一般是選擇性的,最容易傷的髒腑是脾

脾喜燥惡濕,換一種表達就是脾對濕特别敏感,特别害怕,所以濕容易傷脾陽。陽氣代表功能,脾陽一受損,脾的功能就下降,就容易出現腹脹、不想吃飯、大便爛(黏)。

2

◆ 濕性重濁 ◆

重:意思是沉重。隻要人體出現了全身或是局部的沉重感,中醫都算濕。因為濕性類水,水的比重比較大。比如關節痛,假如是遊走性的,我們叫作風痹;假如有的人關節痛不是遊走性的,而是有沉重感,于雨天加重,我們一般叫作濕痹。

有時候病人的主述模棱兩可,比如他說醫生我很疲倦,很多人可能會誤會,直接把疲倦當作了氣虛。這不一定對,因為疲倦感其實有兩種,一種是無力感,一種是沉重感。

假如疲倦是無力感,一般是偏氣虛;假如疲倦是偏沉重感,一般就偏濕。可能有人說,我分不清楚,好像有一點無力感,又有一點沉重感,那算什麼?其實很簡單,可以判斷為氣虛夾濕。

裡急後重:就是排便的時候排到最後,有一點拉不幹淨的感覺,拉完又想拉,肛門有重墜感。肛門有重墜感還是符合「重」字,所以也算是濕。

濁:指分泌物、排洩物渾濁。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5

3

◆ 濕性黏滞 ◆

黏:黏膩,是指症狀的黏膩性。婦女的帶下量多,這個帶下通常是具有黏膩性,也有渾濁性,符合濁和黏。男子的慢性前列腺炎,小便到了最後,會帶一點黏液,這種黏液的黏也是濕。大便擦不幹淨,很廢紙的黏算濕。更嚴重的,就是裡急後重,拉完又想拉,拉不幹淨。早上起來眼屎很多,眼屎是黏性的,這是濕。面部有油垢感,油垢的感覺是黏的,是濕。頭發是油性,屬濕。

我們可以自己對照一下,凡是分泌物、排洩物是渾濁的,通通都可以用濕來命名,或是用濕來概括。

滞:是指病程的長綿性。隻要病帶了濕滞,這個病的周期就比較長。病的周期比較長,跟黏滞也有關聯,就是黏乎乎的,不隻是指症狀黏乎乎,連整個病程也是黏乎乎的,這是濕的特征。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6

4

◆ 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

易襲陰位:簡單理解就是水往低處流。上面列舉的很多症狀,要麼是小便,要麼是大便,要麼就是外生殖器,要麼就是一些隐蔽的部位,所以濕為陰邪,易襲陰位。

濕性趨下:指的是緻病有往下走的特征,這可以跟風邪相鑒别。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因為風邪易襲陽位;而傷于濕者下先受之,因為濕邪易襲陰位。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7

*注意,以上講的濕是外感六淫的外濕,人體還有一種濕叫作内濕——脾虛。

脾的一個功能是運行水濕,當脾虛,脾的功能下降的時候,一樣可以産生内在的水濕痰飲。

隻要是内濕,就是脾虛生濕,它的表現就是脾虛的表現 重濁黏滞趨下,且這個濕是從内而生的,而不是從外而感的。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8

濕邪緻病的證候

1

◆ 傷 濕 ◆

證候:頭身困重、發熱、苔膩、脈滑。

頭身困重是濕性重濁的表現。另外傷濕的表現還有可能是發熱,因為濕邪容易阻滞氣機,氣屬陽,氣一憋住,在局部就産熱,所以容易發熱。舌苔膩一般是痰濕的表現,脈滑也是痰濕的表現。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9

2

◆ 濕 痹 ◆

證候:關節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濕痹,痹的意思是指痹阻不通,表現于關節的症狀,以關節酸痛重着、屈伸不利為特征。注意關鍵字——。剛剛提到,假如有沉重感,在中醫算濕。

遊走性關節疼痛風痹關節酸痛重着濕痹

假如一個人的關節痛,又遊走,又沉重,這種情況叫風濕痹,因為兩個特征都有,診斷就是兩個。

假如在剛才兩個特征基礎上再加上一個遇寒加重,那麼就有三個要素了,風、寒、濕都有,就叫作風寒濕痹。中醫的治療是對應疾病特征的,風寒濕痹三個要素都有,治療就要驅風、散寒、祛濕同時來。

