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詩聖杜甫的晚年生活

詩聖杜甫的晚年生活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7 11:50:07

在中小學,我們在背誦杜甫的詩作時,都會以為杜甫的家境很貧苦,但實際上,杜甫是個實實在在的官二代,那位參與滅吳戰争的杜預,就是杜甫的十三世祖。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在當時官拜膳部員外郎,杜審言的兒子叫杜閑,是奉天縣長,也就是杜甫的父親。杜甫的外祖母崔氏,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孫女。

詩聖杜甫的晚年生活(詩聖杜甫的一生)1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的瑤灣村。在杜甫兩歲那年,他的母親就因病去世,之後,杜甫的父親杜閑又娶了盧氏為妻。杜甫的童年大概是不快樂的,杜甫年少多病,他的父親忙于做官,再加上他的繼母也要忙于照顧她自己所生的孩子,導緻一家之中沒有人照顧杜甫。于是,杜閑就将杜甫寄養在了位于洛陽的杜甫的二姑家。

杜甫的二姑對杜甫十分疼愛,這種溫暖影響了杜甫的一生。

杜甫七歲開始學詩,同年,寫出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首詩《詠鳳凰》:

鳳凰出東方,翺翔于四溟

風鳴如蕭笙,鳳舞天下平。

九歲,杜甫開始學習書法,與其他神童的勤奮不同,杜甫的勤奮是普通的。在二姑的精心照料下,杜甫在十幾歲的時候已經壯得像頭牛了,在他二姑家的庭院中種着梨樹和棗樹,杜甫在少年時期非常喜歡爬梨樹和棗樹。

到了十四、五歲,杜甫開始出入考場,但成績應該不太好。但最讓杜甫得意的,是他的詩文得到了認可,他的詩歌開始在洛陽顯露頭角了。名士崔尚、魏啟心等人讀了杜甫的作品後,大為驚人,說杜甫是班固、揚雄再生。

在杜甫二十歲那年,杜甫開始了曆時四年的吳越之遊。在常熟當主簿的姑父和在武康當縣尉的叔叔,給杜甫提供了物質支撐。年輕的杜甫衣食無憂,并不急于聲名與仕途,所以杜甫這一路走來,關注的基本都是當地的風流人物與風土人情。在姑蘇,杜甫甚至做好了東遊日本的準備,但最終沒有出發。

詩聖杜甫的晚年生活(詩聖杜甫的一生)2

736年,杜甫在洛陽參加了進士考試,很可惜,杜甫這一次落第了。此時,杜甫的父親正在兖州擔任司馬,于是,名落孫山的杜甫前往齊趙之地,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出遊。雖然杜甫落榜,但他并沒有沮喪,這從“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這句詩中就能看出。

737年深秋,25歲的杜甫登上泰山,寫下平生第一首的傳世佳作《望嶽》。744年,杜甫在洛陽與辭職的李白相識,便開啟了人生的第三次遊曆。

在齊趙遊曆的途中,杜甫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楊氏。30歲那年,杜甫在洛陽渑池縣首陽山下,蓋了一棟房子,并取名叫"陸渾莊"。"莊"可不是随便叫的,"莊"是一處田地中間的宅子,宅子不止一間,田地不止門前,"陸渾莊"就類似于西方的農場。在"陸渾莊"的附近,有杜審言和杜預的墳墓。杜甫用先祖激勵自己,在而立之年寫下了《祭遠祖當陽君文》。此時的杜甫,有了嬌妻,做了人父,可就是無一寸功名。于是,公元746年,35歲的杜甫來到長安,準備第二年的科舉。

747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說隻要有一技之長的人,就可入京就選。杜甫躊躇滿志,認為自己十多年的經曆加文采,中個舉人那是輕而易舉。但可惜的是,這年的科舉,因為當朝宰相李林甫的從中作梗,沒有一個考生跳進龍門。

科舉不成,杜甫就轉而開始結交權貴。杜甫出身好,人脈自然也就好而廣。朝中另一位宰相房管還是杜甫的同學。當時的名相嚴挺之跟杜家還是世交,嚴挺之的兒子嚴武曾先後擔任禦史大夫、吏部侍郎、成都尹、劍南節度使等職,威震西南。最主要的是,嚴武十分欣賞杜甫,後來在杜甫困難時長期接濟杜甫一家。時任尚書左丞的韋濟,在擔任河南尹時就多次去拜訪住在偃師的杜甫,常在朝廷當着衆官員的面,朗誦杜甫的詩作,曾任國子監司業、秘書少監的蘇源明,是杜甫的鐵杆兄弟。

