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上,白牆黛瓦飛檐馬頭牆,幢幢徽派建築成群,宛如一個小鎮,站在“小鎮”往下看,成片的甘蔗林。這是新洲點溪園古法紅糖産業園的所在地,而在3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坡地。
2016年,靖響林夫妻放棄優越的生活回到家鄉做起古法紅糖,傳承家鄉非遺手藝。剛回鄉時,她們承包了225畝的土地,可毛家沖村大多都是山地地勢,承包的土地當中有許多荒山,建紅糖産業園和種甘蔗都有一定難度。為了做好“古法紅糖”項目,靖響林開始四處考察學習,看市場、尋訪紅糖老手藝人,發現自己的想法并沒有偏頗。
用古法熬制出來的紅糖,産量遠不及工業制糖,但經柴火細熬後,可有效保留原生甘蔗的營養,對于喜好養生的人來說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靖響林說:“我回鄉創業,一方面是為了傳承古法紅糖的非遺技藝,發揚古法紅糖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帶動我們村民家門口就業。”
金秋時節,甘蔗成熟了,開啟熬糖模式,附近請來的村民在甘蔗地裡幫忙收割甘蔗,車間裡的熬糖師傅也在忙碌着。近些年,點溪園古法紅糖幫扶貧困戶21戶。從甘蔗種植、田間管理、收割一直到紅糖生産出來,務工的村民每人年收入增加7000元以上。在這個曾經貧窮的地方,讓大家也看到了無限希望,人們有工可做,有地可種。
村民徐秀珍告訴記者:“以前我們種田地,種稻谷、種棉花就隻有幾千塊錢的收入,現在種植甘蔗,我們一年有一萬多塊錢的收入,我們又能照看家,又能在村裡打工,蠻好。”溫紅橋說:“學了這門手藝,不僅可以賺錢,還可以就近照顧家裡人。”
“古法紅糖”熬制工藝非常嚴格,将當天收割的甘蔗經過切碎碾壓,壓出來的汁液去除泥土、細菌、纖維等雜質,利用9口連環鍋以小火熬煮,曆經“五榨三濾兩浮一沉”工序,約數個小時後,才可将紅糖舀入模子,冷卻成型。
靖響林介紹,每年3月份種植甘蔗,經過8個月的田間管理,到了11月份左右前後就開始收割了。然後十五斤甘蔗熬一斤糖,每個流程都是非常辛苦的,就是真正地體現了古人說的“匠心之作”,整個過程也沒有任何添加。
紅糖再香,也怕巷子深。為了讓紅糖的甜香飄出“山溝”,她在産品包裝、物流、網絡推廣上下功夫。與此同時,點溪園古法紅糖産業園還成了市民遊客體驗“紅糖文化”的網紅打卡地。今年“十一”黃金周,産業園裡13間客房被預訂一空,遊客們一邊砍甘蔗、熬紅糖,欣賞毛家沖村田園風光的同時,還能購買到新鮮的農産品。
“我們點溪園古法紅糖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然後紫砂也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随着這兩年到我們基地來的遊客越來越多,我想着把這兩種文化結合起來,在這裡建立一個紫砂藝術館,讓來到我們基地體驗遊玩的遊客,更多地感受我們的傳統文化。”靖響林說道。
把紅糖制作與鄉村休閑觀光遊相結合,将互聯網 農業加工 休閑觀光 紅糖産品相結合。未來,靖響林計劃着在毛家沖村重現古時熬糖場景,宣傳紅糖文化,開發梨子、楊梅、櫻桃采摘等互動項目,把點溪園打造成集生産、觀光、休閑、旅遊,吃、住、玩為一體的文化旅遊産業,帶動鄉親們一起脫貧緻富。
融媒體記者:遊玉婷 通訊員:梅慧香 戢蘭芬 李偉明
編輯:李葉紫 呂豔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