3

◆ 濕熱浸淫肌膚 ◆

證候:濕疹、癬等滲液性皮膚病。

濕熱浸淫肌膚,表現出來就是濕疹、癬等滲液性皮膚病。這與濕性黏滞濕性重濁濁特性一緻。隻要人體分泌物、排洩物表現出黏黏膩膩,或者渾濁感,都算是濕。

4

◆ 寒濕困脾 ◆

證候:脘腹脹悶、口膩納呆,腹痛便溏而黏,或夾黏液,頭身困重,或肢體腫脹,婦女白帶量多,舌淡胖,苔白膩或滑,脈滑。

脘腹脹悶、口膩、納呆:脘腹定位在脾胃,脹悶是氣滞的表現。濕為陰邪,容易阻滞氣機,所以會有脹悶感。口膩是口腔有黏膩感,黏膩是濕的特征;納呆是濕主脾胃,濕為陰邪,容易損傷陽,因此損傷脾陽。脾喜燥惡濕,特别怕濕。

腹痛、便溏而黏:一般是以脹痛氣滞為主;便溏而黏是指大便爛得像爛泥一樣,擦不幹淨。有時候濕得比較嚴重還會夾有黏液,黏液也是黏。

頭身困重:濕性重濁,濕在人體的肌膚或者是經絡,就會出現頭身困重,或肢體腫脹。肢體腫脹不單是濕,可能還有點水。

婦女白帶量多:白帶也是黏糊糊的、液态狀的,所以算濕。

舌體淡胖、苔白膩或滑、脈滑:舌胖是因為體内水多了,把舌頭「泡」大了;舌淡是偏寒;舌苔白偏寒;舌苔膩或者滑偏濕,此時脈滑也是濕。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10

5

◆ 濕熱蘊脾 ◆

證候:身熱不揚午後加重,汗出熱不解,脘腹脹悶、口膩納呆,腹痛便溏黃臭而黏,或夾黏液,頭身困重,小便黃短,或肢體腫脹,婦女帶下色黃,舌紅,苔黃膩或滑,脈滑數。

身熱不揚午後加重:身熱不揚的意思是身體發熱,但用手捂在肌膚上,一開始不覺得很熱,而越按越熱,叫作身熱不揚。身熱不揚關鍵是濕熱并存,濕把熱裹在了體内,這個熱很難一下透出來,裹在體内的熱隻能慢慢地從内向外,慢慢透發。

問:為什麼是午後加重?

我們按太極圖來推算,早上是陽氣旺,傍晚是陰氣旺。濕熱,熱屬陽,濕屬陰,中午之後是陰邪慢慢加重,也就是濕的比重慢慢加大,濕的比重一加大,憋在體内的熱就憋得越來越厲害,中醫叫作郁而化熱。

也就是說早上的熱氣是容易外透的,中午之後的熱,由于濕的比重大了,濕又在外圍把熱裹在裡面,所以很難外透,所以一般是午後加重。同時即便用發汗藥,由于外圍的是濕,所以隻能發出濕,裹在體内的熱,一般出不來。

*特别提示:孩子發熱父母莫着急。小孩發熱,尤其是在南方,接近40攝氏度的熱是濕熱的熱。如果未将濕熱的熱辨準,隻用清熱的藥,效果并不好。必須是清熱跟祛濕同時用,熱才能退得了。其實在中醫診斷上何時發熱很重要。

脘腹脹悶、口膩納呆:見寒濕困脾。

腹痛便溏黃臭而黏,黃臭定性為熱,而黏是濕。或夾黏液也是濕。頭身困重是濕,小便黃短是熱。肢體腫脹是濕,婦女帶下色黃是熱。同樣舌紅是熱,苔黃是熱,苔膩是濕,脈滑是濕,脈數是熱。

小結

濕熱蘊脾第一個要素是有熱的特征,比如身熱不揚午後加重,同時又大便黃臭,小便黃短,舌質紅,苔黃,脈數。第二個要素是濕,比如口膩,大便黏夾黏液,頭身困重,婦女帶下,還有苔膩、脈滑。第三個要素就是定位在脾,脘腹脹悶、納呆、便溏。

所以中醫的診斷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講白了就是定性加定位。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11

6

◆ 脾虛生濕 ◆

證候: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脘腹脹悶、口膩納呆,腹痛便溏而黏,或夾黏液,頭身困重,或肢體腫脹,婦女白帶量多,舌淡胖,苔白膩或滑,脈緩或弱,病程長。

這個症狀與寒濕困脾很像,隻是前面多了兩句: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這實際上是氣虛的表現。所以氣虛表現加上濕困脾表現,診斷就變了,變成脾虛生濕。

問:脾虛生濕與寒濕困脾的區别在哪裡?

