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有時将美麗、優雅、才能賦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為無不超群絕倫,顯出他的天才來自上蒼而非人間之力,達·芬奇正是如此。他的優雅與優美無與倫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難題迎刃而解。
——瓦薩裡
有時她似乎嘲弄我們,而我們又好像在她的微笑中看到一種悲哀之意。這一切聽起來有些神秘,它也确實如此,一件偉大藝術作品的效果往往是這樣。
——貢布裡希
達·芬奇《蒙娜麗莎》(Mona Lisa)木闆油畫 77 × 53cm 1503年-1517年巴黎盧浮宮
在每年到盧浮宮參觀的1000多萬遊客中,大約80%是為了一睹《蒙娜麗莎》的芳容。在作品調整後的展廳内,即便穿越人海,也隻能隔着三米多的距離“遠眺”這幅高度為0.7米左右的名作,但人們仍為她神秘的微笑傾倒。
蒙娜麗莎成名記
《蒙娜麗莎》因其神秘的微笑身引人遐想。就像名人一樣,《蒙娜麗莎》作為全球最有名的畫作,被賦予各種各樣的故事和解讀。
對于一件藝術品,像《蒙娜麗莎》這樣享有顯赫名聲不完全是福分。我們在美術明信片上,甚至廣告上,已經司空見慣,以緻于很難用嶄新的眼光,把它看作現實中的一個男子所畫的一個有血有肉的現實中的女子的肖像。即便如此,藝術史家貢布裡希還是告誡我們,“抛開我們對它了解的或自信了解的那些東西,像第一批讀者那樣去觀看她,還是大有裨益的。”
在1503年至1517年間創作《蒙娜麗莎》期間,達·芬奇先在佛羅倫薩,後又輾轉到至法國,一直将畫作随身攜帶。1515年受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請,達·芬奇前往法國,随身帶着的畫作就有《蒙娜麗莎》。
1913年,失竊兩年後的《蒙娜麗莎》被追回
在法國王宮珍藏400多年後的1911年8月21日,《蒙娜麗莎》不翼而飛,“愛國”的盜賊文森佐·佩魯賈将其盜出,希望能夠将其帶回意大利,《蒙娜麗莎》直到兩年後才被追回,名聲大噪,一躍成為“盧浮宮鎮館三寶”之一。
畫中的人物沒有眉毛和睫毛,不美也不性感,但卻沒有減弱畫面的美感,反而名氣更大,令全世界為之着迷。
實際上,蒙娜麗莎原本是有眉毛的。2007年,法國藝術品技術分析專家帕斯卡·科特(Pascal Cotte)通過高分辨率掃描發現蒙娜麗莎眉毛的痕迹,至少說明達·芬奇曾為蒙娜麗莎繪制過眉毛。
蒙娜麗莎“消失”的眉毛和眼部
微笑為何如此神秘?
