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一鼓輕雷驚蟄後萬畝良田待春耕

一鼓輕雷驚蟄後萬畝良田待春耕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2 00:50:56

一鼓輕雷驚蟄後萬畝良田待春耕?讀“亮躬耕隴畝”後彭神保,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一鼓輕雷驚蟄後萬畝良田待春耕?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鼓輕雷驚蟄後萬畝良田待春耕(讀亮躬耕隴畝後)1

一鼓輕雷驚蟄後萬畝良田待春耕

讀“亮躬耕隴畝”後

彭神保

“亮躬耕隴畝”。往日随文讀去,似乎不存在疑問。目前異議紛出,借此機會,重檢史文,草成此稿,求教前輩、同仁予以斧正。

一、《漢晉春秋》說,亮家在襄陽隆中,是最原始的可信的第一手資料。

諸葛亮未出草廬之前,據《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載: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将軍豈願見之乎?”……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又建興五年,亮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本傳兩段記載“躬耕”。一段未指明躬耕何地,一段明确指出“躬耕于南陽”。前是陳壽所撰亮傳,後是亮《出師表》雲。表所雲“躬耕于南陽”稍移後讨論,這裡先讨論撰亮傳的陳壽如何解釋。

《諸葛亮傳》末附有“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已,平陽侯相臣陳壽上”,書中雲:

亮少有逸群之才……遭漢末擾亂,随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于野,不求聞達。時左将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

上晉武帝書中所說:“躬耕于野”同所撰亮傳“躬耕隴畝”一緻,并明确說:“避難荊州,躬耕于野,不求聞達”,很顯然是指隐居于荊州,躬耕于荊州之野。但陳壽文中均未提亮“躬耕于南陽”一事,而亮《出師表》陳壽是看過的,且編篆于亮傳中,明明知道《出師表》上是說“躬耕于南陽”,然壽文不取,反泛稱“躬耕隴畝”,“躬耕于野”,隻在上晉武帝書中才指出亮“随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于野”,附于亮傳末,想必陳壽有自己的考慮。看來,這是為了避免行文重複。因為陳壽認為,當時人對亮傳中所講“躬耕隴畝”、“躬耕于野”、“躬耕于南陽”是明确的,三者都是指的一個地方,無需解釋。如果在亮傳中引了亮《前出師表》“躬耕于南陽”原文,又在亮傳中再來重寫“躬耕于南陽”,顯然是多餘的了。

記載亮家最明确的是《漢晉春秋》,其書雲:

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裡,号日隆中。

劉宋時,裴松之注《三國志》亮傳時,認為“亮躬耕隴畝”,其地即在襄陽城西隆中之家,故引《漢晉春秋》上的記載注釋之。

這樣一來,《漢晉春秋》一書成了關鍵。書上所提供的資料是否可靠?裴松之引以注釋“亮躬耕隴畝”之地在襄陽隆中是否可信,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當時的曆史真相?

《漢晉春秋》的著者是習鑿齒,《晉書》卷82本傳載與本文相關的史料有如下幾條:

習鑿齒字産威,襄陽人也。宗族富盛,世為鄉豪。鑿齒少有志氣,博學洽聞,以文筆著稱。荊州刺史恒溫辟為從事……累遷别駕。溫出征伐,鑿齒或從或守,所在任職,每處機要,蒼事有績,善尺胰論議,溫甚器遇之。……時有桑門釋道安,俊辨有高才,自北至荊州,與鑿齒初相見。

初,鑿齒與其二舅羅崇、羅友俱為州從事。及遷别駕,以坐越舅右,屢經陳請。溫後激怒既盛,乃超拔其二舅,相繼為襄陽都督,出諧齒為荥陽太守。

溫弟秘亦有才氣,素與鑿齒相親善。鑿齒既罷郡歸,與秘書曰:吾以去(年)五月三日來達襄陽,觸目悲感,略無歡情,痛側之事,故非書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從北門入,西望隆中,想卧龍之吟;東跳白沙,思風雛之聲;北臨樊墟,存鄧老之高;南眷城邑,懷羊公之風;縱目睇擅溪,念崔、徐之友;肆魚梁,追二德之遠,未嘗不徘徊移日,惆怅極多,撫乘躊躇,慨爾而泣。

以上資料可以證實如下幾點:

