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才華出衆,風流倜傥,有時不拘小節,受到政治排擠,遷官外放。833年春,杜牧由宣州赴揚州,“予過金陵”後作詩“若到上元懷古去,謝安墳下與沉吟”,表留念之情;848年,杜牧“戊辰年向金陵過”。
杜牧是在失落的背景下來到古都南京的,當時的秦淮河兩岸是達官貴人們享樂遊宴、奢靡生活的場所。杜牧夜泊于此,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豔曲,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的不隻是眼前的歌舞升平,更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為唐王朝前景擔憂。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下了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這首詩把對秦淮美景的抒寫與對時局的深沉感慨結合了起來,借煙月迷茫的秦淮之景,感歎前朝亡國之音,借此對晚唐社會上的腐敗奢侈、醉生夢死的奢靡之風予以諷刺,提醒統治者莫忘前車之鑒。
本文摘自陳甯駿、欣辰編著《解讀夫子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