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裡不少老師開始按照自己的方式,對2022版新課标進行學習。隻是,“素養導向”“學業質量”“大概念”“跨學科主題學習”“課程内容結構優化”“學科實踐活動”……等詞彙高頻出現,讓大家閱讀起來有一種“難理解”的感覺。
本文整理許多專家、學者對這些新理念、新名詞的解讀,也梳理了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相信老師們讀完後,對新課标有了一定的認識,還能更好地深入學習。在此,對各位專家的傾情分享表示感謝。
本文主要内容指引:
1.課程标準地位、重要性
2.課标最大亮點——課程核心素養
3.育人總目标确立,義務教育學生畫像
4.核心素養概念、三個方面、六個維度、十八個要點
5.學科核心素養
6.布魯納、施瓦布的學科結構化相關理論及實踐課程論
7.不同的知識類型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評估方式,這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規律
8.課标基本框架
9.課标中的“内容要求”“學業要求”“教學提示”三者關系
10.學業質量、學業質量标準
11.教學提示
12.大觀念
13.學習任務群
14.大概念
15.教學評一體化、一緻性
16.大概念統領的大單元教學
17.跨學科主題學習
18.課程内容結構優化
19.學科實踐活動
20.2022版課程标準的四大突破
21.與課标理念匹配命題與評價
1
課程标準地位、重要性
課程标準是學校教育教學“憲法”,是育人藍圖,具有準繩、尺子的規範。課程标準的研制和修訂是基礎教育改革的引擎和支點,是改革源頭,是課改第一依據、直接依據及原點推動力。
2022版課标修訂重在從學科立場走向教育立場,突出素養立意、育人導向;優化課程内容結構;強化學科實踐及跨學科主題學習;踐行素養導向質量觀。
新課标有可操作性,能用、好用、管用;新課标——新教材——新學案——新課堂——新考評構成了課改、改革完整鍊條。
2
課标最大亮點——課程核心素養
學生核心素養采取通過學科課程素養認領形式來推行,“想得到美麗的育人目标——看得見風景的課程核心素養——走得到景點的教學目标”構成了切實可行育人目标落地行動路線圖。由此可以看出,課程核心素養是課程DNA,是課标主體、靈魂;是一根紅線貫徹修訂全過程,統領課标各部分,内在具有一緻性、統一性。
課程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體現;是各學科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獨特貢獻;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之後逐步形成的。它具有情境性、整體性、反思性三大特點。
3
育人總目标确立,義務教育學生畫像
培養目标: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
所謂“有理想”,就是指學生從小要樹立遠大的奮鬥目标,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态度,對美好生活不但有向往,而且有追求。
所謂“有本領”,就是指學生要在學習過程中學到真正能夠運用于實際生活、滿足生存需要、能夠服務于社會的知識和技能。
所謂“有擔當”,就是指學生從小要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責任意識,敢于擔當,勇于擔當,積極發揮個人能力,做時代的主人。
4
核心素養概念、三個方面、六個維度、十八個要點
核心素養是指個體在面對複雜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内的動力系統,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
通俗說:學生應具備正确價值觀,能夠适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
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
5
學科核心素養
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特征:學科素養以學生發展素養為核心價值追求。學科核心素養是對能力、情感、态度學科三維目标的整合。學科核心素養是确定學科課程标準、學科知識體系、學科質量标準的依據和導向。學科核心素養形成以結構化的學科知識與技能體系為重要基礎和載體。
1.語文學科素養
高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義務: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
2.數學學科素養
高中: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數據分析。
義務: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3.政治學科素養
高中: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制意識;公共參與。
義務:道德與法制: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
4.物理學科素養
高中: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态度與責任。
義務: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态度與責任。
5.化學學科素養
高中: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态度與社會責任。
義務: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科學态度與責任。
6.生物學科素養
高中: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
義務: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态度責任。
7.英語核心素養
高中: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
義務: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
8.曆史學科素養
高中: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曆史解釋;家國情懷。
義務: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曆史解釋;家國情懷。
9.地理學科素養
高中: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
義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
10.科學學科素養
義務: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态度責任。
11.勞動學科素養
義務: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
12.藝術學科素養
義務: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
13.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義務: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
14.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
義務: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
15.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
義務: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
6
布魯納、施瓦布的學科結構化相關理論及實踐課程論
2022版新課标主要依據理論是布魯納、施瓦布的學科結構化相關理論及實踐課程論。換句話,我們這次是從發現學習、課程結構結合視角來全面引進、學習布魯納的思想觀點。教學評價與韋伯DOK理論基本吻合。