第一,習鑿齒是襄陽人,世為鄉豪,宗族富盛,博學洽聞,以文筆著稱,在桓溫下任職,著有漢晉春秋》。

第二,習鑿齒從出生、工作到去世,除一度任蒙陽太守外,一直住在襄陽,未曾離開,對襄陽是熟悉的;同諸葛亮又無利害關系,所記載諸葛亮之事自然是客觀的、真實的。

第三,習鑿齒同桓溫弟桓秘是好朋友,後罷郡回襄陽,極其孤獨凄涼,懷念往事舊友。他給植秘的信中,特别提到了諸葛亮和隆中,如前引文雲:“每定省家舅,從北門入,西望隆中,想卧龍之吟”。

第四,習鑿齒同陳壽在魏、蜀的看法上雖不同,陳壽《三國志>以魏為正統,習鑿齒《漢晉春秋>則以蜀為正統,認為“魏武雖受漢禅晉,尚為篡逆”,應以蜀“宗室為正”。但他們在亮躬耕地這點上是共同的,都沒有說亮躬耕于南陽宛縣(即現在河南南陽市)之事。

由此可見,習鑿齒《漢晉春秋>所說“亮家……在襄陽城西二十裡,号日隆中”,是符合曆史事實的,是最原始的可信的第一手資料,襄陽隆中是“卧龍之吟”地;也就是陳壽《三國志》亮傳末所載亮“避難荊州,躬耕于野”,劉備“詣亮,凡三往,乃見”之地。

二、習氏以後,曆代地志所載諸葛亮躬耕地同《漢晉春秋》吻合

習鑿齒以後,南北朝、唐、宋、明、清曆代人撰寫篡修的地志、詩文,對諸葛亮躬耕地都有明确的記載,擇其重要者抄錄如下:《水經注·沔水注》:

河水又東隆中,曆孔明舊宅北。

亮語劉禅雲:“先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鍵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雲:“天子命我,于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後六十餘年,永平之五年,習鑿齒又為其宅銘焉。

《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

《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将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碳表間,命太傅摻鍵為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于河之陽,聽鼓輩而永思,底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轼諸葛之故鄉。……異徐生之摘寶,釋卧龍于深藏,偉劉氏之傾蓋,嘉吾子之周行。夫有知己之主,則有竭命之良,固所以三分我漢鼎,跨帶我邊荒,抗衡我北面,馳騁我魏疆者也。英哉吾子,獨含天靈。……推子八陣,不在孫、吳,木牛之奇,則非般模,神彎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齊凳,又何秘要!”

《太平禦覽·居處部》《宅》:

《襄河記》曰:郡南,晉永興中,鎮南将軍、襄陽郡守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礙表間,使太傅緣鍵為李興為文。

《晉書·李密傳》:

興之在弘府,弘立諸葛孔明、羊叔子礙,使興俱為之文,甚有辭理。

《太平禦覽·居處部》《宅》:

盛弘之《荊州記》日:襄陽西北十許裡,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

《藝文類聚·居處部·宅舍》(《初學記·宅第》):

[銘]晉習鑿齒諸葛武侯宅銘

自昔愛止,于焉盤桓(《初學記》為“龍盤”)。躬耕西畝,永嘯東巒。

《文選·出師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荊州圖副》日:鄧城舊縣西南一裡,隔污有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劉歆七言詩曰:結構野草起室廬。

《元和郡縣圖志·山南道·襄陽節度使(襄陽大都督府)》:

襄州,今為襄陽節度使理所。

襄陽縣。

萬山,一名漢臯山,在縣西十一裡,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

劉琦台,縣東三裡。琦與諸葛亮登台去梯言之所也。

諸葛亮宅,在縣西北二十裡。

《太平寰宇記·山南東道·襄州》:

襄陽縣。

諸葛亮宅。按《蜀志》雲:“先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廣尺五寸,迄今壘砌如初。

《東坡先生詩》卷7:

萬山

西行度連山,北出臨漢水。

漢水蹙成潭,旋轉山之趾。

禅房久已壞,古凳含清洩。

下有仲宣欄,绠刻深容指。

回頭望西北,隐隐龜背起。

傳雲古隆中,萬樹桑拓美。

月炯轉山曲,山上見洲尾。

綠水帶平沙,盤盤如抱耳。

山川近且秀,不到懶成恥。

問之安能詳?畫地費簪箠。

《資治通鑒·漢紀》獻帝建安十二年:

