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心懷皓月禮遇師恩

心懷皓月禮遇師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20:05:27

心懷皓月禮遇師恩(心懷皓月緻敬師恩)1

當中秋節邂逅教師節,故人相聚亦感念師恩,正是一年極具詩意的時節:一杯茶、一輪圓月、一個月餅,可以寄托這個節日裡的相思與感恩。

從古到今,山水相隔總讓人心生許多思念的情愫,故借明月寄相思。如今雖科技發達,但一通電話、一次視頻,遠不如就在身旁陪伴來得溫情。

月亮是懸挂在天空的詩,雙節來臨,少了詩詞怎麼行?讓我們在詩詞中感受煙火,賞山閱水,遊覽名勝,當一幅幅畫卷在眼前展開,耳畔便會響起娓娓道來的經典詩詞。長長短短的句,是短短長長的情,一個個古雅的曾經與現實交織在一起,跨越時間,完成一次遊覽山河的旅程,共度詩情畫意的中秋……

經典名詩

雄渾闊大的中秋詩

《望月懷遠》

唐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每年中秋,很多人會引用這千古名句來送祝福,讓張九齡的這首月亮詩加添了穿越時空的佳節氛圍感。這首詩意境雄渾闊大,感情真摯,情景交融,古拙大氣。

委婉動人的中秋詩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樹栖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首詩以寫景起筆,描寫月光、栖鴉、桂花景緻,以抒情結尾,把思聚的情意表現得委婉動人。全詩意境清幽,韻味無窮。

基調輕松的中秋詩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

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

應是嫦娥擲與人。

看月賞桂是中秋節一大民俗活動,詩人将神話傳說、生動想象與桂花飄落的景象,合成了一幅中秋民俗畫卷。全詩充滿了輕松、聯想的基調。

富有哲思的中秋詩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唐 劉禹錫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翛然是玉京。

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清洗塵世,酷暑退去,萬景澄明。“星辰讓光彩”點出明月的光彩使星辰都甘心相讓。最後感慨人間變遷,月亮卻依舊從容恒久,引發讀者遐思。

妙用對比的中秋詩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這首詩以對比的手法,抒發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前四句是今昔對比,後四句是抒情。用詞通俗易懂,卻打動人心。

經典名詞

最為出圈的中秋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 蘇轼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這首詞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表達了思念之情和美好祝願,也表明了自己在失意時超脫的胸懷和樂觀的心态。整首詞将情、景、理完美融合,基調昂揚、豁達、大氣,最後兩句堪稱千古名句。南宋學者胡仔在《苕溪漁隐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釋然樂觀的中秋詞

《中秋月》

明 徐有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這首詞構思巧妙,下片首句與上片末句頂針,下片末句與上片首句銜接。在寓意上,這首詞展現出釋然開懷、樂觀豁達的人生态度,并送出美好的祝福,“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

具科學斷想的中秋詞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宋 辛棄疾

中秋飲酒将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别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裡長鲸,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鈎?

這首詞耳目一新,是辛棄疾仿照屈原《天問》的寫法創作的,對月亮提出一系列疑問,并進行猜測,表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求索的精神。不少文人以月寄情的詩詞,或寫悲歡離合,或寫遊子思念,辛棄疾則根據自己對天空的觀察、思考,融合有關傳說,讓這首詞充滿浪漫主義色彩,還有可貴的科學斷想,頗有新意。

辛棄疾寫過不少中秋、月亮題材的詞,比如《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十分好月,不照人圓”,傷離别,志未酬,亦是百感交集的中秋名作。又比如《一剪梅·中秋無月》,“憶對中秋丹桂叢”,流露出好花相陪、杯酒當歌的從容。

喜憂交集的中秋詞

《陽關曲·中秋作》

宋 蘇轼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轼最有名的中秋詞當屬《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了與親弟無法相聚的思念與祝願。後來,兄弟兩人有了團聚的機會,7年來,第一次同賞月華,蘇轼寫下這首詞,表達“人月兩圓”的喜悅,但調寄《陽關曲》,又與别情沾上邊。久别重逢,歡喜之餘,也難免感傷與感慨,相聚的好時光太短,終要分别……末兩句,“明月明年”與“此生此夜”相對,心思巧妙。

