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缙雲紅色文物

缙雲紅色文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9 07:47:20

缙雲紅色文物(缙雲訪古)1

人間四月天,缙雲好風日。

清晨,在浙南缙雲縣的好溪旁,聽溪水潺潺,聞小鳥啁啾。有農家夏種的忙碌身影,也有垂釣者的怡然閑情。“漠漠水田飛白鹭,陰陰夏木啭黃鹂”。雲淡風輕,隻是流水與偶爾來往的電動車,留下一些動靜。

這是一條平緩清澈的溪流,也是缙雲縣4A級仙都風景區的起點。長橋卧波間,田疇阡陌;墟煙依依中,水岸蔥茏;粗壯的香樟,挺拔葳蕤;繁茂的榕樹,曲虬紛披。又有紫藤缭繞,綠苔森森,夏花嬌豔,水的世界也是綠色天地。

十數公裡的步行綠道,依溪而建,是當地政府近來提升大衆健康指标的惠民舉措。沿道而行,牽連起一個個景點和故事。缙雲,自五代以來就有建制,凡一千三百多年。而好溪,舊時因水害嚴重,叫惡溪,後經曆代疏浚,變水害為水利,其名也改惡為好,近處一座小山也附帶名為好山。山水以好名之,簡直,好記,實為鮮見。

好溪發源于鄰縣磐安,流入瓯江,在缙雲縣境五十多公裡,因不同地段又有不同的别稱。好溪與新建溪、永安溪一道,是缙雲七鎮八鄉的母親河。

行走在這條健步道上,确切地說,是走在古老的好溪邊上,目迷風景,次第轉換,仿佛走入長長的曆史通道。社會發展、振興鄉村建設,風雲際會,從古老的曆史與現代風情的交彙中,人們見識了缙雲這方山水的風華。

往事越千年。唐代天寶七年某日,月夜下的缙雲山,鼎湖峰,鸾翔鳳集,而黃帝祠、朱潭山、好溪等山水景緻,飄渺空靈,祥瑞之氣如儀,松風樟影之聲如仙樂飄響,當年的苗姓太守頗為興奮,立馬上報朝廷說,鸾鳳祥集,好兆頭,難得人間仙景,于是,唐玄宗賜“仙都”二字,改缙雲山為仙都山。為此,這仙都之名,在曆代有關文字中出現,也有書家刻字懸于摩崖高台。山為仙都,景點也以此冠名。

仙都風景區之北,步虛山半坡處,綠樹掩映中有一幢三進的院落黃帝祠堂,又名軒轅殿。始建于東晉,傳為軒轅帝東巡行宮,與隴西黃帝陵并稱為“北陵南祠”,成為香火旺盛的南方祭拜黃帝的重地。缙雲祭祀黃帝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漢時期,漢郭憲《洞冥記》曾有記載。公祭黃帝典禮,于2011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原殿幾經毀損又幾次修複,華堂大軒,黛瓦赭牆,匾牌高懸,塑像威儀。

軒轅殿右首,一尊巨石,拔地而起,高聳天穹。它高約一百七十米、寬二十多米,底部面積兩千四百平方米,長形,獨峰,像石柱、石峰、石筍、石壁,沒有名稱。或者是你心中的那個想象。惟鬼斧神工,天地造化才可解釋。據考證,巨石為“火山噴溢堆積的流紋岩台地”,億萬斯年,風化、淬煉,形成了如此的高度和體量,譽為“華夏奇峰”。從航拍的照片看,石頂有數百平方米大小的凹坑,草木萋萋,形如鼎狀,于是有了鼎湖峰之說。石壁主體,風雨剝蝕,經年累月,仍可見簇簇綠苔,或懸挂幾株小樹。巨石腳下水面開闊,是好溪的支流練溪,時有山泉浸入,清澈平緩,一條長長的石橋,連通東西。一百一十五米長、七十五節石墩的“單梁凝灰岩石闆梁橋”,是清代的遺物,既可通行,也是一道景觀。走上橋墩,鞋可及水,親水近綠,頗受膽大者們喜愛。遠看,獨峰偉岸,高接雲天,恰如宋代王铚的《缙雲縣仙都山黃帝祠宇》詩中所寫,“廟前仙石表今古,屹立霄壤争雄尊”的景象。

缙雲的曆史浸潤在這些老物件中,一條古溪,一個祠堂,一棵老樹,一方石峰,足可驕人。然而,浙南的山水名勝,也是古來詩家文人流連之所,華章詞句為千百年所傳誦。晉代謝靈運在《歸途賦》中寫了在缙雲的見聞:搜缙雲之遺迹,漾百裡之清潭,見千仞之孤石。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李白,宋、明的王十朋、朱熹、湯顯祖,清代朱彜尊、袁枚等人,都留下了墨迹或詩文。