初,琅琊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

胡三省注:按東坡詩萬山西北古隆中也。故其萬山詩雲:“回頭望西北,隐隐龜背起。傳雲古隆中,萬樹桑拓美。”

《大明一統志》卷60:

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一裡隆中山下。蜀漢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顧亮于草廬,有三顧門。

《襄陽府志》:

隆中山在府城西二十五裡,孔明常居于此。府西有卧龍山,宅西107

有避暑台,有三顧門,因昭烈三顧而名。

《大清一統志·襄陽府一》:

隆中山,在襄陽縣西二十裡。諸葛亮家于鄧,在襄陽城西二十裡,号日隆中。縣志:山畔為草廬,山半為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數人,下為躬耕田。

《大清一統志·襄陽府一》:

諸葛井,在襄陽縣西二十裡隆中山東。《南雍州記》:隆中諸葛亮舊宅,有舊井一,今個。齊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縣志:隆中山畔,孔明隐處。有智井,名六角井。

《大清一統志·襄陽府二》:

諸葛亮宅,在襄陽西隆中山東。

《南雍州記》:隆中諸葛亮故宅。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最高,雲是孔明避暑台。《元和志》: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北二十裡。《輿地紀勝》;在襄陽縣西隆村。

這些資料,後來都被沔陽盧弼系統地彙集在《三國志集解,諸葛亮傳》裴松之注中,可以說是注中之注。從以上所引《水經注》、《蜀記》、《襄沔記》、《晉書》、盛弘之《荊州記》、習鑿齒《諸葛武侯宅銘》、《荊州圖副》、《元和郡縣圖志》、《太平衰宇記》、《東坡先生詩》、《資治通鑒》及胡三省注、《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等來看,無一不證明“亮躬耕隴畝”,隐居之地,劉備“三顧草廬”之地是在襄陽隆中。它同《漢晉春秋》所載亮家在襄陽城西隆中完全吻合。

三、建安年間,諸葛亮确隐居隆中,其時友人可資佐證

這裡所說的建安年間,是指建安初至建安十三年秋。在這段時間裡,諸葛亮确确實實隐居襄陽隆中,并結識了不少襄陽朋友或避難于襄陽的人,可謂知己者有;反過來這些友善知己也恰好說明其時亮是在襄陽。略舉幾人,佐證如下

《三國志·諸葛亮傳》: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裴注)《魏略》曰: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颍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後公威思鄉裡,欲北歸,亮謂之曰:“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

時先主屯新野(宛縣、襄陽,北、南之中)。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将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緻也。将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裴注)《襄陽記》曰: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司馬德操所說“此間”,即指襄陽;伏龍、鳳雛即指諸葛孔明、龐士元。《諸葛亮傳》、《魏略》、《襄陽記》所載證明建安初劉備在荊州新野,諸葛亮在襄陽隆中。

《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魏略》:

(徐)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折節學問。

……與同郡石韬相親愛。初平中,中州兵起,乃與韬南客荊州,到,又與諸葛亮特相善。

《後漢書·劉表傳》:

初平元年,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诏書以表為荊州刺史。……表遂理兵襄陽,以觀時變。

(建安)六年,劉備自袁紹奔荊州,表厚相待結而不能用也。十三年,曹操自将征表,未至。八月,表疽發背卒。在荊州幾二十年,家無餘積。

二子:琦,琮。表初以琦貌類于己,甚愛之,後為琮娶其後妻蔡氏之姪。蔡氏遂愛琮而惡琦,毀譽之言日聞于表。表寵耽後妻,每信受焉。又妻弟蔡瑁及外甥張允并得幸于表,又睦于琮。而琦不自甯,嘗與琅琊人諸葛亮謀自安之術。亮初不對。後乃共升高樓,因令去梯,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亮曰:“君不見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會表将江夏太守黃祖為孫權所殺,琦遂求代其任。

《三國志·諸葛亮傳》載“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辄拒塞,未與處畫。琦乃将亮遊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較詳之外,其餘與《後漢書·劉表傳》載同。又前引《元和郡縣圖志》,劉琦台,襄陽縣東三裡。琦與諸葛亮登台去梯言之所也。《劉表傳》所載,證明劉備建安六年從袁紹處來投奔荊州劉表;劉表長子琦同諸葛亮極好,受其後母蔡氏及蔡氏弟蔡瑁和外甥張允虐待,常與諸葛亮謀自安之術,最後是在琦家後園,躲在高樓上,以飲宴作掩飾,令人把梯子去掉後,琦再次請亮出計,這時亮才以左氏傳述晉獻公子申生、重耳,一在内危、一在外安的故事啟發琦離開襄陽,以圖保全自己。亮為琦出計一事,說明二人已是深交,亮在襄陽同劉琦家經常來往,雙方已經很了解很信任了。

