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人》是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的作品,講述了 15 歲的單親女孩迪倫,在無法得到親情、友情的情況下,坐火車動身,去看望久未謀面的父親時,遇到了交通事故,不幸往生。在靈魂的“擺渡人”崔斯坦的陪伴下,迪倫慢慢成長,由怯懦走向成熟,并最終收獲幸福的故事。
《擺渡人》講的是關于成長的故事,成長小說,就是要讓讀者看到,經曆苦難後,主人公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正如美國著名學者莫迪凱·馬科斯在《什麼是成長小說》所說:成長小說展示的是年輕主人公經曆了某種切膚之痛的事件之後,或改變了原有的世界觀,或改變了自己的性格, 或兩者兼有這種改變使他擺脫了童年的天真, 并最終把他引向了一個真實而複雜的成人世界。
迪倫從怯懦到勇敢,從缺愛到為了愛,而變勇敢的過程中,不僅完善了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達到了心靈上的成熟;還在精神層面上,超越了一個層次。
根據弗洛伊德的結構模型來看,人的精神分為三個層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快樂原則,隻滿足個人欲望。“自我”遵循現實原則,在考慮現實情境的情況下,滿足個人需求。“超我”遵循道德原則,一味隻追求完美,不再關注快樂和現實。
一路上,迪倫的“超我”、“本我”、“自我”,在不斷的鬥争。幸運的是,迪倫的“自我”,最終協調了“超我”和“本我,完成了自渡,也讓讀者看到了,一個告别了怯懦,懷着一顆成熟的心,勇敢追尋,并最終獲得幸福的迪倫。
·“她又從床上抓起最後一件重要物件,她的泰迪熊。迪倫想帶上它,最後還是把它放在了床上。迪倫立刻有一種負疚感,她僅僅抓起它,她拉上包的拉鍊,然後又拉開一半,把它取了出來。整整二十秒後,她又沖了回來,抓起它。”
泰迪熊自幼陪伴着迪倫,讓她非常有安全感。對心中缺愛的迪倫而言,泰迪熊能讓她感到溫暖和安全,但是她又擔心父親會因為泰迪熊,嫌棄她是個長不大的孩子。所以,才有了這段“拿出來,又放回去”的猶豫。
因為無法融入同學,也無法與母親溝通,迪倫極度缺愛。學校、母親不僅給不了她溫暖,還在價值觀和标準上,對她有許多限制,讓迪倫在精神上,感到十分痛苦。然而,雖然迪倫長期在痛苦中掙紮,但她仍然不敢違背母親、老師的要求。因為在“超我”的壓制下,順從已成了她的習慣,而違背則讓她産生負罪感。
這個時候,迪倫想到了素未謀面的父親,并在内心渴望父親,能帶她逃離這個讓她悲傷的地方。于是,她萌生了離家出走的沖動。但怯懦,卻令她猶豫不決,因為未知的外界,對她來說充滿了恐懼。在好朋友轉學後,迪倫失去了唯一的友情。悲傷的迪倫,在“本我”的誘導下,終于鼓起了勇氣逃學、反抗、甚至是離家出走。
然而不幸的是,迪倫乘坐的火車,出了車禍。她的靈魂,即将跟着擺渡人崔斯坦,一同前往天堂。雖然崔斯坦對她來說是陌生的,但迪倫的“本我”,卻又被“超我”壓制了下去,她重新變回了那個順從的迪倫,并不敢違逆崔斯坦。.
這時候的迪倫,仍然擺脫不了“超我”的限制,因為此時的她,還無法正視自己的需求。但是,人生匆匆數十載,誰也不可能永遠做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總有一個人、或是一件事,推着你成長,讓你坦誠面對自己的内心,并關注自己内心的欲望。崔斯坦作為迪倫的引路人,在通往天堂的路上,陪伴她一起躲過惡魔的利爪、跨過泥濘的沼澤、翻過危險的湖區。
他們互相扶持、彼此成全、患難與共。在吊橋效應的影響下,崔斯坦不再隻是迪倫的“擺渡人”,而是迪倫想要共度餘生的愛人。這一刻,迪倫的“本我”不再被壓制,她看到了自己内心,對崔斯坦愛的欲望。
吊橋效應是指,當一個人經過較為驚險的地方,例如:搖晃的吊橋時,身體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此時碰見另外一個人,那麼我們容易錯把這種由于場景而産生的生理反應,當成是對對方産生好感的信号,從而喜歡上對方。
說到底,人總要長大,總要面對自己的内心,但卻并不是說,要去放縱“本我”,滿足内心所有的欲望。比如,《面紗》裡面的凱蒂,就是一個放縱“本我”的人,她為了與情人苟且,背叛丈夫、背叛婚姻。雖然滿足了當下的快感,卻也讓原本的生活,不再平坦。可見,擺脫了“超我”,過度放縱“本我”的人,也注定不會幸福美滿。
“你正在做的事情,以前從來沒人嘗試過。我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迪倫。”“是我們正在做一件,以前從沒有人嘗試過的事情。”她糾正道。