缙雲為蒼括山一脈,屬丘陵地貌,丹霞地、火山岩、花崗石等為其特色。仙都山有幾處幽深洞穴,最大的倪翁洞,相傳為時任知縣的唐代書法家李陽冰所題名,圓潤結實的篆體朱筆嵌在山坡石頭上,格外醒目。倪翁洞是當年範蠡的老師計倪因避難周遊浙南,隐姓埋名,駐足此洞講學讀書的地方。後人紀念計倪取名為倪翁洞。幽深的洞中,留有一些後人镌刻,贊頌他的行為操守。李陽冰為李白的族叔,他為缙雲縣令時,喜好收集崖壁題字,他擅長篆體,還題有“黃帝祠宇”的碑刻等,彌足珍貴。據統計,缙雲石刻最早為唐朝,最多的在宋代。唐朝至清代共達九十九件。有關缙雲的詩文辭章中,記錄山川形勝,詠懷述史,最早的是南北朝的田園詩人謝靈運。唐代詩人徐凝《題缙雲山鼎池二首》之一,“黃帝旌旗去不回,空馀片石碧崔嵬。有時風卷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在當地流傳甚廣。清代袁枚自永嘉西行到缙雲,寫有《遊仙都峰記》,記叙了當時差點與仙都風景失之交臂的趣事,傳誦一時。

與倪翁洞相近的獨峰書院,面朝好溪,背依好山。四合小院,曲徑通幽,苔痕蒼翠。這是當年朱熹的講學地。宋淳熙九年,他從江西輾轉于浙東南再前行八閩講學交友,在數地盤桓後,來到好溪邊的好山腳下。這裡的讀書風氣讓他停下了腳步。他舉辦學堂,交友訪學,“于此藏修為宜”,自嘲“解鞍盤礴忘歸去,碧澗修筠似故山。”多年後,陳氏兄弟等為紀念老師,在講學處設紀念堂,到了南宋紹定元年,重建為獨峰書院。再後重修已是近來的事了。我們來時,細細小雨少見人迹,空落的院子,隻聞松濤水聲。或許,這個修竹茂林的僻靜地,遠離塵嚣,應和自然天籁,是讀書問學的本真。學術與學問本是哲人的面壁修行,需要靜養寂寞之功。院中有一棵已逾八百年的銀杏,超過了書院年齡,老樹長有一大樹瘿,長約一米,像隻小動物依偎于母體,聽說還在生長。奇異頑強的自然生命,對人文精神有一種呼應,抑或是默默地承續。

浙南麗水一帶有不少古村落,保存完好,形制也特别,成為相當規模的最美古村的樣闆。衆多的古迹中,缙雲千年古村落河陽民居,恰似一顆偌大的活化石,熠熠生輝。

最為壯觀的是高低起伏、氣勢恢弘的馬頭牆。答樵路的馬頭牆群,是河陽古建築宏大藝術群雕中的翹楚。它建于清道光年間,沿街面不同的屋宇整體相連,形成三十二個體态不一的“馬頭”騎牆,綿延九十米,錯落有緻,黑白相間,給人一種明麗素雅和層次分明的韻律美感,遠遠看去好似三十二匹駿馬奔騰齊飛,一往無前。

河陽村多為朱姓人氏,世代重學崇文,其地名和牌樓的取名也與此有關,像“八士門”,因宋元時期村裡屢有士子榮登進士,族中建樓門以志紀念。尤其是崇尚禮教、耕讀傳家,一些巷子、祠堂取名為“廉讓之間”“義田公所”“公濟橋”“循規”等。悠悠文脈,千年傳承,除了八位進士外,另有二十四位詩人,形成影響一方的“義陽詩派”,著有八卷本《義陽詩派》詩集,是浙南近代民間文學的收獲。

行走在千年古村,蒼老的青石路,古樸的石雕磚雕,圍屋似的院落,曆史的氣味讓人感受到舊日時光的氤氲,所謂鄉愁,就是從這些顯見的文化遺存中浸出,然而,那些悠閑與忙碌的生活節奏,也同時在這古舊村落呈現。走出村口,看見不少人家門前,泛青的門石上,有各種鮮豔的花盆,尤其是一種叫不出名字的花,形似燈籠,黃紅的條紋,明麗燦然,雞蛋大小,在青瓦白牆反襯下,格外豔麗。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05日 20 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