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餘成歲,我的理解是:通過設置閏月,把餘數消化掉,成為一年(一歲);或者是閏月年和餘數年,兩種年的形成了歲(中國曆法中的一年)。
一提到陰陽曆,許多人可能會詫異,中國以前用的是陰曆,怎麼又是陰陽曆了?!
中國幾千年來的的确确使用的是陰陽曆。
我先解釋一下什麼是純陰曆(曆法上稱為太陰曆)。太陰曆/太陽曆。這裡的陰和陽,不像術數占蔔裡那麼神秘。陰就是月亮,陽就是太陽。太陰曆以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圈為一個月(一個月圓月缺),12個月圓月缺為一年。一年354天。春夏秋冬,天氣冷暖,全不考慮,滿了12個陰曆月就過年。
在人類文明中,有許多民族和文明使用這樣的曆法。現在還在使用的,離我們最近的,影響還非常大的,就是中國回族人的太陰曆。至于中東那邊的穆斯林是不是也使用回曆,我沒研究過。
沈陽回族人很多,回民館也很多,牛羊肉很正宗,大快朵頤,很多回民飯店不讓喝酒,就是個吃。
我上下班走二環,有時候看到路邊挂着彩旗,很多人聚集,像是過節一樣。很納悶,不年不節的,又不是禮拜天,誰家結婚。後來一打聽才知,是回民過年,很熱鬧。回民的年,有個特點,相對于我們現在的公曆,每年都要提前11天。如果今年過年是在寒冬,那麼16年後的過年就是在炎熱的夏天。如果一個回民老人,說自己七十歲,按公曆算,應該是68歲左右。我曾和一個回民朋友聊過回曆:回民在古代怎麼種地?回曆不能準确指示預判天氣的冷暖。指導不了農耕。
太陽曆。我們現在使用的公元紀年就是太陽曆。太陽曆不考慮月亮,測準了一個太陽回歸年365天,365天平均分成12份。每份30天。伏羲太陽曆一年分為5季,共10個月,每月36天。
伏羲太陽曆夏季分為夏和長夏,長夏為土,湊齊金木水火土五行,直到現在,在民間占蔔術數裡還有極為重要的應用。
中國古代的陰陽曆,按太陽的回歸年為準繩,把月圓月缺加入其中。
中國人要種地,肯定要以太陽曆為準繩。
平時記月記日,用陰曆,過年也用陰曆。但隔幾年就要加一個閏月,向太陽曆找齊。這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歲”。中國人的傳統,過了除夕,就長一歲。但中國人的歲,從局部看,有時是354天,有時是384天。但從長線看,中國人的歲卻是365天。
有點繞圈,有點暈,是吧。就是中國的這個“歲”,就讓外國想破腦子也搞不明白。而中國人過春節的時間,相對于公曆也是天馬行空,忽而超前,忽而落後。外國人更是暈死。
中國為什麼要用陰陽合曆?如果僅為了農耕需要,隻用太陽曆就行了,我國在原始社會就有了太陽曆,為什麼要把陰曆(月圓月缺)加入期中呢,我總結了以下原因:
為了古代少男少女談戀愛。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古代不允許自由戀愛,少男少女隻能偷偷的在晚上村頭的小樹林幽會。晚上月亮太亮了怕被人發現。太暗了,小樹林裡可能有好幾對,如果看不清再抱錯了,可就難堪了。初七八,或二十三四,月亮半滿,正是好時機。
1古代勞動人民生産生活的需要。古代沒有路燈,沒有車燈,晚上幹活,趕路,運輸,全靠月亮照明。也包括小情侶偷偷談戀愛。
2古代勞動人民記算日期,記算日子的需要。我想就是在原始社會使用伏羲太陽曆的時候,人們平時過日子,也會按月亮計算日子,一年大概12個陰曆月,一月大概30天,月亮圓了,是一個月的中旬。中國古代,識字的人不多,造紙術也是宋朝才有的,日曆肯定是沒有的,總不能每家都擺個64卦圓圖,天天數着卦爻過日子。勞動人民自然有自己的土法子,看着月亮數日子。當然,農耕生産是按24節氣。
3中國文化的引領。中國傳統文化講究陰陽相濟。太陽則亢,太陰則虛。陰陽相濟而萬物生。
綜上所述:底層的經濟基礎和勞動人民的切實需要,上層建築的文化引領,加上先進的古代天文科技,和天文科學家巧妙的置閏方法促成了中國特有的陰陽曆。
陰陽曆,是比伏羲太陽曆更合理更複雜的曆法。伏羲時期隻發明太陽曆,沒發明陰陽曆,當時的天文科技還達不到陰陽曆的水平。
自從使用陰陽曆,中國的曆法就從來沒亂過。從可以考證的夏朝,甚至是堯舜禹時期,綿延至今,曆法上從來不混亂。是非常了不起的。非洲史/歐洲史/美洲史,絕對沒有中國曆史這樣清晰的脈絡。
就是現在,外國人也搞不明,中國年,年年日期不一樣,而且總是在冬末春初,總覺得中國古老的文化,既神秘又深奧。
在朝鮮戰場上,但凡志願軍有組織有計劃的發起攻擊,總是在初七八,或二十三四,晚上似亮似不亮,發起夜戰。美軍還納悶,中國軍隊怎麼對月亮掌握的這麼準。其實沒啥,祖宗福蔭,指引志願軍打勝仗。
中國的陰陽曆,現在也稱農曆。深深的嵌入中國的文化中。
