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了宋朝的财政入不敷出,更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又與大地主、大商人發生了嚴重的利益沖突。
北宋财政支出
三、改革的建策
從真宗統治時期以來,朝廷中就在議論着各種各樣的改革的建策,仁宗朝這種議論更加發展。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有影響的主張和事實方案。
王禹偁的“五事”——真宗初即位,知揚州王禹偁即應诏上疏,建言五事:一是“謹邊防,通盟好”(對遼夏);二是“減冗兵、并冗吏”,從而減少“山澤之利”的稅收;三是嚴格選舉,使入官不濫;四是淘汰僧尼;五是“親大臣遠小人(宦官)”,朝廷信用宰相不疑,宰相擇用諸司長官。
王禹偁
王禹偁的建議,主旨是在減少官兵冗員,他認為這是“國用不足”的主要原因。宋祁的“三冗三費”——1039年(仁宗寶元二年),天章閣待制、同判禮院宋祁上疏,以為國用不足在于“三冗三費”。
“三冗”是:一、天下有定官無限員,各級官員增加到以前的五倍;二、廂軍幾十萬人不作戰而耗衣食;三、僧道越來越多,沒有定數。沒有受戒的,已有五十多萬。“三費”是:一是道場齋醮(jiao 叫 同道場),百司供費不足;
道場齋醮
二是京師多建寺觀,又多設徒卒,添置官府衣糧;三是大臣罷黜,仍帶節度使銜,靡費國用。宋祁最後又建議仁宗和後宮應節儉,不得妄費。宋祁的建策,主旨仍在裁減官兵,節省靡費,是沿襲王禹偁而略有發展。
範仲淹的“新政”——1043年(慶曆三年),仁宗任用範仲淹參知政事,富弼、韓琦為樞密副使,要他們條列當世急務。九月,範仲淹奉诏條上十事,說:“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禍亂必生,夷狄(遼夏)驕橫,寇盜(農民起義)橫熾,不可不更救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