令人慨歎的中秋詞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宋 蘇轍

離别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驿,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蘇轍與其兄蘇轼感情深厚,7年來第一次相聚過中秋,蘇轼寫下《陽關曲·中秋作》,蘇轍則寫下這首《水調歌頭·徐州中秋》記其事。

詞作上片叙寫蘇轍與其兄蘇轼歡度中秋夜的情景,下片就眼前相聚想到隐憂——相聚卻無法久留,并勸其兄早日歸隐。

緻敬師恩:

訴中秋之事,沁舐犢之情

今年中秋節恰逢第38個教師節。柳恩銘博士緻敬中秋、教師節的新書《詩經心讀》在廣州發布。柳恩銘博士告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賞月之舉,當然不能說始于唐宋。在遠古時期,人們會崇拜月亮,也感受到月色之美。《詩經》中留下了抒寫柔美月色的詩篇,《陳風·月出》中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詩句。

柳恩銘博士表示,教師節讓我們想到了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而《詩經》與孔子的關系更密切。有一種說法是:《詩經》約成書于春秋中期,孔子從衆多詩中進行精選,最終選出305首經典詩歌,編訂成冊交給他的弟子們學習,當時稱為《詩》或《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從《詩經》開始,古典詩詞中可用于師恩緻敬的名篇佳句甚多,柳博士舉例說,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隐《無題·相見時難别亦難》);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鄭燮《新竹》);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杜甫《詠懷古迹五首·其二》)等。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詩句并不是為老師而作,但與為人師表的品格相近,也适合現代人贈予老師,表達敬意。

談及中秋節,柳恩銘博士介紹道:中秋節,源于《詩經》的年代,天子秋祀拜月,秋天的拜月自然選在滿月時光。中秋節定型于唐代,盛行于唐宋,明清之後逐步與春節、端午一起成為三大傳統節日。

《詩經》年代,沒有“中秋節”的明确定義,卻有對月光的精彩描寫。描寫月光的《陳風·月出》,那種美足以讓人們陶醉數千年!

《陳風·月出》原詩——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這是一首情詩,描寫了月下少女的步履、情态、體态之美,抒發了主人公面對心儀的女子可望而不可即的孤獨憂傷,是一首唯美的小詩。

美在景色凄清:月光皎潔,月光明亮,月光朗照,但相對于陽光,月光的清輝依然是朦胧的,主人公心中的美少女就是在這種朦胧的月光中徐徐出場,徐徐漫步,婀娜柔美,讓人心生憐惜,有一種淡淡的凄清之感!

美在意境凄迷:作者布置了清輝,看到了月光下徐徐漫步的少女,仿佛看到了少女的徘徊猶豫,仿佛看到了少女的憂思與孤獨。這種唯美的描寫,一下子把讀者也帶入其中,仿佛讀者就是那位少女,也或許就是那位癡情的少年!

美在感情凄婉:正如月光下少女形象的朦胧,少女倩影的缥缈,少女體态的袅娜,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似乎真實又似乎虛無,似乎對自己有意又似乎毫無把握,似乎含情脈脈又似乎有些陌生,一切都是那麼不可捉摸!怎麼不叫人憂傷,怎麼不叫人焦躁,怎麼不叫人煩惱!

《詩經》中描寫月亮的不多,把少女放在月光之中,也就隻有這一首,但已經是描寫少女與月亮的壓卷之作!