寒濕困脾主要是寒濕妨礙了脾的運化,是實證。而脾虛生濕的因果關系就是,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而産生的内濕。

認真辨别,脾虛生濕除了比寒濕困脾多了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這組症狀,脾虛生濕的脈除了滑還可能比較弱。另外鑒别點是時間比較長。

*再次強調:中醫的髒腑辨證或者其他辨證的程序是定性加定位。

7

◆ 肝膽濕熱 ◆

證候:脅肋脹痛,或發熱,身目發黃,色鮮明,厭食油膩,口苦,納呆,小便黃短。或陰部濕疹、瘙癢,帶下黃稠臭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脅肋脹痛:脅肋是肝經循行所過,由于濕為陰邪,容易阻滞氣機,氣機受阻,就容易出現脅肋部脹痛。

發熱:這個發熱跟濕熱蘊脾差不多。假如有發熱,應該也是身熱不揚,汗出熱不解,午後加重。

身目發黃,色鮮明:指黃疸。因為濕熱熏蒸肝膽,膽汁外溢到肌膚,肌膚就發黃了。

厭食油膩:還是跟膽汁有關。膽汁的作用是消化脂肪類食物,既然膽汁外溢到肌膚,進入小腸的膽汁就少了,所以厭食油膩。

口苦是熱的表現。納呆是濕熱妨礙脾的功能,小便黃短是熱。帶下黃臭也是濕熱。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都是濕熱的表現。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12

肝膽濕熱還有另外一組症狀,不是表現在肝膽這個髒腑本身,而是表現在肝經,如陰部濕疹瘙癢,或帶下黃臭,實際上這就是濕熱下注肝經。陰部是肝經循行部位,瘙癢是有風的特征,濕疹是濕熱的表現。

肝膽濕熱的代表方龍膽瀉肝湯或者是龍膽瀉肝丸。

8

◆ 膀胱濕熱 ◆

西醫表達為尿頻、尿急、尿痛、尿黃短。為什麼說是膀胱濕熱?尿頻就是感覺每次小便完又想小便,尿不幹淨。但是每次都尿得不多,這種感覺就是黏滞感,同時小便的痛還帶有點澀滞感,尿得不流暢、澀滞感也是濕,而小便黃短的黃是熱,加起來就是濕熱。

9

◆ 大腸濕熱 ◆

主要表現在大便上。排便時也有拉不幹淨的感覺。拉完又想拉,拉不幹淨,肛門有重墜感,即裡急後重。同時肛門也有灼熱感。

● 濕邪緻病總結 ●

濕證,不管是寒濕困脾也好,脾虛生濕也好,濕熱蘊脾、肝膽濕熱、膀胱濕熱、大腸濕熱,其實它們都有一個特征就是具有濕的性質和緻病特點。符合了,我們就認為它們具有濕。另外如兼有寒象,那就是寒濕;如兼有熱象,那就是濕熱。同時要加上定位症狀。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13

祛濕的中藥

祛濕藥我們講蒼術、白術和茯苓,其中蒼術和白術是對比着來講。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14

1

比較:蒼術和白術

蒼術:辛、苦、溫。燥濕健脾,祛風除濕,發汗解表 。

白術:甘、苦、溫。補脾健胃,燥濕利水,固表止汗。

蒼術的性味:辛、苦、溫。剛才講過辛能發散,那麼苦味有什麼作用呢?苦味在這裡主要是燥濕,而溫能散寒。

蒼術的功效:燥濕健脾,祛風除濕,發汗解表。

燥濕健脾 注意,這裡沒說補脾,很多人對健脾這個概念有誤解。其實健脾的概念大于補脾,補脾一般是用在脾虛,但健脾的意思是讓脾氣健運。方法可以很多:脾虛補脾,脾胃氣滞則行氣,濕阻脾胃則祛濕,都可以達到健脾的目的。燥濕健脾,意思是通過祛濕來達到讓脾氣健運的作用,所以蒼術本身沒有補的作用

