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命力?■盛蓉 生态文化集中體現生态文明的人文情懷我國的生态文化基因根植于傳統文化孔子的“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闡明了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孟子》強調“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形象說明了對自然生态和資源的珍視;《中庸》所述的“參贊化育”,進一步強調了人在自然化育過程中的作用,凸顯人的積極作用 近代以來,人對自然界的過度索取,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緊張狀态縱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良好生态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 從長遠來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正實現,生态文明制度體系的确立和完善,還是有賴于社會文化的綠色轉型要進一步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一是加強生态文明教育 在一些人看來,生态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沖突,究其根本是未能科學把握生态文明的價值,習慣于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為此,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不僅要大力普及“天人合一”的理念,也要結合現代生态文明綠色、低碳和循環的觀點,充分利用各種生态教育資源,使得綠色理念深入人心要把珍惜生态、保護資源、愛護環境等内容納入國民教育和培訓體系,納入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生态文明教育的常态化和長效化 二是引導消費文化轉型 生态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大家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要推廣節能、節水用品和綠色環保家具、建材等,推廣低碳出行;要鼓勵引導消費者購買節能環保再生産品,推動形成節約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進一步來看,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原本孤立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統可以同時呈現為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和社會财富、經濟财富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也就是生産、生活方式走向生态化的過程這意味着人們發展理念、财富理念、消費理念的深刻轉變 三是開辟、挖掘生态體驗項目 鄉村生活曾給予人們的生活、生産和生态體驗,正在被“鋼筋水泥”所替代從某種意義上講,城市化進程割裂了自然生活體驗的完整性為此,有必要開辟、挖掘更多的生态體驗項目,配套打造更多的綠色生态設施,讓城市裡步履匆匆的人也能享受與綠色親密接觸的便利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崇明生态研究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命力?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盛蓉 生态文化集中體現生态文明的人文情懷。我國的生态文化基因根植于傳統文化。孔子的“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闡明了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孟子》強調“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形象說明了對自然生态和資源的珍視;《中庸》所述的“參贊化育”,進一步強調了人在自然化育過程中的作用,凸顯人的積極作用。 近代以來,人對自然界的過度索取,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緊張狀态。縱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良好生态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 從長遠來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正實現,生态文明制度體系的确立和完善,還是有賴于社會文化的綠色轉型。要進一步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一是加強生态文明教育。 在一些人看來,生态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沖突,究其根本是未能科學把握生态文明的價值,習慣于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為此,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不僅要大力普及“天人合一”的理念,也要結合現代生态文明綠色、低碳和循環的觀點,充分利用各種生态教育資源,使得綠色理念深入人心。要把珍惜生态、保護資源、愛護環境等内容納入國民教育和培訓體系,納入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生态文明教育的常态化和長效化。 二是引導消費文化轉型。 生态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大家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要推廣節能、節水用品和綠色環保家具、建材等,推廣低碳出行;要鼓勵引導消費者購買節能環保再生産品,推動形成節約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進一步來看,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原本孤立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統可以同時呈現為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和社會财富、經濟财富。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也就是生産、生活方式走向生态化的過程。這意味着人們發展理念、财富理念、消費理念的深刻轉變。 三是開辟、挖掘生态體驗項目。 鄉村生活曾給予人們的生活、生産和生态體驗,正在被“鋼筋水泥”所替代。從某種意義上講,城市化進程割裂了自然生活體驗的完整性。為此,有必要開辟、挖掘更多的生态體驗項目,配套打造更多的綠色生态設施,讓城市裡步履匆匆的人也能享受與綠色親密接觸的便利。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崇明生态研究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