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告顯示,春節期間近十億人次重溫老劇,觀看總時長高達近兩億小時,在具體劇集方面,在春節假期觀看時長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亮劍》《鄉村愛情系》系列以及《法證先鋒》系列。地域方面,廣東、江蘇與浙江的觀衆位列全國前三,排在四五位的分别是山東與河北。其中,大灣區觀衆更多會選擇重刷經典港劇,江浙兩省則更愛看《鄉村愛情》系列。
那麼問題來了,出現如此現狀的原因到底是啥,這些老劇的魅力何在,貓爺綜合分析,得出三大理由:
理由一:現在我們已經被标簽化了,沒有新劇能承載春節的厚重。舉例以下兩種場景:
NO1.一個人看劇,因為疫情回不了家或者回家也不會像以前串門那麼多,隻是看劇打發時間。
我就圖個樂呵,追求點多巴胺,肯定選口碑好的,又不用思考的。《亮劍》也好,《鄉村愛情》《法證先鋒》也好.都是這類。
看過但口碑好的老劇,忘了,再看一遍。一邊看劇,還能追憶往事。
沒看過但口碑好的老劇,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NO2.一家人邊聊邊看,以聊為主。劇要滿足每個人接受度都比較高,年輕人和老年人取得不錯的觀感體驗。
衆口難調下,新劇再火,家長未必能get到裡面的點。
何況長輩平常見不到,春節多聊聊不好麼。再專心緻志的看劇,就傷家長~了。
兩種場景有一個前提,就是春節看劇休息時間,對比日常繁忙來顯得說很珍貴。
對内容産品來說,用戶支付的是時間而不是錢,春節幾天好不容易有時間看個劇,在我們“時間購買力”不高的情況下,追求的更是确定性,而不是嘗鮮。結果就是,老劇比新劇的決策壓力要小的多。
理由二:1、主要反映了新劇制作後繼乏力,實在沒有制作出稍好一點的良心劇,即便是有新劇目,它又總是不耐看。
不得不承認,近幾年的影視圈、飯圈的确存在很多亂象。雜病叢生的情況下,“清朗”行動中,有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有為了苟延殘喘忙于接受治療的;有“諱疾忌醫”忙于逃避檢查的;有“罪孽深重”不得不“亡命天涯”的;也有及時調整方向準備重振旗鼓的,……等等,在此種大環境下,大家都在自求多福,自然在出品方面會大打折扣,黎明前處總會有一段時間特别暗,這都是極正常的自然現象。即便是有所劇集産出,無論是策劃運營方,還是産品實施方,還是産品審核方,乃至産品推廣應用方,所有環節都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試想呈現出來的效果,想必也是扭扭捏捏半遮半掩羞羞答答,放又放不開,收又沒收好,看起來總不太自然,看無可看,無須再看,不如翻老箱子的玩意兒出來拿捏拿捏,熟悉的,賊順溜,多好!
你還隻看哪些百看不厭的老劇,歡迎評論區分享~#電視劇##我要上 頭條##春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