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當中,商品這個概念主要是指,用于交換的勞動産品。這裡面需要注意兩點:
第1點就是它是勞動産品,第2點就是它是否用于交換。
同學送給你的生日禮物,是商品嗎?
不是,這是贈送,不是交換。
我現在手裡用的手機,是商品嗎?
不是,因為它沒有用于交換,
交換已經完成了,就不再是商品。
所以是否用于交換,這個“用于”很重要。
市場上待售的就是商品,交易完成後就不是商品,如果你手裡的東西不再用了,你可以把它挂在二手市場上去賣,那麼它又成了商品,因為它又用于交換了。
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的第1個屬性是使用價值,這是它的自然屬性,它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衣服是用來穿的,食物是用來吃的,這都是它們的自然屬性。它們能滿足人的某種需求。
但是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是商品。
商品的本質屬性是價值,這也是它的社會屬性。
很多人區分不了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概念。
使用價值,就是它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屬性。
而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别的人類勞動。
關鍵詞是“勞動”。也就是說:勞動創造了價值。
舉個例子來說,一件衣服200塊錢,一個手機3000塊錢。為什麼手機的價格比衣服的價格要高呢?是因為手機它凝結了更多的人類勞動,它的價值更大,所以它的價格更高。
付出的勞動越多,價值越大,價格也就越高,付出的勞動越少,價值越小,價格也就越低。
在經濟上,我們把價值的大小稱之為價值量。
換句話來說,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産該商品所付出的勞動量來決定的,
那麼勞動量如何來衡量呢?勞動量一般來靠勞動時間的長短來衡量。
勞動時間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某個生産者生産一件商品所用的勞動時間,另一種是,所有的生産同類商品的生産者的平均的勞動時間。
我們把前者稱之為個别勞動時間,後者稱之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跟整個社會生産的條件以及勞動強度相關。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人們生産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發展趨勢是越來越短,也就是社會勞動生産率越來越高。
舉個例子,比如現在手機的價格是越來越便宜了,剛開始手機生産出來時叫“大哥大”,其價格都在1萬元,而現在新型的智能手機價格也就是在5000左右。這就是社會勞動生産率提高的結果。價格越來越來便宜,功能越來越多。
總結一下,商品的價值量,也就是商品價值的大小,是由生産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或社會勞動生産率來決定的。
社會勞動生産率提高,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商品的價值量減少,進而決定商品的價格降低。
所以他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是: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勞動生産率決定商品的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決定商品的價格。
商品價值的實現我們接着回到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上。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二者同時存在,缺一不可。
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但是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
消費者購買商品,就是為了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我買衣服就是為了穿,我買食物就是為了吃,就是為了獲得它的使用價值。
而商家賣商品就是為了實現它的價值。
所以在交易的過程當中,消費者付出了商品的價值(錢),從而獲得了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商家讓渡了商品的使用價值,獲得了商品的價值。
實現商品的價值,是商品生産者的直接目的,也就是說它的根本目的是盈利。
我們知道,商品是用于交換的,隻有交換了,才能實現它的價值。也就是說交換是商品價值實現的途徑。
在古代物物交換的時代,表現為兩種商品直接交換,也就是它們的使用價值直接相互交換。我有一把斧子,你有兩隻羊,我需要你的兩隻羊,你需要我的斧子,這樣咱們兩個直接交換就可以了。
但是在貨币時代,就表現為,商品要先與貨币交換(賣),然後再拿貨币與另外一個商品進行交換(買)。
貨币成為商品交換的媒介,這就是商品流通。
用公式來表示就是:商品——貨币——商品
馬克思把“商品——貨币”這個階段稱為“驚險的跳躍”,因為商品隻有賣出去,才能實現其價值。商品生産者的勞動付出才能獲得回報,他才能生存、發展下去。
在貨币時代,商品價值的實現具有不确定性。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商品的質量、性能、市場的需求、商品的價格、營銷策略、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消費心理等等。
現在随着網絡交易平台、移動支付等電子商務形式的産生和發展,商品價值的實現變得容易。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做電商、網絡直播帶貨的人越來越多。
對企業生産的啟示:
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最理想的狀态是是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
物美,是從商品的使用價值來說的,就是質量好;價廉,是從商品的價值來說的。
所以,企業要生産出物美價廉的商品,既要提高商品的質量,又要降低商品的價格。
問題小測試:
1、“廢品”、“僞劣産品”、“次品”是不是商品?
2、商品生産者如何生産出物美價廉的産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