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給你們,朕玩夠了,拜拜。”這是吳思發的最後一條朋友圈,她離開時年僅25歲。
2016年,吳思從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畢業,成為了一名醫務工作者。
沒想到,2年後她被确診為子宮未分化肉瘤。而子宮未分化肉瘤具有難發現、難治療的特點,生存率很低。
自從被确診癌症,吳思就開始斷斷續續在網上寫日記,記錄日常的點點滴滴。她的文字裡,沒有抱怨,沒有哀歎,而是滿滿的感恩與幸福,就連在癌症治療中經曆的苦難,也被她化作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充滿了歡樂。
身為醫務工作者的吳思,還做了一個勇敢的決定:捐獻自己的遺體。
不幸離世後,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老師将吳思帶回了母校。最終,她的眼角膜讓2個年輕的生命重見光明,她的遺體則留在母校用于醫學研究。
其實早在學校的時候,在聽聞老師感歎“醫用解剖的遺體捐獻來源匮乏”時,她便滋生了捐獻遺體的想法,便做了遺體捐獻登記。隻是誰也想不到,這一天會來得如此之快。
一、被“使用”後的遺體,是會火化還是丢棄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器官捐獻/遺體捐獻後,這些遺體的歸宿是在哪呢?
其實在完成器官摘取工作後,工作人員會對遺體進行切口縫合,接着對遺容進行修複,最後火化安葬。官方會為捐獻者舉辦一個緬懷儀式,并頒發捐獻證書。
除了器官捐獻,還有一種就是遺體捐獻。
遺體捐獻是指自願将全部遺體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這些遺體主要被用于醫學研究與解剖學教學,被尊稱為“大體老師”。
大體标本制作的第一步,是用甲醛對屍身的各個血管進行灌注,改變蛋白質的結構,延長保存時間。灌注不是一時半會能完成的,通常需要2-3天。
完成灌注之後,會将大體标本放入冷櫃冷藏保存,最終才能和學生見面。經過6個月左右的“授課”時間,皮膚、肌腱、内髒遺體的每一處都被細細解剖。
完成教學任務之後,大體标本會被運往接收站統一火化處理。捐獻者的名字會被永遠刻在官方紀念碑上,每年接受學生的祭拜。
二、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遺體捐獻?
我國是器官捐獻與移植大國,但是器官捐獻移植總量遠遠大于器官捐獻總量,供需不平衡,有數據顯示供需比為1:30。很多患者因為長時間等待不到合适的器官,最終走向死亡。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大部分人甯願死後火化了,也不願意進行遺體或器官捐獻,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有以下3個:
1、傳統觀念的影響
中國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死後留全屍是死者最後的尊嚴。如果死後器官還要被取出,遺體還要被解剖,是對死者的“大不敬”。
因此,即使死者生前願意捐獻器官或遺體,也可能會遭到家屬的強烈反對。
2、沒有完善的法律保障
目前我國沒有明确的法律依據規定需要辦理哪些手續或通過哪些正當渠道收集、運輸屍體,導緻部分機構對捐獻的遺體不敢接受或拒絕接受。
有的已經登記了器官或遺體捐獻,但是在去世後如果家屬反對,捐獻協議書也會變成一張白紙。
3、沒有統一的遺體接受機構
要想捐獻遺體,現在比較普遍的是找當地的醫院、紅十字會、民政局等單位,并沒有統一的接受機構,更沒有規定哪個部門負責辦理遺體捐獻等流程。
三、關于遺體捐獻,你了解多少?
因此,有的人會擔心: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約束,自己簽了器官或遺體捐獻協議,死後可能會得不到妥善的安置。
也有的人會有疑問:為什麼器官捐獻是無償的,但是患者移植器官卻是有償,甚至是“天價”呢?
實際上,捐獻過程并不簡單,需要花費很多成本,包括器官移植手術費用、人力成本、運輸成本、藥物成本等,加起來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所以器官移植并不便宜。
此外,器官或遺體捐獻并非“想捐就能捐的”,以下人群就不能捐獻器官或遺體:
那麼什麼條件下可以進行器官捐獻呢?需要滿足以下5個條件:
1、經醫學判定生命不可挽救;
2、經醫學評估器官可以供移植使用;
3、生前沒有表示不同意器官捐獻;
4、所有直系親屬一緻同意捐獻器官;
5、有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的見證。
最後,對于有捐獻意願的人來說,可以了解一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體系工作流程圖:
圖源網絡
如今,大家的思想觀念改變了,願意在死後捐獻器官或遺體的人越來越多。同時,在法律層面,對于捐獻的相關規定還需進一步明确和完善,才能讓捐獻者更加安心。
如果是你的話,會願意死後捐獻器官或遺體嗎?
參考資料
[1]《夜讀丨25歲患癌姑娘,捐獻遺體告别世界:"江山給你們,朕玩夠了,拜拜。"》 .科普中國.2019-08-25
[2]《“器官都是免費捐獻的,為何移植時醫院還收那麼貴?”》. 深圳衛健委. 2019-06-21
[3]《緻敬丨3人捐獻器官挽救16個生命 面對親人死亡他們選擇這樣做......》.央視新聞.2016-10-26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