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一家幼兒園内,孩子們和老師一起做“大小手”。
渝北一家幼兒園,老師正在為遊樂設施打掃衛生
2018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完善幼師培養體系,确保幼有所育。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對2018年工作提出建議,今年針對“全面兩孩”政策後出現的人口新情況,開展學前教育工作評議,督促政府加大力度解決人民群衆高度關注的“入園難、入園貴、入園不放心”問題。
二孩政策實施以來出生的寶寶即将陸續入園入托。據衛計委發布的數據,2017年,重慶出生34.3萬人,其中二孩14.85萬人,占43.3%;而在2016年,重慶出生38.3萬人,其中二孩16.17萬人,占42.23%。2018年,主城區在園幼兒将達到30萬人,主城各區新增公辦幼兒園332所,新增普惠性民辦幼兒園50所,新增學位1.9萬個。
有調研報告顯示,重慶市學前教育峰值或将出現在2025年,屆時學生規模約為123萬人。學前教育教師需求量峰值同年出現,屆時全市學前教師缺口将達4萬人。
重慶晨報記者了解到,我市陸續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應對目前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到2020年底,全市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将達到90%以上,幼兒園教師配備和工資待遇保障機制基本建立,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監管體系基本形成,保教質量明顯提高。
個案
幼師工作5年考慮轉行
在正式成為幼師前,小桐和許多外行人一樣,認為幼師隻需要會唱、會跳即可。
小桐是師範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有教師資格證,2012年參加工作。現在,她在認真考慮轉行的事。
小桐說,自己最初是真的喜歡這份工作,“和孩子在一起很開心,雖然一天都忙忙碌碌的,但被孩子們叫着‘老師’的感覺真的很好。”
直到發生了一件事情。有一天早上,小桐帶的小班裡一個小姑娘來幼兒園時情緒不好,哭鼻子了,她媽媽走的時候挺不放心。因為要吃早飯,小桐就帶着她去洗臉、洗手,抱着哄她别哭。可是第二天,小桐被正班老師告知,小姑娘的媽媽說她在盥洗室看到小桐對她女兒不好,打她。
“我當時的感覺就像被雷劈中了,又像被人一盆冷水從頭澆下來,透心涼。”小桐平時很喜歡這個小姑娘,這件事成了她心裡的一個疙瘩。
當然,這件事并不是小桐想離職的最主要原因,她說,幼兒園工作太繁重,對老師的要求也高,“什麼都要會,因為要幹的活真的很多。”
現狀
學前專業的本科生偏少
江北區一所民辦幼兒園園長張燕(化名)坦言,幼教其實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既要懂學前教育,又要能歌善舞。而幼兒教師短缺是她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
放寒假前,開州某民辦幼兒園負責人又開始到處招人了。前不久,園裡三名老師提出辭職,說要去參加公辦幼兒園的公招考試。“他們想要更好的發展,我也理解,每年假期,工資減少,老師都要走幾個。”
記者了解到,重慶市内有10多所本專科院校開設了學前教育專業。其中,西南大學、重慶師範大學、重慶第二師範學院、重慶文理學院等高校,開設有學前教育本科專業。但這幾所高校,每年能培養的本科層次幼兒教師,不足1000人。
重慶市其餘的學前教育學生,主要由重慶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重慶龍門浩職業中學等大專院校或職業高中培育。
根據相關的高考填報指南數據,2014年-2016年,重慶學前教育專業的本專科畢業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到2016年,已上升到了3397人。
“随着學前教育的發展以及政府的重視,相關師資培養力度也在加大。”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重慶市學前教育師資培養的規模每年近1萬人,但主要集中在專科和中專層次。
據教育部年度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幼兒園幼師中,學曆主要集中在專科學曆,占總數的56.37%,有22.4%的教師隻有高中及以下文憑。
調查
幼兒教師整體薪資較低
在學前教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幼兒教師仍然處境尴尬。一方面,好的幼教畢業生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在基礎教育階段,幼兒教師的整體薪資較低。
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2016屆“幼兒與學前教育”職業類的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月收入為3504元,比全國本科平均水平低872元;2016屆高職高專畢業生中從事“幼兒與學前教育”職業類群體,畢業半年後的月收入為2706元,比全國高職高專平均水平低了893元。
林悅是學前教育本科畢業,可她決定到企業從事銷售工作。“從事學前教育工作曾是我的夢想,但幼師收入不高,我還要還房貸……”
一般而言,民辦幼兒園開出的實習工資在800~1000元/月,轉正後起薪在2000元/月左右。
當然,也有一些高端優質民辦幼兒園開出了較高的起薪。渝北區一幼兒園,帶班老師都是本科學曆,都有教師資格證。除去保險,每位老師工資達到了5000元左右。所以,這所幼兒園老師流動性非常低。
說法
需要特殊的職業幸福感
