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說三國第五講,獨家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今天李老師要給大家講的是一個出色的王佐之才,但是在人心中他被刻上“老實,窩囊”的頭銜,而李老師要還原給你們最真實的魯肅。
拜小說和影視作品所賜,一部分人心中的魯肅大概和“老實”、“窩囊”、“迂腐”牢牢挂鈎,分量頗重卻沒什麼存在感,就像電視劇《狄仁傑》裡的曾泰一般,有你顯得多餘,沒你不能凸顯主角的光輝。
後來情況有點好轉,越來越多的人承認了他的能力,但他依然是夾在瑜亮之中尴尬的存在。
但曆史中魯肅,卻是一個有出色的政務和軍事能力、有老道毒辣的戰略眼光、性情豪爽、膽識過人的王佐之才。
等等,我想很多人都會懷疑,政務和軍事能力我們承認了,戰略眼光貌似是有個“江東版隆中對”,王佐之才也不算言過其實。但性情豪爽、膽識過人是怎麼回事,和魯肅沾邊麼?
後雄傑并起,中州擾亂,肅乃命其屬曰:“中國失綱,寇賊橫暴,淮、泗間非遺種之地,吾聞江東沃野萬裡,民富兵強,可以避害,甯肯相随俱至樂土,以觀時變乎?”其屬皆從命。乃使細弱在前,強壯在後,男女三百馀人行。州追騎至,肅等徐行,勒兵持滿,謂之曰:“卿等丈夫,當解大數。今日天下兵亂,有功弗賞,不追無罰,何為相逼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貫。騎既嘉肅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還。
三國亂世,魯肅召集他的部署說:“呆在江北這裡沒啥前途,我想去江東發展,你們願不願意跟我一起去?”,300多人全部奉命追随。大部隊走到一半,被當地騎兵趕上攔截,魯肅跟他們說“你們都是大丈夫,明白事理,現在天下大亂,地方昏聩,你們把我們攔回去也不會有好處,放我們走也不會被懲罰,何必苦苦相逼?(諸葛亮即視感)”,又在地上插了一面盾牌,驅馬走遠回頭拉弦,箭箭洞穿(太史慈黃忠即視感),那些騎兵們既被魯肅的話說服,又自知不一定能攔得住,于是選擇放行。
當我看到這個故事時,我瞬間就被子敬折服了,沒有像酸儒們長篇大論喋喋不休,也沒有像武夫們迷信拳頭訴諸暴力。文武并馳,不卑不亢,這樣的人要是窩囊平庸的和事佬,那天下就沒誰敢自稱是真正的好男兒大丈夫!
如果一個例子還不夠
周瑜為居巢長,将數百人故過候肅,并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
如果一個跟你不太親的朋友來找你,“嗨,哥們我有一項目絕對能賺大錢,就是現在缺少資金,你能不能幫我一下?”,就算你知道這個朋友是個人才,你會不會眼睛都不眨一下直接把一半家當無息給他?
曹公破走,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将迎肅。肅将入合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趨進曰:“未也。”
如果你在一世界五百強工作,有一天出差後回公司報道發現老總率領着全部高級員工都站在公司門口迎接你,老總笑眯眯的問:“小X啊,我這麼給足你面子了吧”,你敢不敢說個不字?能不能說完不之後不僅不讓老總生氣,還拍了馬屁讨了歡心?