杜甫的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出身好,文采好,在上流的各種交際場合是遊刃有餘。杜甫在長安,遞交了大量的求職信。但那些跟杜甫有過或多或少有交情的人中,所能确知的,隻有嚴武舉薦杜甫挂了個"檢校工部員外郎"的虛職。

詩聖杜甫的晚年生活(詩聖杜甫的一生)3

杜甫的運氣不太好,因為他碰見了李林甫。

750年,有一個叫王玄翼的道士,說是他見到軒轅黃帝了,在寶仙洞裡還發現了一本秘籍,玄宗醉迷長生術,馬上派一個大臣,去寶仙洞尋找,也不知道是故意安排還是拍馬屁,還真找到了。唐玄宗馬上在長安的南郊舉行大祭。在這個當口上,杜甫寫了三篇文章獻給唐玄宗。這就是後來到的《三大禮賦》。唐玄宗一看,這個文章來得太及時了。杜甫在一天内聲名大噪。可是這個幸運一閃即逝。考試後他等候消息,結果毫無下文。

杜甫努力展現自己,為什麼就沒機會呢?

因為李林甫對唐玄宗拍馬屁說是“野無遺賢”,這要是讓杜甫進了朝堂,等于就是打了李林甫的臉了。

過了四十歲的杜甫在長安的日子小有起色。在朋友們的資助下,杜甫在長安南郊的少陵原上蓋了房子,結束了京城流浪的日子。杜甫把家人接到長安了,可見他對未來信心大增。

但即便如此,杜甫家裡的用度已經十分緊張了。此時的杜甫一家,有錢買米無錢買鹽,賒借也已經是常事了。而這一年的秋天,秋雨又一連下了六十多天,導緻米價暴漲。在長安生活開支巨大,一年又一年的沉寂導緻權貴們對杜甫也失去了耐心,杜甫不得不靠賣藥為生。754年,杜甫大病一場,差點死去。他卧病一百天,瘦得皮包骨頭,身體壞透了,心情糟透了。偏偏這年秋天,長安多雨,他的衣服被子生了黴,下床便是青苔,出門踏水坑。

杜甫的那些富朋友們,在他患難時候蹤影全無。最後還是杜甫的一位普通朋友王倚,把大病初愈的杜甫接到他家去,花錢請醫生買補品,使他慢慢康複。在這種情況下,杜甫不得不将妻兒送往奉先投靠親戚。杜甫深夜守着孤燈,寫下了一封又一封的求職信,從這時候起,杜甫有意無意地過起了到處乞讨的日子。

杜甫長期上層外交最終起了點作用,在755年,朝廷派杜甫到河西縣擔任縣尉。縣尉的油水不高也不低,主要都是灰色收入,捉人放人都能得到好處。但河西縣離長安太遠,而且也隻是個從九品,杜甫不願意去去。第二年,朝廷給他另安排了兵曹參軍,主要職責是保管軍用倉庫的鑰匙,雖然會被軍官們呼來喝去,但畢竟有點俸祿,杜甫再也不用去賣藥了。門前喝酒,倉庫讀書,杜甫過得也自在。

詩聖杜甫的晚年生活(詩聖杜甫的一生)4

杜甫對皇帝的忠誠,就像葵花一直朝向着太陽,與忠心同樣堅定的,是杜甫偉大的民間立場,杜甫發出沉痛的怒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從杜甫的詩中可以看出,杜甫對表面光鮮的盛唐感到了危機感。安史之亂爆發後,正在奉先探親的杜甫,倉皇加入了逃難的人流。杜甫的馬被人搶去,慌不擇路,跌入荊叢,摔傷了腿,家人走了十多裡,才發現杜甫不見了。幸虧侄子王砍趕了回去,才把杜甫從這荊叢裡救上來。杜甫一家人在陝西境内到處流竄,路過彭衙時,小女兒餓得大哭。杜甫與楊氏拖着二兒一女,泥濘中連滾帶爬,到鄜州的羌村。

杜甫把家小安頓在羌村後,便啟程向北,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一路上杜甫揮劍開路,躲避虎狼,但最終還是前往被叛軍捉去,押送長安。

在長安,杜甫大半個冬天躲在沒人住的房子裡,春日入夜溜出去,沿曲江潛行。在長安,杜甫回憶着長安過去的繁華,寫下了《哀江頭》一詩。

幸運的是,杜甫官小,沒有名氣,看管也不嚴,杜甫瞅個空子就逃了出來。他晝夜疾走,穿過唐軍與叛軍對峙的地帶,從一座山偷偷爬到另一座山,幾次險些喪生。

唐軍在郭子儀的帶領下,連打勝仗。肅宗李亨從靈武遷到鳳翔。朝廷草創,正是用人之際,肅宗被杜甫的忠心所感動,封他做左拾遺。杜甫提的第一個建議,是為丞相房管辯護。房管打了敗仗,他的政敵誣陷他的琴師董庭蘭貪污。戰争特殊時期,肅宗下令查辦。經過周密調查,杜甫認定房管沒有貪污,肅宗大怒,轉而查辦他,幸虧宰相張鎬說情,這才把肅宗怒氣壓下。這事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是太子黨與玄宗黨的鬥争。肅宗解決房管,是清理門戶。後來肅宗直接就給杜甫放了長假。