“真正支持幼師快樂工作的動力不是工資,而是愛心,這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幸福感。”重慶市民辦教育協會學前教育專委會理事長李文慶說,相對于工資,幼師們更希望社會對他們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幼兒教師工資不高,并不是民辦幼兒園留不住人的唯一主因。”
李文慶說,大多數幼師的師德師風是好的,但是長期背負的壓力,以緻一旦有好的工作機會就會跳槽,而對于民辦幼兒園來說,這種情況更普遍。
黎丹本科讀的是音樂專業,因為喜歡孩子,畢業後來到渝北一家幼兒園當了一名幼師。“我從心底覺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很多東西是小朋友在家學不到的,是我們才能教給他們的。看到自己的付出沒有白費,這就是做教師的快樂、幸福。”
渝中區一所幼兒園園長說,很多年輕人離開這個職業,是因為看不到未來的發展前途。有經驗的幼兒園常常會加強年輕人的培訓,搭建一個平台,讓他們能夠實現自我價值。
新聞縱深
我市采取積極措施确保“幼有所育”
教師配備、待遇 和辦園條件都将提升
市教委相關人士表示,2011年以來,重慶市先後實施了第一期、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财政投入逐步增加,幼師隊伍逐步加強,辦園條件逐步改善,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但從總體上看,學前教育依然是主城區教育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普惠性資源依然不足、公辦園少、民辦園貴等問題還比較突出,幼兒園運行保障和教師隊伍等體制機制建設相對滞後。
針對這些問題,我市陸續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
未來三年,我市将加快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确保幼有所育。到今年底,全市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7%以上,普惠率達到78%以上,公辦幼兒園占比達到46%以上。
在提“質”方面,重慶也在探索“3 2”“3 4”的模式(即3年大專 2年本科、3年職高 4年本科),以培育一批熱愛幼兒教育、具有較高素質的學生,充實到幼兒教師隊伍。
今年我市将加大财政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獎補力度,适時适當提高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标準,讓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财政、稅收以及分類定級、教師培訓、表彰獎勵等方面,與公辦幼兒園享有同等待遇。
重慶市教委主任趙為糧稱,為提高學前教育質量,我市将在學前教育教師配備、教師待遇、辦園條件等方面下工夫。
一是落實編制,将把公辦幼兒園教職工與幼兒數的比例控制在1∶8-1∶10,要求每班原則上配備專職教師2-2.5人。二是落實待遇,逐步解決幼兒園聘用教師工資待遇偏低的問題,将幼兒園教職工依法全員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三是改善辦園條件,逐步達到更高等級的辦園水平。
到2020年年底,全市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0%以上,幼兒園教師配備和工資待遇保障機制基本建立,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監管體系基本形成,保教質量明顯提高。
學者聲音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我國有必要制訂學前教育法
根據2016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共有在園兒童(包括附設班)4413.86萬人,幼兒園園長和教師共249.88萬人。我國教育部2013年制定的《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标準(暫行)》,規定一所全日制幼兒園的全園教職工與幼兒比為1:5~1:7,這樣一算,我國當前幼師缺口巨大。
熊丙奇說,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師待遇,這是解決我國學前教育問題的當務之急。否則,所有監管包括提高準入門檻,加大違規處罰力度,都很難奏效。
鑒于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學前教育資源的嚴重短缺,我國有必要制訂學前教育法,明确政府的投入責任,明确幼兒教師的待遇标準,并理順對托幼機構、幼兒園的監管體系。如此,方能做到“幼有所育”。
知名獨立學者、教育培訓機構高級培訓顧問林浩教授:
建議為幼師建立精神關懷機制
林浩說,在種種幼教現象的背後,有一些被我們所忽略了的根本原因:
第一,由于學前教育尚未納入義務教育階段,導緻相關法律法規欠缺,學前教育機構由于僧多粥少,也就在管理和師資上出現了良莠不齊的狀況。
第二,盡管幼教的工作任務繁重,工作壓力巨大,但是很難以合理的手段争取到屬于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三,整個教育部分以及社會輿論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遠不及基礎性以及中高等學年制教育。在多數人眼裡,幼兒老師并沒有什麼技術含金量可言。
第四,目前教育行業對幼兒老師的價值評估既缺乏成熟的剛性标準,也缺乏多元的柔性标準,這就導緻幼兒老師的收入究竟在多少價位區間算合理,完全是以聘用機構負責人的感覺以及該幼兒園的收支情況來決定。
林浩強調,各級相關部門以及全社會應建立系統化的精神關懷機制。隻有當社會各界對幼兒老師的價值和意義有了高度認同,才會使幼教行業和幼教職業朝着良性方向發展。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林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