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蚊子是瘧疾、登革熱等疾病傳播的媒介,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然而,有一群人甘當“誘餌”以身誘蚊,通宵蹲守“活捉”蚊子。他們就是來自合肥的“職業捕蚊人”。8月18日晚,記者跟随合肥市蜀山區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來到小廟鎮,揭秘“捕蚊人”不一樣的工作經曆。
工作人員正在搭建蚊帳
蚊帳裡呆一夜當“誘餌”
當日下午5時許,太陽還高挂在半空,室外熱浪逼人,一行人沿着一條蜿蜒小路向深處走去,來到了一片水稻田前停下。“這裡有水溝,是最适合蚊子孳生繁衍的地方。”蜀山區疾控中心消毒殺蟲與地方病防治科科長丁紹聖帶着組員在這裡駐紮“營地”。
“捕蚊隊”吸引了周邊村民好奇駐足觀看,得知是“逮蚊子”的,大家都饒有興趣。蚊子太小,想要“活捉”不容易。“我們有捕蚊利器——雙層疊帳、電動吸蚊器,另外還需要一個人在蚊帳裡當‘誘餌’。”丁紹聖說。“人體誘蚊?”記者驚訝道。“因為蚊子對人散發的二氧化碳敏感,‘人味’就是最佳引誘劑。”丁紹聖邊解釋邊搭蚊帳,遠看像個白色的集裝箱,細細看來是雙層紗帳,内層接地,外層懸空約30厘米。
一人坐在蚊帳中當“誘餌”,一人捕捉蚊子,一人測量風速
到了晚上7時許,天色漸漸暗下來,蚊子也開始“熱情”高漲,田間除了蛙叫蟬鳴,還有蚊子在耳邊的嗡嗡聲。工作人員羅章主動請纓,進入内層蚊帳,坐在簡易椅子上暴露出胳膊和腿部皮膚,充當“誘餌”。
“蚊子會循着人的氣味飛進内層和外層的隔間,落在簾子上,我們就可以進入隔間捉蚊,人待在内層也不會被咬到。”丁紹聖介紹,他們要從晚上7點一直監測到第二天早晨7點,每個小時捕捉一次,每次連續捕蚊15分鐘。
被蚊子叮咬是家常便飯
據悉,按照《安徽省消除瘧疾工作方案》要求,每三年開展一次媒介監測,時間一般為當年的6至10月份,主要采用室外雙帳人餌全通宵誘捕法,在日落後半小時至次日淩晨共12個小時區間,監測内容包括按蚊種群監測和密度監測。
天色漸暗,蚊子越來越多
“蚊子是一種重要的病媒生物,且能夠傳播多種病原微生物,包括登革病毒、西尼羅病毒、漢坦病毒等。蚊媒監測可以了解傳瘧按蚊的種類、分布特征和蚊蟲密度。”丁紹聖告訴記者,如果發現蚊蟲密度高,就要号召居民去滅蚊。
捕蚊工作要持續一夜
雖已立秋,暑氣未消。在兩帳之間的捕蚊人一手拿着手電筒,一手拿着吸蚊器仔細尋找蚊子,再小心地把它吸進去。如果遇到有風,還需要一人測風速,“風速、氣溫都要記錄下來。”丁紹聖說。不一會兒,大家就忙得滿頭大汗,還要忍受被蚊子叮咬,“通常一個晚上被咬十幾個包再正常不過了。”
“現在常态化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環境衛生比以前好很多,蚊子相對少了些,我們的捕蚊工具也進行了改良。”從事了16年瘧疾防治工作的丁紹聖早已習慣這漫長的夜與蚊子的叮咬。他回憶說,多年前捕蚊工具是一根吸管,蚊子停在腿上,他就将管子貼在腿上,“吸溜”一下把它吸進來。
蚊子先冷凍再進行辨别
一個通宵的辛苦沒有白費,數不清的蚊子在透明盒子中飛舞,作為“戰利品”的它們将被帶到實驗室進行觀察研究。
工作人員展示電動吸蚊器裡捕到的蚊子
據丁紹聖介紹,合肥近日高溫幹旱,蚊子滋生的水環境被破壞,數量較前幾月呈下降趨勢,到10月份數量将有小幅回升。“一個晚上大概捉到了三四百隻蚊子,回到實驗室後,要将蚊子放入冰箱進行冷凍處理後,再拿出來放在培養皿中進行分類,鑒定蚊種。”丁紹聖說,這些蚊子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一般人很難分辨出具體種類。
“按蚊是瘧疾傳播的重要媒介,對它進行監測主要是為了及時地、更好地防治蚊媒傳播瘧疾病毒。”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蜀山區疾控中心共組織人員15人次,投放雙層疊帳5次,捕獲了11隻中華按蚊,為開展瘧疾媒介按蚊種群和密度監測、評估輸入性瘧疾引起本地傳播的風險并及時采取有效的疫點處置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
下一步,蜀山區将切實做好輸入性瘧疾等蚊傳疾病傳播媒介監測和再傳播風險評估工作,繼續嚴格按照監測實施方案要求,認真做好瘧疾傳播媒介監測工作,确保監測數據真實有效,進一步鞏固來之不易的瘧疾防治成果。
沈俊 詹偉偉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攝影報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