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真扶貧扶真貧如何理解

真扶貧扶真貧如何理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0 19:20:48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真扶貧扶真貧如何理解(我家脫貧有大招)1

龍布塔在新房前留影。 本報記者 付 文攝

真扶貧扶真貧如何理解(我家脫貧有大招)2

張建梅在客房澆花。 本報記者 賀 勇攝

真扶貧扶真貧如何理解(我家脫貧有大招)3

程清海在自己的小商店裡忙活着。 劉 傑攝

真扶貧扶真貧如何理解(我家脫貧有大招)4

登真所朗和媽媽(中)合影。 陳 勇攝

真扶貧扶真貧如何理解(我家脫貧有大招)5

果拉卓瑪在制作加加面。 受訪者供圖

真扶貧扶真貧如何理解(我家脫貧有大招)6

常波和老伴在新家合影。 郭娅楠攝

開民宿當管家

張建梅北京市門頭溝區清水鎮梁家莊村民宿管家

天剛剛亮,我就起床開始忙碌的一天:整理房間、打掃庭院、洗好食材……眼下正值冬日,雖然門頭溝大山裡的溫度要比城區低了10多(攝氏)度,但來山裡賞冬景、住民宿的遊客依舊不少。相比從前一到冬天就“貓在”家裡過冬,現在雖然天天特别忙,但每天有事幹、有錢賺,我心裡就感覺踏實、有底氣。

清水鎮地處深山區,距北京市中心100多公裡,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在這裡,生态環境特别優越。2010年以前,清水鎮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靠當地的煤礦資源,但挖煤對當地生态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我們也暗暗擔心這樣“靠山吃山”終究會有山窮水盡的一天。果然沒多久随着煤礦陸續關停,我家一下子成了低收入戶,梁家莊村也成了低收入村,292戶中僅低收入戶就有80戶,低收入人口135人,占全村人口近30%。

為了能撐起這個家,我和丈夫隻得四處去打零工,有活兒幹就賺點兒錢,沒活兒幹就隻能在家待着等活兒來。

如何在守好“生态紅線”的同時,讓我們這些地處高海拔、深山區的村民脫低緻富,一直是當地政府努力探索的一道命題。近年來,清水鎮深入開展大面積的荒山造林、退耕還林、廢棄礦山修複與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作,力争實現從“賣礦石”到“賣風景”,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的轉變。

2018年春節後,一個好消息傳來,鎮裡引入投資項目要搞精品民宿,農民的房子可以流轉給民宿公司,根據面積大小每年支付流轉費,每滿5年漲幅10%,同時好多崗位還能提供給本村村民。經過考核和培訓,我順利成為132号院和其他兩個院的“管家”,每個月2000元的收入緩解了我家捉襟見肘的困境,加上丈夫打工掙的錢,全家每月也可以掙到4000多元了,一舉摘掉了低收入戶的帽子。不光是我,我們這有50位村民都端起了精品民宿的生态“綠飯碗”。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如今是我們門頭溝人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

賀勇趙盈春整理

住新房養牦牛

龍布塔甘肅省夏河縣博拉鎮玉華村村民

我是上門女婿,剛來的時候,家裡條件很艱苦。

玉華村是半農半牧區。我家一共有14畝地,因為地力不夠要輪耕,一年隻能種7畝,種的青稞、燕麥每畝地産量也就200斤左右,勉強夠家裡的口糧。收入的主要來源靠3頭牦牛,可都過了産奶高峰期,賣不了多少錢。

我們一家人都很能吃苦,可一無文化技術、二無發展資金,日子一直不好過。2013年,我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鎮上來了駐村幹部,經常到我家了解情況。

針對我家的實際困難,駐村幹部才讓當知、鬧日尖措幫我制訂了脫貧方案——養殖 務工脫貧。我放了幾十年牦牛,有養殖技術;兒子、兒媳到青海打工,因為他們有餐飲店工作經驗。

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我成功申請到5萬元精準扶貧貸款。用這筆錢,我買了8頭犏雌牛。經過多次淘汰更新,現在我家有12頭牛,一年光賣牛奶收入就有1.6萬元左右,再加上制作的酥油等奶制品,光養殖一項每年收入就有2.8萬多元。再加上兒子和兒媳婦的務工收入,我家今年一定能脫貧。

2016年,我家從交通閉塞、生活不便的山上搬到了現在的新家。這新蓋的磚房寬敞又亮堂,跟原來老家低矮、陰暗的土房子相比,真是從地上到了天上。建房子,我們隻出了1.4萬元,其餘的都由國家補貼,聽駐村幹部說,有14多萬呢。

搬下了山,我們喝上了自來水。在過去,要走一裡多山路背水喝。冬天泉水結冰後水量小,村民還要排隊接水。現在看病也方便了,村裡有衛生室,拿藥很方便,我們都參加了新農合,不管小病大病,再也不用像過去那樣忍着、扛着了。硬化路也修到了家門口,出行再也不用騎馬,騎摩托車特方便。