從鳳翔到鄜州,660多裡,當杜甫見到楊氏的時候,楊氏十分驚喜,她一度以為杜甫已經死去了。唐軍收複長安後,杜甫又舉家遷往長安。杜甫被外派到華州擔任司功參軍。華州是一個貧窮偏遠的地區,當積壓了幾個月的公文堆到杜甫手上後,杜甫沖到山崖邊發狂大叫。氣憤之餘,杜甫隻有詩歌為伴,這就有了《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洛陽收複後,楊氏帶着孩子回洛陽老家。次年初,杜甫請假趕赴洛陽,住了不到一個月,又匆匆返回。

杜甫回到華州後不久就辭了職,因為關中大旱,再加上戰亂時分。杜甫那點工資存款,根本就不夠生存用的,杜甫有個從弟杜佐在秦州有一個小莊園。于是,杜甫就舉家翻越隴山遷徙。

759年冬天,可能杜甫寫過求助信,同谷縣令邀請他到同谷,于是杜甫舉家遷至同谷,可是到了同谷,縣令連影子也沒有。零下十幾度,杜甫不得不拾橡樹果子為食。杜甫與妻子商議後,決定長途跋涉,前往天府之國成都。在途中,杜甫聽到傳言,說李白已死,一連三夜都夢見了李白,就寫出了《夢李白二首》。

杜甫一家人走了一年多的時間才來到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杜甫草堂在浣花溪暫落成。雖然簡陋,但是對于飽受颠沛流離之苦的杜甫來說,已經非常滿足了。然而平靜的生活維系的時間并不長,一年之後,杜甫在成都所依靠的朋友嚴武入朝為官。走到半路,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就起兵作亂。杜甫在草堂待不住了,不得不去梓州避難。

在安史之亂結束後,杜甫十分高興,一直都想回到長安,但種種原因最終沒能讓他動身。後來,杜甫的好朋友嚴武任劍南節度使,重新回到成都。杜甫聽說後才從梓州搬回來。再次進入草堂。在嚴武的推薦下,杜甫做了節度使參謀,不過杜甫對那種幕僚生活很不滿意,沒過幾個月便請假回到草堂。第二年三月便寫了辭職報告,徹底結束了幕府生涯。杜甫離開成都草堂以後,他後半生最後一段安定的時光就此結束。杜甫帶着家人從成都往南走,先後到達四川樂山、宜賓、重慶等地,此時的杜甫已是體弱多病,流離的生活給了晚年的杜甫一副多病的身體。

詩聖杜甫的晚年生活(詩聖杜甫的一生)5

杜甫在夔州的這段時間裡,多虧了夔州都督柏茂琳的資助,使他再次有了安身之地。這時候的杜甫開始着手整理早年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對其作品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作用。767年春,56歲的杜甫再次遷居,在新的草屋附近有果園四十畝,菜園子好幾畝,還有稻田若幹頃,還有伯夷、辛秀、信行、阿段、阿稽等幾個"隸人",可以說生活衣食無憂。然而秋季的豐收和暫時的定居沒有給杜甫帶來喜悅。杜甫天生就是一副操心的命,大唐盛世一去不複返,他的心情自然不會好。

杜甫在草屋居住了一段時間,有一個吳姓朋友自忠州來,他把草屋借給了朋友居住,自己則開始東遊荊襄。此時的杜甫身體依舊不見好轉,臉左耳朵也變聾了。

杜甫出三峽後的在江陵逗留了幾個月,幾個月之後又移居衡州。在途徑嶽陽時,杜甫登上嶽陽樓,流傳後世的《登嶽陽樓》就此誕生了。

杜甫來到衡陽後,在遊覽嶽廟時被大雨所阻,好幾天都沒吃上飯。杜甫又去投奔郴州的舅氏崔偉,在經過來陽縣的時候又被雨水阻隔。這事被來陽縣令知道了,來陽縣令十分崇拜杜甫,親自駕船把杜甫接到來陽縣城,還給杜甫準備了豐盛的酒宴,杜甫餓了好幾天,一下子吃了好幾斤牛肉,可能是由于腸胃的原因,第二天便與世長辭。一代詩聖就此隕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