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漢字中評選最牛字眼,“頭”字應該算一個。人世間舉凡序列第一、位極頂端、處于首位的事物,均可用“頭”字來表示。人之首為班頭,峰之首為山頭,河之首為源頭,榜之首為鳌頭,頁之首為天頭。諸如頭等、頭牌、頭号、頭籌、頭版、頭條,等等,無不顯要突出。
“頭”字之所以這樣牛氣,與其本義有關。從漢字演變的過程來看,是先有“首”,再有“頭”,而後有“頭”。由于“頭”處于生命個體的重要部位,其引申義也跟着重要起來,繼而轉喻為人類群體中領袖的稱呼,如頭領、頭兒、頭目、頭頭等。
“頭”所以重要,不僅在于它承載着包括知覺、反應、記憶、思維、控制在内的神經中樞,還在于它關乎臉面,涉及性命,能體現人的尊嚴。除非表示敬重,或者忏悔、認錯,常人是不肯低頭的。古人把跪拜磕頭視為大禮,正說明頭顱的重要性。黃摩崖先生《頭顱中國》一書,以獨到的架構和方式講述先秦曆史,深研華夏文明,追溯“中國夢”的源頭,由此引出了關于“頭顱”寓意的網絡大讨論,讀者們給出的解讀是:“頭顱”象征着生命、尊嚴、理想、信仰、智慧、勇氣。
含有“頭”字的詞組,其意義有些是确定的,有些則比較模糊,需要根據一定的語境去理解。“風頭”一詞,可理解為事件的情勢,如“避風頭”,也可理解為個性張揚,如“出風頭”。“來頭”一詞,可理解為來源、來曆、來由、來勢,如“大有來頭”,也可理解為趣味,如“這個節目好沒來頭”。含有“頭”字的成語,用本義的居多,但也有些是轉義。例如,“頭頭是道”本是佛門用語,意為大道無處不在,後來是指說話辦事有序、在理。再如“出人頭地”,最初是指讓新銳脫穎而出的氣度,現今是說才華出衆,高人一等。這一成語的來曆與歐陽修有關。北宋嘉祐二年,擔任禮部主考官的歐陽修,對青年學子蘇轼的才華頗為贊賞,他對梅聖俞說,讀蘇轼的文章,不禁汗顔,真痛快啊!我應當讓路,放他出一頭地。
就我們的閱讀經驗而言,含有“頭”字的語彙,本義也好,轉義也好,基本上能夠厘清,但也有一些詞組例外,不琢磨還好,越琢磨就越不得要領。梁曉聲在《雪地上的足迹》一書中,曾寫過一段罐頭的記憶:不知“罐頭”一詞究竟是外語的直譯,或中國百姓的慣說。每每視其而想,“罐”字似乎有些道理,後邊連着“頭”字卻又是何意呢?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這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稱作“名詞後綴”。以“頭”字為後綴的詞組,總體上分為兩類:
有表意功能的詞組,大多是偏正結構,“頭”字概略指示部位,有的表示端點,如矛頭、箭頭、眉頭、舌頭等;有的表示始終,如開頭、起頭、源頭、盡頭等;有的表示殘餘,如零頭、線頭、布頭、煙頭等;有的表示節點,如關頭、看頭、興頭、勁頭等。
無表意功能的詞組,“頭”字隻參與音節組合,沒有詞素意義。附在名詞後邊的,通常用來指物,如木頭、石頭、罐頭、枕頭等;附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面的,通常用來指事,如奔頭、念頭、彩頭、甜頭等;附在方位詞後邊的,組成新方位詞,如東頭、西頭、裡頭、外頭等。
“頭”字的含義,既有具體的一面,也有抽象的一面;既有宏大的一面,也有瑣細的一面。生活中,人們把頭發乃至發式和頭飾都略稱為“頭”。理發叫“剃頭”“剪頭”,美發叫“燙頭”“做頭”,舊時婚禮中,新郎新娘結發的儀式叫“上頭”。《紅樓夢》第二十回記叙,晴雯回屋取錢時,見寶玉正幫麝月篦頭,便冷笑道:“哦,交杯盞還沒吃,倒上頭了!”除此而外,“上頭”可理解為酒精飲料對大腦的刺激,亦可借喻為上層、上峰。“分頭”是發型,但也表示分别,如,分頭準備;“平頭”是發式,但也表示平凡,如,平頭百姓;“寸頭”是指短發,但“頭寸”卻是金融術語。“粉頭”原本是俚語,多貶義,現今網絡上把粉絲團的頭目稱為“粉頭”,真正是無厘頭了。
◎本文原載于《光明日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