過去家裡困難,兒子沒上過學,沒文化的虧一直吃到現在。我打定主意,一定要讓孫子多讀書。兩個孫子如今一個上初三、一個上初一,成績都還行。隻要他們想上學,我們就一直供着。

去年,我又享受到了3萬元産業發展專項資金,還入股到了村裡的犏雌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每年光分紅就有2400元。

政策好,我們也很努力。不管冬夏,我都起早貪黑地放牛、擠奶;兒子和兒媳婦除了播種、收獲的時候回家,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打工。

以前老靠借錢過日子,在村裡擡不起頭。現在,我們不僅還清了外債,還有了一點兒積蓄,逢人見面也挺起腰杆了。

我常覺得現在這日子好得像是在做夢,但我更知道我家能脫貧離不開好政策,離不開駐村幹部的幫扶。今後,我們會更加努力地幹活,把日子過得更紅火!

本報記者付文整理

當老闆有奔頭

程清海陝西省鹹陽市永壽縣永平鎮堅固村村民

我們堅固村屬于渭北旱塬溝壑區,村裡主要種莊稼,年輕娃娃都出去打工了。我家情況比較特殊:我今年46歲,自小身體不方便,不能幹重活。我父母過世得早,一直以來都是我一個人生活。

前些年,我也去過省城,在一家塑料廠打零工。工資低、花費大,每個月勉強能養活自己,根本攢不下錢。有一天,村裡來了西安石油大學派駐的扶貧幹部。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家蓋了新房,院子也收拾平整了;門口修好大路,還裝上了太陽能路燈。生活有盼頭,我能安心在村上發展了。

一天晚上,駐村幹部聚到我家新房裡,和我商量:“村裡還沒有商店,要不你在家開個小賣部?外出務工,不是長久之計;經營小商店既能賺錢,又能兼顧身體。”

主意既定,說幹就幹。2017年,我開始張羅小賣部。多虧了好政策,我申請到了扶持資金。油鹽醬醋、煙酒零食,商店裡的東西一天天豐富起來,我自己也當上老闆了!

扶貧政策好,還要人肯幹。記得有次到縣城進貨,我騎上三輪車,在彎彎繞繞的路上走了一個小時。回家半路上,夏天的暴雨說來就來,我趕忙把車停到路邊,取出準備好的塑料布,把車廂裹得嚴嚴實實。最後貨物完好無損,人卻成了落湯雞。雖說樣子有點兒狼狽,但我心裡感覺有奔頭、有希望。

小賣部開業後,村民也很照顧我的生意。慢慢地,我家商店成了大夥的一個“聚集點”,門口逐漸熱鬧起來,充滿生氣和活力。回顧脫貧路上,駐村幹部給了我最大的幫助:貨源緊張,小夥子們協調資金幫我渡過難關;在村裡見了面,他們總是豎起大拇指鼓勵我:“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今年,我種了6畝黑豆。中秋節前後簡直忙得不可開交:收豆子、種小麥,在地裡邊忙活,心裡還惦記小賣部。人越忙,越充實,生活慢慢走上正軌,家裡的收入比以前好多了。

在西安石油大學的定點幫扶下,我們堅固村也變了模樣:村民在技術培訓班上學習種黑豆、種花椒;村裡還發展起土雞養殖、糧油加工等多個産業。如今,我們正打算上網,把村裡自産的瓜果、蔬菜、大米、雞蛋、菜籽油賣到外面更大的世界去。

本報記者高炳整理

學手藝把錢掙

登真所朗四川省爐霍縣斯木鄉尤斯村村民

帶着在縣上做水泥工賺的3.7萬元工錢,這幾天我就要回尤斯村和家人團聚了。我深深地明白,這沉甸甸的3.7萬元不僅飽含了自己辛勤勞動的汗水,更是精準扶貧政策給我家送來的新年大禮包。

我是個有着初中文化的“90後”康巴漢子,家有年過花甲的老母親,下有兩個蹒跚學步的孩子。就在我們一家艱難度日的時候,2014年,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了尤斯村,我家被評定為貧困戶。駐村第一書記和鄉幹部主動找我談話,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很高的脫貧建議。可我認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也沒有一技之長,哪有他們說的那麼簡單就能脫貧緻富?不過我還是抱着試試看的态度,參加了縣人社局和就業局在家門口舉辦的“室内裝修、鋼筋水泥初級和中級”培訓班。就業局邀請的外地老師教我們簡單的室内裝潢、鋼筋編紮、牆面抹灰等技術。經培訓老師悉心指點,我逐漸掌握了一些從前沒見過的手藝。

一個月的培訓班很快結業。為了提高自己的手藝,我用縣就業局贈送的工具在家裡不斷摸索實踐,于是卧室多了一個簡易衣櫃,客廳多了一個書桌,就連門前坑窪不平的院子也被我鋪上了水泥。縣人社局的駐村第一書記陳勇為我在縣上的工地找到一份鋼筋編紮的工作,一天200元。短短15天,我就賺了3000元。這讓我興奮不已,小康的日子終于觸手可及了。