迪倫的“本我”,讓她看清了内心。于是,在“本我”的鼓動下,迪倫決定離開天堂,返程去尋找愛人。這也就意味着,迪倫要再一次進入荒原,再一次面對惡魔的利爪、泥濘的沼澤。雖然她這次是孤單一個人,但是她卻沒有絲毫的猶疑。因為她不再是當初那個,猶豫帶或是不帶泰迪熊的小女孩了;也不再是那個,因為擔心,自己會魂飛魄散,就怯懦不敢向前的迪倫了。
之前的經曆,給了迪倫遇到任何困難,不退縮的勇敢,但這份勇敢,卻也絕不來源于沖動。因為在“自我”的協調下,迪倫并沒有不顧一切地瘋狂去愛,而是在恪守荒原規則的基礎上,拼盡自己的氣力與智慧,有目的、有計劃、成熟地去追求自己的愛情。
也正是這時,迪倫強大的“自我”,不再允許人格被“本我”和“超我”控制。她不再擔心粉身碎骨、也不再害怕萬劫不複。她隻想要和崔斯坦在一起,肩并肩勇敢地走出荒原。愛情的力量,使迪倫找到了真實的“自我”。在拼盡氣力與智慧後,迪倫和崔斯坦化為有血有肉的人,并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
所謂抱着一顆成熟的心,勇敢追尋幸福。意思就是說,不會因為困難重重,而搖擺不定;也不會因為用情至深,而莽撞拼命。迪倫是這樣,《面紗》裡的凱蒂也是這樣。與丈夫一同來到霍亂之地的凱蒂,開始關注自己的内心,反思愚蠢的過去。經曆了丈夫的離世後,凱蒂不再像以前一樣,想要依賴男人來改變命運,而是遵從“自我”,獨自一人生下女兒,撫養成長。
能擺脫“超我”,正視“本我”固然好,但萬事萬物,都有其規律。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一味地放縱“本我”,隻會讓你彌足深陷,從而與幸福失之交臂。所以,凡事還是要靠“自我”去衡量,靠“自我”去自渡。
雖然迪倫因崔斯坦而成長,凱蒂因丈夫而成長,但使她們真正成熟的,還是她們各自完成的自渡。從天真怯懦,到勇于正視自己,再到不畏艱險,成熟勇敢地去追尋愛情。迪倫完成了精神與心靈上的成長;從最初的怯懦、放縱、寄希望于男人,到經曆了霍亂之地的生死後,認清内心,鼓起勇氣,一個人撫養孩子。凱蒂不僅完成了自渡,靈魂還得到了超越。
但生活中,卻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們一樣,在困境中完成自渡,并最終獲得幸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就是這樣一個放縱于“本我”,寄希望于男人,無法完成自渡,最終慘遭命運“毒打”的人。
從小不受父親待見的松子,從不敢違逆父親的要求。畢業後,按照父親的期望,松子成了學校的老師,但她卻因為包庇學生盜竊,被學校開除。失去工作、又不被父親接受的松子,決心離家出走。但是,在她的内心中,卻還是渴望能得到愛,渴望有人能陪伴孤獨的自己。
于是,她開始瘋狂地向不同的男人索取愛,盡管她受盡了這些男人的折磨,但她仍然“癡心不改”,因為她不想孤零零一個人。後來,松子在男人們一次次地利用和抛棄後,變得自暴自棄,成為了滿身酸臭、體腫腰肥的“老太婆”。再後來,她因被打身亡,而結束了自己悲慘的一生。
松子是勇敢的,但她的勇敢,卻并不成熟。因為在滿足需求的過程中,松子隻想要寄希望于男人,卻沒有想過“自我”到底想要什麼。所以,直到最後,松子都無法完成自渡,因此她隻能受困于“本我”和“超我”,無法發揮“自我”的力量,以至于最終留下一具冰涼的屍體。
也許松子也曾想過靠自己,但童年缺愛的陰影,讓她無法獨自前行。但人生路漫漫,很多路還是要一個人走。迪倫雖然有靈魂的“擺渡人”,但重返荒原時,她還是要面對獨自前行的艱難;想要走向成熟、擁抱幸福,也還是源于她的自渡。
電影《霸王别姬》裡有句話:人呐,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馬丁曾說:“每一個強大的人,都曾咬着牙度過一段沒人幫忙、沒人支持、沒人噓寒問暖的日子。過去了,這就是你的成人禮,過不去求饒了,這就是你的無底洞。”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認清自己無法永遠做個天真爛漫的孩子,總盼望着風雨來臨時,能有大人為我們送傘。在一次次的不如意中,心存僥幸、執迷不悟。因為這世上能救自己的隻有自己,而那些能不怯懦,且成熟勇敢地追尋幸福的人,才能真正獲得幸福。
生活是充滿苦難的一次旅途。有些人擔心會碰的頭破血流,便退縮怯懦;有些人像松子一樣,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才會注定孤苦;而有些人,卻能像迪倫和凱蒂這樣,在苦難中完成自渡,讓生命完整的同時,也獲得了幸福。
但願你的生命中,能少一些險象;但願你即便遇到荊棘,也能學會自渡,并抱着一顆成熟的心,勇敢地去追尋幸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