近500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透過畫中人物“神秘的微笑”,觀者體驗到一位文藝複興時期女子豐富的表情和多樣化的内心情感:既矜持,又溫柔,既高貴,又平和……
達·芬奇堅持的藝術原則之一就是“利用繪畫完美地再現自然”。他認為,畫家的大腦應當像一面鏡子,總是能夠捕捉到物體反射出的色彩,并且全面攝取它面前各種物體的影像。
為了追求畫中人物“真實”的表達效果,他反複修改和刻畫這幅肖像。完成的蒙娜麗莎在目光柔和,面帶微笑,展露出繪畫作品前所未有的人性。
X射線呈現的畫面顯示,達·芬奇反複修改和刻畫這幅肖像
帶着神秘微笑的《蒙娜麗莎》,讓達·芬奇的其他傑作也相形見绌。不同的觀者在不同角度,感受到她的笑都不同:有時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略含哀傷,有時似乎又顯露出譏諷和揶揄。——畫外觀者,似乎與她産生共鳴,但又永遠讀不懂。達·芬奇留給觀者想象的空間和餘地。
為了達到畫面的效果,借助“色彩透視”和“空氣透視”,近景因為線性透視的關系顯得更加清晰,而遠處地平線則因大氣層變得模糊。加強背景空間的遠近關系,讓主體人物清晰,背景虛化,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
畫面兩邊不對稱的背景,讓作品産生一種動态的視覺虛幻感,被認為是産生神秘微笑的原因之一
如果仔細觀看畫面背景,就會發現兩側的背景并不對稱,左邊的地平線比右邊的地平線要低,這樣的背景或許也是讓畫作呈現出夢幻般效果的原因之一。
微笑或許隻是一種“假象”
一個包括辛辛那提大學(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神經學家在内的研究小組表示,蒙娜麗莎的微笑因不對稱而不真實。他們認為,蒙娜麗莎的微笑隻是一種“假象”。
在人物面部的處理上,達芬奇使用“暈染法”(又稱“漸隐法”),模糊虛化處理人物輪廓線,模糊不清的輪廓和柔和的色彩讓人物頭像的一部分融入到另一部分,使得人物體積向畫面深處延伸的空間效果。
《蒙娜麗莎》的眼部和嘴部
達芬奇重點描繪凸顯蒙娜麗莎面部表情的部位——嘴角和眼角,他有意識讓它們模糊,讓這兩個部分融入柔和的陰影之中,最終讓畫中人物的表情讓人難以琢磨。
據X射線分析,達芬奇使用了一種棕色顔料,筆觸極為細膩,反複塗抹多達三十層。蒙娜麗莎的臉頰輪廓和微笑帶着柔和的色調,上面蒙着多層顔色,随着光線和觀看角度的變化,它們也在不斷變化。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瑪格麗特·利文斯通認為,“與高空間頻率圖像相比,低空間頻率圖像中的笑容更加明顯。因此,你在看這幅畫的時候,如果讓目光落在背景或蒙娜麗莎的手上,你對她嘴部的感知主要基于低空間頻率,所以她看起來比你直接盯着她的嘴時顯得快樂許多。”
《蒙娜麗莎》的手部
肖像畫的最高标準
《蒙娜麗莎》另一個動人之處在于她的坐姿,畫中女子三分之三側坐,目視着畫外觀衆,這樣的姿勢和表情在此之前的肖像畫中實為鮮見,宗教畫中更是禁忌。
設想的《蒙娜麗莎》創作姿勢
在細節處理上,達芬奇也無不盡其能。蒙娜麗莎的雙手被譽為“世界美術史上最美的手”。雙手具有輪廓美、體積感、生命力,似乎可以看到血管裡流淌的血液。
在貢布裡希看來,作品最先引起我們注意的還是它“看起來栩栩如生,足以使人驚歎!”他形容,“她像是在看着我們,而且有她自己的心意,她似乎跟真人一樣,在我們面前不斷地變化,我們每次在他的面前,她的樣子都有一些不同。”——如果面對原作,那簡直是神秘而不可思議。
作為達·芬奇最具代表性的肖像畫,《蒙娜麗莎》展現了文藝複興時期神性和人性的光輝。這幅人盡皆知的名畫,無論從姿勢、色彩、光線、構圖……不管從哪方面來說,都堪稱教科書一樣經典,它為後世樹立了肖像畫的最高标準。
《蒙娜麗莎》面部
《蒙娜麗莎》藝術價值
達·芬奇堅持的藝術原則之一就是“利用繪畫完美地再現自然”;借助“色彩透視”和“空氣透視”,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在細節處理上,達芬奇也無不盡其能;達芬奇使用“漸隐法”使得人物體積向畫面深處延伸的空間效果;作品深得世人認可,與其離奇的身世和被盜故事也密不可分。
有研究者推測,畫作中的人物實際上是達·芬奇本人
也有研究者對比達·芬奇畫中人物實際上是達·芬奇的學徒兼模特莎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