《三國志·龐統傳》: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

(裴注)《襄陽記》日:諸葛孔明為卧龍,龐士元為鳳維,司馬德操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德公,襄陽人。孔明每至其家,獨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諸葛孔明小姊……統,德公從子也……

《龐統傳》、《襄陽記》證明,亮随玄來荊州後,同襄陽土著龐家關系極密,亮經常去龐德公家裡。龐德公之子山民,還娶諸葛孔明小姊為妻,說明亮與龐統還有親戚關系。

從上引《諸葛亮傳》、《魏略》、《劉表傳》、《龐統傳》、《襄陽記》等,可以知道:

第一,如果從建安初算起,到建安十三年秋止,亮在襄陽有10年以上,也就是說亮在隆中隐居了10年左右。據《後漢書.劉表傳》載,初平元年,表為荊州刺史。亮傳雲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裴注《獻帝春秋》雲漢遣朱皓代玄。皓從揚州刺史劉繇求兵擊玄,此事《資治通鑒》和《考異》均列在興平二年,這時玄往依劉表。以此推之,亮至遲興平二年已随玄到荊州了。如果從興平二年算起,至建安十三年,那亮在荊州襄陽的時間就達13年之久。諸葛亮生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興平二年(195)即14歲到荊州襄陽,建安十三年(208)秋離開襄陽時,正是27歲。整個青年時期幾乎全在襄陽隆中度過。一出草廬隆中,就同東吳周瑜指揮了一場以少勝多的有名的赤壁大戰,把曹操趕回了北方,三分天下從此奠定。

《三國志》卷32《先主傳》裴注《九州春秋》雲“備住荊州數年”,未具體說明幾年。據前引《劉表傳》建安六年(201),劉備自袁紹奔荊州,屯新野,至建安十三年(208)秋,同亮離開襄陽,也在荊州待了七年,亦可謂不少也。

第二,亮躬耕隆中,大概是玄死去之後的事。本傳雲“玄卒,亮躬耕隴畝”,《獻帝春秋》雲“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殺玄,送首詣爵”。建安二年玄死,亮的家境及生活來源減少,雖不是全靠自己耕田過活,但總得過問和參加一些,即所謂的“躬耕隴畝”,對家境日益破落的諸葛亮來說,親自參加一些農事,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以相信的。

第三,亮在隆中居住了十多年,又正值青年時期,襄陽地區的熟人自然比較多,好友不少。這些好友中,土著者,如龐德公、龐統;外地人在襄陽為官者,如劉表、劉琦;避難荊州者,如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石廣元,汝南孟公威,沔陽黃承彥,等等。其中主要是文人名士,青年知識分子,比較清高,自負不凡,彼此互稱卧龍、鳳雛、水鏡。

第四,三朋四友,串門聚巷,暢談議論,大者天下形勢,小者個人私事。亮心懷大志,尤為突出。本傳雲“好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魏略》雲“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誠如陳壽所說:“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第五,如亮是興平二年至襄陽,劉備建安六年到新野,那麼亮、備同時在荊州約六年,亮居隆中,備屯新野、樊城,但從史籍記載看,似乎備“三顧草廬”最後一次見引深談之前,從未見過面。亮傳裴注《魏略》說亮曾“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此系世俗妄說,不足為信。正如裴松之在引《魏略》後說:以亮表雲“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非亮先詣備,明矣”。即建安十二年(207),備“三顧草廬”,才與亮第一次見面隆中,宣稱“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陳壽《三國志》中如此衆多的史實,及以上五個不同方面的論述,都完全證明建安年間,諸葛亮确實隐居襄陽隆中,不見在南陽的痕迹;劉備“三顧草廬”也是在襄陽隆中,不是在南陽宛縣。