發汗解表 蒼術有辛味,辛能發散,溫能散寒。所以蒼術能夠治療表濕或者是表寒。

祛風除濕 一般是用在風痹和濕痹。當然是因為蒼術祛濕力強,所以一般多用于濕痹,之前講過的關節沉重的那種用蒼術。

白術的性味:甘、苦、溫。跟蒼術不同,蒼術是辛味,白術是甘味,甘能補益,苦能燥濕。

白術的功效:補脾健胃,燥濕利水,固表止汗。也就是說,蒼術和白術都能燥濕,但白術是通過補脾而燥濕,脾功能強了,把水濕運走而完成的。所以脾虛有濕是用白術,而濕阻脾胃的實證則适用蒼術。

白術為什麼還能固表呢?

所謂固表止汗是用在那些平時氣虛容易自汗的人。我們注意一下顔色,蒼術又叫赤術(紅色),紅色屬火,火性發散,所以它發汗;白術是白色的,白色入肺,肺主肅降,肺在五行屬金,金氣主斂,所以它能固表止汗。

術之用,補中益氣,就用白術;除濕化氣,一般用蒼術。甚至可以很細:一般說凡欲補脾則用白術,凡欲運脾則用蒼術,欲補運相兼,那麼兩個相兼而用,想補多運少,那麼就白術多而蒼術少;想運多而補少,那麼就蒼術多而白術少。

2

茯苓

茯苓:甘、淡、平。利水滲濕,健脾和中,甯心安神。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15

性味:甘、淡、平。平就是不寒不熱,淡味有什麼作用呢?——滲利,講得白一點就是利尿。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和中,甯心安神。

利水滲濕 注意這裡的表達跟剛才的蒼術、白術不同,蒼術、白術是燥濕,或者有時叫化濕,燥濕的意思有點是在内部把濕、把水氣幹燥掉了、蒸發了、揮發了。而茯苓的功用是更直接一點,讓水濕直接從小便出。

健脾和中 等于有補脾氣的作用。但茯苓的補脾力并不強。跟利水作用相比較,個人感覺茯苓大概是三分補,七分利。

甯心安神 甯心安神一般是用在失眠、多夢這一類病證中,但甯心安神功效比較好的不是茯苓而是茯神。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16

◆ 比較:茯苓和茯神 ◆

茯苓是長在松樹根部附近的菌核,而茯神則是抱住松樹根來生的。當你把茯神取出來,中間是空的,假如學過八卦的人就知道,中空是離卦,離卦入心,所以茯神的安神效果就優于茯苓。

◆ 比較:白茯苓和赤茯苓 ◆

把茯苓的皮去掉,茯苓皮下面一層淡紅色的就是赤茯苓,赤茯苓包住的再往裡面走,比較白色的部分才是白茯苓。

赤茯苓(紅色,五行屬火)主要走心與小腸,學過中基的人都知道,小腸跟水液代謝有關。所以赤茯苓跟白茯苓比起來,它的利水功用強于白茯苓,但是補力就相對弱一點了。

白茯苓則比較平均,雖然剛才講它是三分補,七分利,但畢竟它的補力是強于赤茯苓的。

買茯苓最好不要買切成塊狀的,要買那種是卷起來的、薄薄的,效果好。為什麼呢?切成塊狀的那些茯苓,你試一下,煮半小時,或煮40分鐘,你把茯苓撈起來,切開看看,裡面還沒煮透,還是幹的。所以卷起來的片效果更好。

還有茯苓皮。茯苓皮以皮走皮,所以一般是治療水腫的。生姜皮有利水作用,治皮膚水腫,茯苓皮一樣有消腫作用,一樣是治皮膚水腫。中醫有個方叫作五皮飲,五皮飲就是治水腫,裡面剛好就有生姜皮跟茯苓皮。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17

祛濕之方

祛濕之方有很多,最出名的藿香正氣丸即是其中之一,但是它所含的藥物太多,并不是我們每個人都熟悉裡面的每一味藥,所以我挑的是藥物比較少的方。

1

◆ 平胃散 ◆

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甘草

主治:寒濕困脾之證。

寒濕困脾有時也可以叫作濕阻脾胃。脾的特性是喜燥惡濕,所以當濕阻脾胃的時候,應該是燥濕健脾為主,兼以行氣和胃。平胃散中的蒼術是君藥,首先它辛、苦、溫,辛能發散、苦能燥濕、溫能散寒。所以它可以燥濕健脾。那麼就能「濕去則脾運有權,脾健則濕邪得化」。