“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島,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征肅,始當顯耳。”權撫掌歡笑。
《三國演義》無疑是偉大的文學巨著,老版三國也堪稱經典的影視作品,但人物過于臉譜化,讓很多曆史愛好者(包括我)在剛剛接觸三國時都抱着巨大的誤解偏見,以至于進一步影響我們客觀全面地看待這段曆史,形成自己的見解認知。在想起魯肅這個人物時,請務必把“老實巴交”、“窩囊平庸”這些印象甩掉,這些标簽,真的跟他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魯肅家有錢有勢,但絕不是兖州陳徐這樣的讀書士族,更像是李典這樣的地方豪強。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下,魯肅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鍛煉出優秀的見識才幹,又有着一種不僅僅居廟堂之上、還可以遊曆于江湖的豪放大氣,天下大亂之時,不僅不經營家當,反而變賣資産、赈災濟民,結交義士,招募私兵,家裡老一輩對其刮目相看,将其視為“敗家玩意兒“,這些老一輩嗅不到天下傾變的征兆,也達不到亂世英雄的眼界,他們隻知道魯肅不好好持家,卻不知道隻有這樣的”狂兒“在能在亂世一展抱負。
能讓政見不同的周瑜逝前舉薦,他的能力已經無需多言,單身赴會、把萬人敵關羽說的無言以對,氣魄也可見一般。但如果僅僅是性格豪壯、才幹出色,那還遠遠不夠,魯肅極其現實,因為現實,所以從不屑于感性的理念,不會嘗試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以實際為唯一出發點,不給自己徒增困惱,顯得及其潇灑。所以,憑借現有條件、根據君主喜好、實現利益最大化順便一展自身抱負才是這家夥的作風,這樣的人,天生就适合亂世。如果一個現實的亂世之能臣,還有着及其毒辣的戰略眼光,那會多麼讓人不寒而栗。
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馀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将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将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孫權悄悄的問魯肅:“漢室傾危,我想建立齊桓公那樣的功勳,你有什麼好的建議麼”?,魯肅回答:“别傻了,漢室沒希望了,曹操也一時半會兒消滅不了,還是好好安頓江東,趁北方動蕩無暇南顧的時候攻打劉表,占領長江以南的地區,建國稱帝吧,當什麼齊桓,要當就當高祖!”孫權:“這種事情偷偷知道就行了,幹嘛還要說出來,不行,官方發言我還是要當漢臣”
不管孫權怎麼嘴上說不,身體卻誠實的告訴後人一切,這款江東版隆中對,基本就是孫吳日後的寫照。這版隆中對,基本就是為不思進取的孫權和偏居一隅的江東士族量身定制的。
如果這麼一個極其現實、眼光毒辣、能力出衆的人,還有着把問題關鍵事情本質一眼看清一語道破的的天賦....
欲東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将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對曰:“向察衆人之議,專欲誤将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将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衆人之議也。”權歎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曹操大軍來襲,孫權與大臣商量對策,主降派無非是說“曹操來勢洶洶,勝算極小,要愛民”,主戰派(包括諸葛亮周瑜)無非是說“曹軍外強中幹,可以戰勝,不打不是好漢”,好像都很有道理的樣子,聽誰的?孫權找魯肅尋求建議,魯肅說:“别聽那幫主降派瞎扯,主公你必須打!我魯肅降曹,尚有可能高官厚祿飛黃騰達,主公你降曹死哪都不知道了”。孫權說:“他們都太讓我失望了,哥們就你懂我!我能有你真是上天賞賜掉下個林妹妹”
能不能打赢、愛不愛民、英不英雄都不是重點!如果降曹,就意味着孫權政治地位的喪失和政治生命的完結,這才是關鍵!張昭那幫人扯了半天,在魯肅輕描淡寫的一句話面前黯然失色,可不可怕?
除了死的早,魯肅唯一被官方诟病的地方,反而更增加了他的曆史好感度。
我隻說個人看法:魯肅借荊州戰略,是極為穩妥十分适合孫吳尿性的的,也是被孫權默許承認的,數年之後拿這個當人家的缺點,明擺的卸磨殺驢,十分不地道。這件事情隻能凸顯孫權的無恥,以及魯肅真沒什麼好黑的居然隻能拿優點黑。
東吳四英都是難得一見的人傑,周瑜與其相比,野心戰略眼光可能勝之,但不現實,其理念和做派與孫權向左,死的莫名其妙;呂蒙夠現實,簡直已經是亦步亦趨,但也隻是将帥之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魯肅所設定的大方向下,即便是與劉備翻臉,也隻是孫權部分修正了魯肅的理念,由于劉備發展太快,所以從”聯劉抗曹“轉變為”先扼劉自保、再聯劉抗曹“,陸遜所在的時代,已經沒有提出新戰略的空間,受限于他士族的身份和不算高的政治智商,死的最為屈辱最讓人痛心。
這麼一看,羅貫中把魯肅寫成一個窩囊廢,估計也是實在受不了曆史這個近乎變态的存在,在小說中找點平衡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