今年6月,我和鄉裡的幾個小夥伴一起去離家鄉300多公裡遠的石渠縣做鋼筋水泥工,那裡雖然氣候惡劣,工資卻比爐霍還高,一天就能掙300元。在培訓班上學到的手藝就這樣為我們打開了“小康之門”。我妻子和母親在家裡也沒閑着,她們在縣就業局舉辦的“大棚種植”技術培訓班上學會了大棚種植。眼下雖已是寒冬12月,但自家院子裡綠油油的蔬菜長得不錯。

與此同時,政府一系列的幫扶措施也落地開花,家裡裝上了自來水,還修建了洗澡間。我核算了今年家裡的收入,人均達5423元,可以說已經脫貧了!

胡筱紅整理

加加面富一村

果拉卓瑪西藏芒康縣下鹽井村村民

我今年31歲。如果您駕車從雲南走滇藏線進藏,一定會經過我的家鄉。鹽井地方雖然不大,但瀾滄江峽谷裡風光秀麗,千年鹽田見證着歲月滄桑,這裡民風淳樸,熱情好客。鹽井有一道遠近馳名的美食——加加面,我家開的小店“果拉叢”每天遊客盈門。

這裡人們都說,“沒有吃過加加面,等于沒有來過鹽井。”關于加加面,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大緻意思是村民們為了歡迎英雄凱旋,紛紛獻上精心制作的面條,每家隻吃一小口,就能吃飽。這個民俗代代相傳幾百年,一直傳到現在。如今這種極富民族特色的地域美食,不僅讓遊客感受到别樣的旅遊體驗,更讓我和鄉親們從經營旅遊餐飲和藏家樂的過程中脫貧緻富。

十幾年前在鹽井,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的加加面館、面攤兒,但因為這項工作不僅要起早貪黑,還要能招呼好客人,所以能堅持下來的人并不多。我家小店“果拉叢”的經營從小到大也是一步一步艱辛地走過來的。2017年,憑借老店積累的名氣,在政府支持下,我貸款300萬元對老院子改擴建,從單一的加加面發展成餐飲住宿旅遊一條龍的大生意。

2010年,鹽井加加面被列入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同時來西藏的旅遊者越來越多,來店裡的客人吃面、拍照,在朋友圈廣泛傳播,現在一天至少能賣出2000碗。村裡的貧困戶在農閑或者家裡不忙的時候,我都會請他們來農家樂打工,每天能拿到50元到100元不等的工資。19歲的白珍在“果拉叢”做服務員,工作3年學會了做加加面,每月工資能拿到3000元,尤其是對店裡迎賓、祝酒等納西族特色的接待服務越來越娴熟,性格開朗活潑的她很受遊客歡迎。

“果拉叢”名氣越來越大,一年可收入近50萬元,還帶動村裡十餘戶鄉親成功脫貧,像“果拉叢”這樣的網紅店,村裡還有不少。我相信随着進藏遊、特别是自駕遊越來越火爆,會有更多的人到鹽井來品嘗加加面,那時村裡的日子會比現在更紅火。

本報記者袁泉整理

有分紅當“大嫂”

常波山西省大同市雲岡區高山鎮白塘村村民

我今年69歲。我們村在山溝裡,有小煤礦時生活還能靠打零工将就。後來煤礦關了,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加上我有二級視力殘疾,2014年,我家被列為貧困戶。

市區鎮各級領導和工作隊常來村裡問長問短,為我們脫貧想辦法、尋出路。2016年,高山鎮被列為采煤沉陷區整體搬遷鄉鎮,我做夢都不敢想我們一家搬進了安置區的新樓房,冬天有暖氣,家裡有廁所,出門就是繁華街道。

區裡、鎮裡又提出了“搬得下、穩得住、逐步能緻富”的口号,先是牽頭讓我們貧困戶入股新大象生豬扶貧養殖項目,每年都有分紅。這下基本生活就有保障了。

接着鎮裡創立了“高山大嫂”勞務品牌,人家符合條件的經過培訓都能被推薦上崗就業。但是我老伴韓四海60歲了,年齡一大,哪個單位也不要。鎮裡又從上級婦聯那裡為像我老伴這樣的弱勞力和超年齡婦女對接回來為出口企業做絹花的營生。她就在家門口的培訓點學手藝,簡單又好學,在家就能做絹花,啥事也不耽誤。

因為搬了新樓房,鎮政府在我們小區建起了黨群服務中心。除了辦事不用跑遠路,我還能去大講堂聽講座,老伴去扭秧歌,孩子去圖書館看書,别提多方便了。

現在我家每個月的收入有我的低保費、養老金、殘疾人生活補貼、護理補貼等共821元,老伴雖然掙得不多,但是每天都有20多元收入,這樣家裡的菜錢也有了。再加上每年分紅6000多元和過年過節村裡發的米、面、油,日子越來越有滋有味啦。

郭娅楠整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