四、研究躬耕地,應該辨明真僞;紀念諸葛亮,不分襄陽南陽

我在前面分别從最原始可信的第一手資料、曆代地志詩文的可靠記載,亮隐居隆中時的友好親朋三個部分進行了考察,無論是文獻資料,還是文物遺迹,都證明了亮躬耕地确是襄陽隆中,似乎是題無剩義了。不過這是對襄陽地區的縱橫剖析,事實上,還可以從南陽同襄陽在東漢末、三國初的政治軍事比較中進一步剖析。

漢獻帝初平至建安年間,從《後漢書》、《三國志》記載看,南陽地區主要是袁術、張繡、曹操統治。《後漢書·袁術傳》(《三國志·袁術傳》簡略):

時董卓将欲廢立,以術為後将軍。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會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咨,引兵從術。劉表上術為南陽太守……初平三年,術遣孫堅擊劉表于襄陽,堅戰死。

《三國志·袁術傳》:

術得據其郡。南陽戶口數百萬(《後漢書》本傳為“尚數十百萬”),而術奢淫肆欲,征斂無度,百姓苦之。既與紹有隙,又與劉表不平而北連公孫瓒;紹與瓒不和而南連劉表。其兄弟攜貳,舍近交遠如此。引軍入陳留。太祖與紹合擊,大破術軍。術以餘衆奔九江,殺揚州刺史陳溫,領其州。

《三國志·張繡傳》(參見《賈俪傳》):

張繡,武威祖厲人,票騎将軍濟族子也。……濟屯弘農,士卒饑餓,南攻穣(胡三省注:穰縣,屬南陽郡),為流矢所中死。繡領其衆,屯宛,與劉表合(《賈诩傳》雲:張繡在南陽,诩陰結繡,繡遣人迎诩。……诩說繡與劉表連和)。……太祖拒袁紹于官渡,繡從賈诩計,複以衆降。……官渡之役,繡力戰有功,遷破羌将軍。

以上說明袁、張、曹等角逐南陽,依次占領,最後勝利者是曹操。從此以後,南陽就屬曹操統治管轄了。

而隔漢水同南陽對峙的襄陽,從初平元年至建安十三年一直在劉表統治下,《三國志·劉表傳》雲:“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保江漢間,觀天下變”。《後漢書·劉表傳》亦雲:“表招誘有方,威懷兼洽,其奸猾宿賊更為效用,萬裡肅清,大小鹹悅而服之。關西、兖、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表安慰娠贍,皆得資全。遂起立學校,博求儒術”,“愛民養士,從容自保”。可見襄陽與南陽地區混戰相反,是一塊比較平靜而又富裕的地區,也是避難者聚居之地,失敗者養精蓄銳之地,有政治遠見者隐居之地。

南陽同襄陽,二者比較,很顯然,諸葛亮的隐居處和躬耕地隻能是襄陽隆中;劉備的求賢、拜見諸葛亮、“三顧草廬”之地也隻能是襄陽隆中。

既然如此地明确無誤,那為什麼文獻中又有南陽、衡陽諸葛宅、草廬、卧龍岡之類的記載呢?如《明史·地理志·河南南陽府》載:

南陽 西南有卧龍岡。

《大清一統志·南陽府一》載:

卧龍岡在南陽縣西南七裡,起自嵩山之南,綿巨數百裡,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盤繞,相傳諸葛草廬在此。

諸葛井,在南陽縣西南卧龍岡。青石為床,有汲绠渠百道。

《大清一統志·南陽府二》載:

諸葛草廬在南陽縣西南七裡卧龍岡。

《大清一統志·衡州府一》載:

諸葛亮宅,在衡陽縣北石鼓山。

《南陽府志》載:

卧龍岡在南陽府西七裡,起自嵩山之南,綿亘數百裡,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廬在其内,前有井,淵然淳深,曰‘諸葛井’。青石為床,有汲绠渠百十道,數不能絕。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處。舊為祠以奉之。元至大中,建書院,嘗有道士居住,夜聞兵聲,懼而移之。

這樣一來,不是出現了兩個諸葛亮躬耕處嗎?幾個諸葛亮草廬嗎?許多諸葛亮宅嗎?孰真孰僞,不讀曆史的人,自然就弄不清楚事實了,諸葛亮躬耕南陽,這個“南陽”不是指南陽郡的郡治,是指南陽郡所管的一塊地方。這塊地方就是在今天襄陽的西邊。