另外,濕邪容易阻滞氣機,氣行則濕化,所以這個方以厚樸為臣藥。厚樸的作用,也是化濕,它行氣力量很強,能祛除氣滞導緻的脹滿,且它是樹皮,質地比較厚,比較沉重,沉重就下行。之前講過,濕性趨下,用厚樸,就能因勢利導往下排濕。

陳皮為佐藥,陳皮理氣和胃,燥濕醒脾,增強蒼術、厚樸的力量。使藥是甘草,調和諸藥,同時略略有點健脾的作用。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18

在煮藥的時候,古代一般會加上生姜、大棗。為什麼要加生姜、大棗?原因是以生姜溫散水濕,而且「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嘔」,大棗幫助甘草補脾益氣。脾屬土,土氣一厚就能制水。但是要注意,棗是有點黏的,所以生姜配大棗,大棗的量不能太多。

平胃散也是可以加減的。比如說濕熱的,一般加上黃連、黃芩就能夠清熱燥濕。因為黃連、黃芩苦寒,它們的寒性能夠壓得住蒼術跟厚樸的溫性,所以整個方加起來其實還是偏涼的。假如屬于寒濕,我們可以加幹姜,加白豆蔻來溫化寒濕。

2

◆ 五苓散 ◆

五苓散:白術、茯苓、豬苓、澤瀉、桂枝

之前講過,祛濕除了可以在内部化濕,還可以通過利水滲濕。利水滲濕的代表方是五苓散。

方中的茯苓、豬苓都是甘淡的,入肺,可以通膀胱、利水,其中茯苓略有點補力,而豬苓純粹是利水滲濕,沒有補脾作用;而澤瀉甘鹹,入腎與膀胱,利水滲濕的力比較強,甚至可以消水腫。白術的作用是補脾而燥濕,等于說跟蒼術不一樣,蒼術是以燥濕來醒脾,白術是以補脾來燥濕。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19

桂枝在五苓散裡有一個功用是解表,因為五苓散證是有一點表證的,但我們撇開這個解表不說,之前講過桂枝有一個作用叫作溫陽化氣,所謂溫陽化氣就是增加人體的氣化功能,尤其對于水液代謝的功能,五苓散裡面的桂枝功效是不錯的。

3

◆ 平胃散 五苓散=胃苓湯 ◆

胃苓湯即是平胃散和五苓散合的簡單相加。别看隻是簡單做了加法,這一加,它們的優勢就發揮出來了,一個以燥濕行氣為主,一個以利水滲濕為主,同時兼有增加氣化的作用。一合方(胃苓湯)的功效就比剛才單獨的平胃散跟五苓散強。

學過傷寒的人就會發現,胃苓湯裡面除了兩個方,還隐藏着第三個方——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它是治療痰飲的。這樣看,實際上胃苓湯是三個方組合起來的,不但能祛除水濕,還能祛痰。

祛濕了是不是濕疹就會好(濕疹犯困折磨人的)20

假如再加一個人參,那麼裡面又可以出現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如果在這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再加一個半夏,那麼陳夏六君又在裡面了(原方已有陳皮)。所以其實你沒有加很多藥物,但是裡面已經包含了四五個了,所以熟悉一些基本方,臨床的思路就很活,或者是有時你加了一兩味藥,實際上不隻是一兩味,幾個方的功用都在裡面了。

4

◆ 四妙散 ◆

四妙散:蒼術、黃柏、牛膝、薏仁

主治:濕熱下注的痹病,也就是說關節炎。

由于它是治濕熱下注的一個名方,所以實際上現在外延到幾乎所有濕熱下注的病,都用它作為基礎方來治療,比如像濕疹、丹毒,還有慢性滲出性有滲出液的一些皮膚病。

四妙散中黃柏為君藥,黃柏寒以勝熱,苦以燥濕。善于除下焦的濕熱。蒼術苦溫,健脾燥濕。兩個藥加起來,祛濕作用就很強,而且在黃柏的引導下是走下焦的。再來一個牛膝,活血、通經絡、補肝腎、強筋骨,而牛膝有一個很好的作用——引藥下行。而且牛膝長得像牛的膝蓋,所以也能強腰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