施瓦布實踐課程蘊含着真實性、探究性、情境性以及過程性等本質特性。提出學科結構的三種不同含義,即學科間的組織結構、學科的句法結構、學科的實質結構。
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為認知一結構論或認知一發現說。
布魯納核心觀點:
1.任何學科以一定的知識的正當形式,能有效地教給處于任何發展時期的任何兒童。
2.學習的實質: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3.學習過程: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4.教學原則:動機原則,動機類型:好奇内驅力(即求知欲)、勝任内驅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驅力(即人與人之間和睦共處);結構原則,任何知識結構都可以用動作、圖像和符号三種表象形式來呈現,類型:動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符号性表征;程序原則;強化原則,及時反饋。
5.發現學習的四個作用:提高智能的潛力;是外部獎賞向内部動機轉移;學會将來做出發現的最優方法和策略;幫助學生的信息的保持和檢索。
6.發現學習的四個特點: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直覺思維;強調内部動機;強調信息的組織和提取。
學科基本結構相應觀點:
1.任何一門學科也都有它的基本的知識結構。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掌握該門學科基本的知識結構,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知識體系或編碼系統。
2.教學不能逐個地教給學生每個事物,最重要的是使學生獲得一套概括了的基本原理或思想。這些原理或思想構成了理解事物的最佳的認知結構。教學的任務就在于讓學生形成這種認知結構。為此,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把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的學習放在中心地位上。
3.無論是教材的編寫和教學活動的進行,都應側重于讓學生掌握一門學科的基本結構。
4.學習和掌握基本結構的五大優點:
(1)如果學生知道了一門學科的基本結構或它的邏輯組織,學生就能理解這門學科;
(2)如果學生了解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助于學生把學習内容遷移到其他情境中去;
(3)如果教材的組織形式具有很強的内在知識結構性,将有助于學生記憶具體的知識細節;
(4)如果給學生提供适當的學習經驗和對知識結構的合适的陳述,即便是年幼兒童也能學習高級的知識,從而縮小初級知識和高級知識之間的差距,便于從初級知識向高級知識的過渡;
(5)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
美國教育評價專家韋伯提出“知識深度即“DOK”理論,該理論将學生的認識水平分成4個層級:回憶和重現、技能和概念、策略性思考和推理、拓展性思考。一個真正好的學習任務應該應從問題解決與應用、思維遷移與創造層面來設計。
7
不同的知識類型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評估方式,這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規律
安德森等的《布盧姆教育目标分類學(修訂版)》将“知識”分為四種類型:
1.事實性知識。有“術語知識”和“具體細節和要素的知識”兩個亞類;
2.概念性知識。結構化的知識形式,包括“分類和類型的知識”“原理和通則的知識”和“理論、模型和結構的知識”;
3.程序性知識。關于“如何做某事”的知識,指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
4.元認知知識。關于一般認知的知識以及關于自我認知的意識和知識。
從學科教學的角度,前兩類相當于學科的内容知識,後兩類是過程技能。
知識類型與認知方式大緻是對應的。比如事實性知識,主要是“知道”——記住并能回憶;概念性知識,則需“理解”,表現為能夠解釋、舉例、分類、總結、推斷、比較、說明等。
事實性知識包括“術語知識”和“具體細節和要素的知識”,“是相互分離的,孤立的,‘信息片段’形式的知識”。以往的基礎教育,主要在教這種類型的知識,強調“知識的覆蓋面”,用“知道”“記住”的方法。在我國應試教育背景下,則惡化為“死記硬背”的“題海戰術”。
8
課标基本框架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标準”文本框架
命題規劃多維度細目表
課标文本框架(1):核心素養為綱,把下面六個方面串起來
課程性質:課程性質(概念)(定性是什麼)、功能及價值總體定位(育人價值、教育意義)。
課程理念:立場、方向、觀點,課程目标、内容、評價、實施所隐含理念。
課程目标:學生學習這門課程所應達到的發展水平和最終結果,即總體期待、各部分描述。包括素養内涵、總目标、階段目标。學段目标體現核心素養連續性、進階性,課程總目标:體現素養維度。
課程内容:實現目标而選定、組織内容以及如何使内容變成素養路徑、方式、方法。包括總體框架、内容單位(内容要求、學業要求、教學提示)、跨學科主題。
課程内容結構化:它最終是要引領和推動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借助内容結構化讓學生進入課程,讓素養落地,讓學生進入課堂。
學業質量:學業質量内涵與描述(即學完階段性内容之後的學業成就表現)。
課程實施: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材編寫建議、資源開發、教學研究與培訓。
課程标準文本框架(2):邏輯思路(要回答基本問題)
1.課程性質:課程性質及教育價值
(1)本課程的來源及特征是什麼;
(2)為什麼要學習本課程;
(3)對學生發展有什麼重要價值。
2.課程理念
目标理念 内容理念 實施理念 評價理念
(1)本課程的價值追求是什麼?
(2)如何通過課标各部分來落實。
3.課程目标
共時性、曆時性。
核心素養內涵。結果:(1)要素及内涵,過程;(2)學段特征(素養進階)
目标要求:課程總目标、學段目标
(1)本課程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貢獻是什麼?
(2)其進階水平是怎樣的?(課程目标是核心素養具體化)
4.課程内容
内容結構圖(觀念、主體、任務)
内容單位1:内容要求、學業要求、教學提示
内容單位2:跨學科主題學習,給學生提供哪些經驗(内容及基本活動)來達成課程目标。
5.學業質量:學業質量内涵、學業質量描述
如何判定學生課程學習成果。
6.課程實施
教學建議、評價建議、編寫建議、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教師培訓與研究
如何有效實施校本課程。
9
課标中的“内容要求”“學業要求”“教學提示”三者關系
這三個部分缺一不可、内在關聯。
“内容要求”指向“學什麼”——強調在結構中的、紮實的基礎知識學習的重要性,防止知識虛化。
“學業要求”指向“學得怎樣”——結合教學内容要求,提出素養發展目标。
“教學提示”指向“怎麼學”——即:學習這樣的内容、達到這樣的要求,學生必須經曆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動,讓課程“活”起來、“動”起來,讓學生進入課程,讓課程内容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活動。
10
學業質量、學業質量标準
學業質量:學生完成課程階段學習後的學業成就綜合表現。學業質量标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内容對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是過程、結果、考試命題依據。不是知識點成就表現,而是知識綜合運用。
學業質量标準:依據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結合課程内容,整體刻畫不同學段學生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形成學業質量标準,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
内容來源 | 當代語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