也許有人會這樣問:既然在諸葛亮的時候,《漢晉春秋》說隆中屬于南陽的鄧縣,那為什麼現在又屬于襄陽呢?為什麼在《元和郡縣志》中也把隆中放到襄陽之下呢?這是因為後來有了變化。就唐朝而言,隆中已經屬于襄陽了。但在諸葛亮的時代,在兩漢時代,或者兩漢以後的一個時代,隆中還是屬于南陽的。這個變化,什麼時候開始的?大概可以這麼說,南陽郡的鄧縣存在時,隆中是南陽郡鄧縣的地方,但南陽郡的鄧縣到北周時就沒有了,這個縣也就取消了。取消了的鄧縣的地方就并到南郡的襄陽來,所以在唐朝時隆中就是襄陽的了。從唐朝以後,隆中就一直是襄陽的地方。唐朝以前、北周以前是南陽的地方。這是可以查清楚的。唐宋時的詩文,最有名的像蘇東坡這些人,都有詩文講到隆中,都講到就是現在的隆中,就是現在襄陽西邊的隆中。

這是很清楚的。因此,從六朝到宋朝一直沒有什麼異說,都是說的襄陽西邊的隆中。

至于把亮“躬耕于南陽”弄到現在的河南南陽市去,可以說是從元朝開始的。元朝開始才有這種說法。中國元明以來,搞地方志的人,或者各地方上的一些搞地方主義的人,喜歡把曆史上的名人拉到本地區,拉作本地人。如南陽,河南的南陽縣既然叫南陽縣,元朝又是南陽府,南陽府南陽縣,所以有些南陽人就把自稱“躬耕于南陽”的諸葛亮拉作河南的南陽縣的諸葛亮了。稍微懂一點曆史的人,真正讀曆史的人,是不會相信《南陽府志》、《南陽縣志》的元朝以後的話,而去否定六朝、唐宋及稍後的記載。

隆中是在漢水以南,譚其襄先生主編的《中國曆史地圖集》第三冊三國時期魏荊州圖,南陽郡界畫得很清楚,是在隆中以南,隆中是屬于南陽郡的。因此,《漢晉春秋》上說:“亮家于南陽之鄧縣”,也就是說,隆中在南陽郡的鄧縣。諸葛亮的故宅是在南陽郡鄧縣的隆中,隆中在行政區劃上是屬于南陽郡鄧縣管轄的,所以諸葛亮《前出師表》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這是完全對的。

我們都知道,大凡曆史上出現的名人,他的聲譽、影響是不受時間、地域限制的。各地的人、後代的人總喜歡模仿名人生前用過的東西、住過的房屋、工作過的地方來紀念他,懷念他,這是可以理解的。如諸葛亮在隆中的躬耕地、草廬就是其中一例。當時這些模仿名人紀念物的創建者,他們内心應是清楚的。但從中國古代史上看,元明以來有些修地方志的人,在社會上喜歡把名人附會拉到本地區來的惡濁風氣下,自覺不自覺地卷了進去,這就出現了前面說的《南陽府志》、《南陽縣志》上所載諸葛亮草廬、卧龍岡、躬耕處等等。以後傳聞愈廣,時間愈長,社會上就自然分辨不清何地為真,何地為僞了。不過,指出《南陽府志》“卧龍岡在南陽府西七裡”,“草廬在其内”,“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處”是假的、附會之說也早有人在。如清人張渤在《南陽府志》卧龍岡條後的案語就說過:“隆中在襄陽西二十裡,不在南陽郡也。此後人附會之說,又以卧龍岡在南陽府,亦失之。”①既然南陽(即今河南南陽市)卧龍岡是模仿襄陽隆中的附會之說,那麼現存于南陽武侯祠的石刻、碑文及武侯祠的紀念性建築,是否就不要去保護,不要去參觀了呢?我看不能這樣,應該照樣供人參觀,照樣保護,甚至還可以加一句:倍加保護。理由很簡單,因為南陽武侯祠也是後人紀念、懷念諸葛亮的紀念物、紀念建築文物。

現在南陽武侯祠大殿前懸挂有一副清人顧嘉衡寫的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這副對聯,我是同意又不同意。所謂同意,是上聯說對了;所謂不同意,是下聯說錯了。我在這裡也和古人兩句,也算是本文的結語:

研究躬耕地應該辨明真僞;

紀念諸葛亮不分襄陽南陽。

1990年3月于上海

彭神保 複旦大學副教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