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路橋新聞網
□全媒體記者 梁亦慰
記者:寫作業慢、粗心大意、記憶力差、上課愛講話……一直以來,許多家長,特别是小學一、二、三年級的家長都有這樣的煩心事。有些家長帶着焦慮的心情,到醫院兒科一咨詢,才知道孩子是因為感覺統合失調才導緻專注力不足。杭醫生,感統失調是什麼?會對孩子的學習和健康成長産生怎樣的影響?
杭金國:首先,我想做個簡單的科普,為大家講講什麼是感覺統合失調。所謂感覺統合,是指人的大腦将從各種感覺器官傳來的感覺信息進行多次分析、綜合處理,并作出正确的應答,使個體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中和諧有效地運作。這也就像是交通指揮者或紅綠燈管制者,在它的指揮下,各種信息有條不紊地在大腦的“高速公路”上飛馳,大腦才能協調身體對外界刺激的感受并作出适當的反應。沒有它們,交通将亂成一團,“事故”不斷。
不過,當人體由于先天不足或受到外界的不良幹擾時,大腦對感覺信息的統合就會出現問題,即感覺刺激信息不能在人腦的中樞神經系統中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使整個機體不能和諧地運作,這時人體就會表現為感覺統合失調。
家長也不必過于焦慮,感統失調并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病症。并且,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隻是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
通常孩子在12歲之前通過訓練很容易糾正感統失調的現象,一旦超過12歲就會定型,無法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家長發現孩子小時候很聰明,但長大後各方面表現卻不盡人意了。
記者:當前,大城市中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發生率不斷攀升。根據專家的調查,有行為問題的兒童中,76%伴有輕度感統失調;24%有嚴重的感統失調。其中,在學習成績差的兒童中,60.4%有輕度感統失調,22.6%的人伴有重度感統失調。它的表現以及危害是什麼?
杭金國:感統失調的具體表現包括前庭平衡功能失常,通常表現為多動不安、走路易摔倒、原地打圈暈眩、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任性興奮好動、粘人、自控能力差、情緒不穩定、愛挑剔、語言發展遲緩等。視覺感不良,表現為盡管能長時間地看動畫片,玩電動玩具,卻無法順利地閱讀,經常出現跳讀或漏讀或多字少字,常把數或字寫颠倒。此外,還有聽覺感不良、觸覺過分敏感或過分遲鈍、痛覺過分敏感或過分遲鈍、本體感失調等表現。
感統失調之所以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主要體現在嚴重影響兒童心理素質的提高,對兒童智力開發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利,導緻兒童學習能力和性格上出現障礙、人際關系敏感或社交退縮、心理素質差等,最終影響到專注力方面。
感統失調的孩子學齡前可能表現不太明顯,到了學齡期就會在學習上和性格上慢慢表現出來,比如因為專注力問題,上課走神,不能獨立完成作業,人際交往能力不足。到了青年期,變化更明顯,這些孩子有的智商很高,學習成績很好,但走上社會卻無法适應,很多方面發揮不出來,工作能力、交際能力出現困難,甚至終生受限、埋沒于社會。
記者:請問影響孩子各方面發展的感覺統合失調,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杭金國:兒童感覺統合失調,主要有生理原因、環境及人為的原因這兩大方面。生理原因是先天性的,包括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調、早産或剖腹産造成幼兒壓迫感不足造成觸覺失調、懷孕期間不正确的吃藥和打針對幼兒造成的傷害。環境及人為的原因是後天性的,包括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兒童活動範圍變小,大人對幼兒過度保護,事事包辦,導緻兒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父母太忙碌,輔導少,造成幼兒右腦感官刺激不足;出生後,沒讓孩子經過爬就直接學走路,産生前庭平衡失調;父母或保姆不讓孩子玩土,玩沙怕弄髒,造成幼兒觸覺刺激缺乏。
此外,後天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比如過早使用學步車、父母要求和管教太過嚴格、看電視過多、缺少與大自然的接觸等都是導緻感統失調的原因。
記者:一旦發現孩子存在感統失調的問題,家長該如何去預防兒童感統失調并提升專注力?
杭金國:當前,普通人對感覺統合知識的認知度不到20%,幾乎95%以上的家長是當孩子在四五歲時出現症狀後,才在醫生那裡知道什麼是感統失調。比較可惜的是,這個時候孩子在0-3歲最佳的感覺統合開發期已經過去。而在一些發達國家,人們對感覺統合概念的認知度高達95%以上,針對于嬰幼兒的感統訓練普及率也高達90%以上。
預防感統失調,首先要加強孩子的感統訓練,親子互動遊戲都是感覺統合訓練的範疇。很多親子互動遊戲都是感覺統合訓練的範疇,比如舉高高、掄圈圈,讓孩子爬行,在四五個月孩子出現本能的跳動的時候協助他(她)跳動、搖抱、左右加速移動等。在家中可進行的活動,多和孩子親近,一起玩,一起遊戲,不但增近親子關系,還可幫助孩子有均衡的發展,減少問題的發生。
其次,找專業的訓練機構,進行針對性科學心理輔導教育。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内一些科研教育機構通過多年研究,已經有了成果,據了解,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對兒童感統失調帶來的兒童專注力課題進行了30多年的研究,卓有成效,并在全國大中城市建立了成果轉化基地,專門從事感統失調訓練和兒童專注力提升的教育,反響不錯。家長有針對性地去咨詢了解,早點發現孩子有感統失調和專注力方面的問題,才能早介入、早提升,對孩子的學習成長都是有益和幫助的。同時,遊戲治療感統失調,能讓孩子感覺更好。
對感覺統合失調的矯正,最有效的時機是小學三年級以前,而且年齡越小越有效。與其他疾病的治療過程不一樣,感覺統合失調的治療常常通過遊戲來完成,還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一般都要堅持半年或二年,才會取得較好的效果。感覺統合問題的改善,需要時間與耐心,效果和程度因人而異,跟孩子的年齡、配合程度、感統失調的程度有直接關系。一般的訓練在一個周期内就能見效,而要在3個月以後才會有明顯的效果。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一般需6個月才能見效,訓練時間通常為2—4 年。當所有的訓練有明顯效果後,還需要一個鞏固的階段。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患了感覺統合失調,一般3歲左右就會有所表現,需要家長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問題。
溫馨提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後訪問學者張莉将于12月28日(本周六)下午14時在台州市圖書館二樓報告廳作以《孩子的專注力從哪來》為題的科普講座,感興趣的家長可以參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