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麻戴孝孩子跪靈堂?□ 本報記者 田茹 王洪濤 本報通訊員 莊琳 田寶宗,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披麻戴孝孩子跪靈堂?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 本報記者 田茹 王洪濤 本報通訊員 莊琳 田寶宗
3月26日上午,在沂水縣黃山鋪鎮田家旺村一處農家小院裡,一場簡樸而不失莊重的追思會正在進行。
追思會是村紅白理事會為當天淩晨去世的田洪禮老人舉辦的。沒有吹吹打打,沒有披麻戴孝;介紹生平、緻悼詞、默哀、鞠躬、瞻仰遺容,整個儀式嚴謹有序,不足20分鐘。
普通老百姓去世後,也有追思會,這是沂水縣殡葬改革的“再升級”。追思會以文明又不失儀式感的方式告别逝者、寬慰生者,是“厚養禮葬”的創新之舉。
2017年5月10日,沂水縣推出殡葬改革全免費政策,對遺體運輸費、火化費、骨灰盒費全免,實現了“當天去世、當天火化、當天安葬”。
“改革初期,磕頭、燒紙、紙紮等依然存在。以厚養薄葬、厚養儉葬為基礎,沂水縣去年升級為‘厚養禮葬’。”沂水縣民政局主任科員賈文勇介紹。
據了解,追思會模式全縣統一,具體流程由全縣統一培訓,統一規範。由鄉鎮工作片書記或鄉鎮幹部主持,村黨支部書記或“兩委”幹部緻悼詞,音響設備、白花黑紗由全鎮統一購買分配到各村紅白理事會,免費給逝者家屬使用。
截至目前,沂水縣已有近1.6萬家庭享受殡葬全免費政策,從2018年7月1日全縣實施“追思會”以來,80%以上逝者家庭自覺自願采用新的喪禮模式。
鄉風文明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來,沂水縣把移風易俗作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切入點,通過不斷提升完善殡葬改革,讓移風易俗之風吹遍鄉村,吹暖民心,為鄉村振興注入文明靈魂。
從沂水縣泉莊鎮政府沿山間公路行駛約6公裡,就到了禦葬林公墓。公墓内,松柏環碑,青草滴翠,景色清幽,莊嚴肅穆。
“這處公墓是2017年5月根據全縣統一規劃建設的,一期建設墓穴260套。”泉莊鎮分管殡葬改革的人大副主席張懷勝介紹,2018年泉莊鎮又對公墓綠化、道路、停車場等配套進行了提升,适當融入雕刻、牆繪等文化元素,努力将其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群衆認可的“花園式”公墓。公墓還設立了管理員,負責日常管理及有序安葬。
“去年是沂水縣殡葬改革‘鞏固提升年’,重點對各公墓環境、交通等進行提升,讓公墓既好看又好用,全縣公墓一個樣。”沂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徐本開告訴記者,在沂水,不管是領導幹部、企業老闆還是普通百姓,公墓絕無高低貴賤之分。
禦葬林公墓的變化是沂水縣殡葬改革的縮影,而殡葬改革也正是從規劃建設公益性公墓入手。在改革實施後的兩個月裡,沂水在全縣19個鄉鎮改擴建和新開工建設公益性公墓110處,建設資金全部由縣鄉兩級财政承擔。改革實施當年,即實現新逝人員100%進公益性公墓。
從“全民惠葬”到“全民禮葬”,沂水縣的“一會一約”作用舉足輕重。“一會一約”即紅白理事會和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成員由黨員群衆推選,均為德高望重的老黨員、老幹部、家族長;村規民約則以移風易俗為主要内容。
目前,沂水縣已實現村級“一會一約”的全覆蓋。
“操辦有人員、有标準,有依據。有人去世,理事會第一時間就會接到通知;招待近親就是‘大鍋菜、大通酒、大碗茶、大馍馍’。”泉莊鎮梅家坡紅白理事會會長王華起說,“一會一約”實現了群衆的事情群衆管,讓喪事簡辦越來越自覺,村風民風越來越文明。
良好的改革成效使沂水殡葬改革成為全國基層殡改的學習樣闆。據不完全統計,沂水殡改以來,先後有21個省(市、區)180多個地區到沂水考察學習殡改經驗。中央深改辦以《山東沂水算好“民生賬”,實施基本殡葬服務全免費改革》為題,介紹沂水殡改經驗。同時,沂水殡改經驗也被寫入《山東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近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抓好20項重點民生實事落實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推廣沂水等地經驗做法。
“殡葬改革事關百姓群衆的切身利益。近兩年來,沂水縣殡葬改革從政府推動逐漸成為群衆自覺行動,既減輕了群衆負擔,又讓逝者‘逝有所安’,鄉村文明之風日盛。”沂水縣委書記薛峰表示,改革沒有終點,沂水縣将不斷提升改革質量、拓展改革深度、提高改革成效,以殡葬改革促鄉風文明,以鄉村文明謀鄉村振興,打造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沂水殡改“鐵樣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