即使實行公元紀年的公曆,農曆在中國也取消不了。
即使現在有日曆了,有手機了,不用再看月亮算計日子了。但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古人數着月亮定下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
中國的陰陽曆,曆朝曆代也不斷的校正。但換湯不換藥。都是以一個太陽回歸年為準繩。不管那個朝代,不管那個皇帝,那怕是最昏庸無道的皇帝,都不敢拿曆法亂搞。曆法一亂,糧食減産,皇帝也就當到頭了。甚至司天監/欽天監等天文曆法官員,不随皇權更替。這些科學家,是真正民族氣運的守護者。
陰陽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置閏就是最關鍵的一環。置閏整不清楚,真就亂套了。還不如太陽曆了。
現在使用的農曆是正月建寅,在中國整個陰陽曆的曆史中,有正月建醜/正月建子/正月建亥。這我就不多講了。十二地支摻和進來有點深。大家記住一點,正月建寅,就是立春過春節。立春是正月,立春是一年的開始。把立春作為太陽回歸年的起點。
中國的春節始終是在立春的前後15天之内。這樣,陰曆和陽曆大至上是吻合的。陰曆大至上能反應天氣的冷暖,最多的時候差15天,大部分差8-12天。這個吻合程度,甚至可以指導農耕生産了。或者說,勞動人民,甚至不用記住24節氣,隻要記住閏哪個月,按陰曆種地,也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怎樣置閏才能保證春節在立春前後15天之内。這裡,最難的就是:一個太陽回歸年不是整數,365天零幾個小時。12個陰曆月不是整數,354天零幾個小時。設置閏月不能用簡單的加減乘除,不能硬性規定,三年加一個閏月,或五年加兩個閏月,都不準,類似一個無限循環小數。
中國古代的天文科學家也摸索了很多年,一開始設的也不太準,不斷的微調,幸好有圭表,掌握律呂調陽,再加上觀星術,一點點完善和升級。
最合理的一種置閏法,操作起來最簡單,就一句話:沒有中氣的月,就是閏月。
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
對于不研究曆法的人來說,這也很難懂。我解釋一下。
我們現在說24節氣。其實是混在一起說的。24節氣分為12節和12氣,其中氣又稱為中氣。
每個月裡必須有中氣,過完春節了,就是正月。
正月裡,必須有雨水。
二月裡,必須有春分。
三月裡,必須有谷雨;如果三月裡沒有谷雨,那麼這個月就是閏月;下個月才是三月。
這種置閏法,不管365天零幾小時幾分幾秒,也不管是354天零幾小時幾分幾秒。巧秒的把陰曆和陽曆合到一起了,而且還保證了陰曆和陽曆相差在14-15天以内。春節始終在立春前後14-15天。
中國能發明出陰陽合曆,是因為中國古代天文科學家發明了圭表、晷儀、渾天儀、律呂調陽等天文儀器,能測出節氣的準确時間,能測準陰曆月的時長。把大自然的數據巧妙的陰陽合璧。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還不明白,怎麼沒有中氣的月就是閏月,就能保證陰曆陽曆相差在14-15天之内。其實15天都是多說,基本上在13-14天之内。15天我是大概取半月之數。看下圖。
如果某一年,正月初一,正好是立春,那麼到年尾,大年三十,這一年354天,和太陽回歸年(從立春到立春轉一圈),差了11天。
而這一年裡,從正月到十二月,每個月裡全有中氣。所以沒有閏月,正月裡中氣在月中,逐漸往月末移動。到了十二月,中氣差不多已經是十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再接着往後,再有4-5個月,中氣就會沖出月末。
第二年,第五個月的時候,中氣沖出月末,這個月,沒中氣,就是閏月。
當中氣沖出月末的時候,說明,陽曆和陽曆已經相差了半個月(14-15天),當差出半個月的時候,馬上就加上一個月(30天)。這一年的春節,應該在這個位置:
以中氣為參照,如果陰曆月中沒有中氣,就說明陰曆比陽曆短了半個月(15天),馬上加一個閏月(約30天),陰曆就比陽曆長出15天。
用這種方法,保證春節始終在立春前後15天以内。
以上就是千字文中的閏餘成歲。千字文的作者很厲害,水平很高,這四個字的背後,包含着一整套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知識。
閏餘成歲蘊含了中國先人的智慧。人文,科技,哲學,雜揉到一起。是民族最大的氣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