心懷皓月:

詩意中秋遊,共賞圓月明

中秋賞月是習俗,而經過曆代無數文人墨客的歌詠,賞月賦詩俨然成了一種文化傳統。那份有關“團圓”的情愫,直擊人心底最柔軟的部分。燦若星辰的詠月詩流傳至今,驚豔千年,美不勝收!中秋是最溫馨、最具文化底蘊的傳統佳節之一,更是屬于中國和世界的詩詞載體……

中秋的詩,不少會引入相關傳說或習俗,比如嫦娥,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寫道:“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我國有些地區有“待月華”的習俗,傳說中秋夜嫦娥因思念人間,會把月宮中的一些寶貝撒下,拾到的人就能得到幸福。詩人筆下,桂花飄落,不是傷感事,反而别有意味。詩人創作此詩的前一年高中進士,正是人生意氣風發之時,又适逢佳節,所以全詩輕松,略帶俏皮。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寫中秋最出名的宋詞當數蘇轼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前還有個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子由即蘇轼的弟弟蘇轍。在中秋的夜晚,大家都希望能和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暢飲,但事實上因各種原因未必能如願,蘇轼也未能與子由共度中秋,但蘇轼是一個特别曠達的人、想得開的人,這首詞的最後,他安慰自己,也表達了美好的祝願。

詩聖杜甫寫過《八月十五夜月》,共兩首,采用了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給人蒼茫悲涼之感,這與當時他身處的曆史背景是分不開的。第一首中的“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滿滿的都是對家鄉的思念,遊子在外漂泊,孤獨而凄苦。而第二首詩中的“刁鬥皆催曉,蟾蜍且自傾。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卻将詩的整個境界都升華了,憂國憂民,這也正是杜甫的偉大之處,他從來都是屬于人民的詩人,其高尚的情懷總讓人肅然起敬!

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也是一首寫得極好的中秋詩,以月寄情。白居易将去年的這天和今年的這天相對比,極盡曲折,表達了被貶的無奈與孤寂,詩人遙望西北,渴望回到家鄉,渴望擁有溫暖,可現實是自己孤身一人在外。

除了唐詩宋詞裡留下了衆多關于中秋的名篇外,《紅樓夢》裡也有關于中秋的段落。比如在第76回中,賈府過中秋節的時候,林黛玉和史湘雲來到凹晶館聯詩,内容也和中秋詩詞的特點相似,帶有凄清孤獨之感,接着引出了非常有名的兩句詩: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

古風今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如今,每年的中秋節,廣州的中秋詩會、賞月活動等豐富多彩,詩意氛圍拉滿。今年,廣州非遺街區(北京路)就有浪漫安排。據介紹,在廣州,中秋節曾流行“樹中秋”。“樹”亦作“豎”,即将燈彩高豎起來之意,所以也叫“豎中秋”。兒童還會“耍祿仔”,玩的是中秋節吃剩的柚子皮制成的花燈。為此,廣州非遺街區(北京路)發起了“造月亮”活動,邀請衆人做傳統花燈及通草畫制作,一起慶祝這個傳統佳節。此外,永慶坊非遺街區的魚燈和“月亮橋”刷屏,吸引不少年輕人前去打卡,魚燈耀眼,橋下燈光與倒影連成一彎“月亮”,頗有古風與詩意,中秋可以來這裡奇妙遊。嶺南印象園也推出月上嶺南·中秋奇妙遊……那麼,遙想當年,皎潔的月光映襯出萬家燈火,風雅的古人又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呢?

中秋節在宋朝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夢粱錄》記載:“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民間尚且如此,宮裡還會舉行更盛大的宴會,六品以上官員都得出席,宴會上君臣會一起吃宮餅。每年中秋,汴京城的酒樓都會售賣新釀的酒,此時節螃蟹也正好上市,因此中秋飲酒吃蟹是少不了的。

吃月餅的風俗自古就有,不過那時候不叫月餅,宮裡宴會上吃的叫宮餅,民間吃的叫小餅。在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制作方法更加精緻。蘇轼在詩中曾寫過“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

唐人繼承了魏晉的潇灑,盛唐氣象導緻賞月活動更加風行,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唐詩中賞月的詩歌很多,名句不斷。其中,記載農曆八月十五或其前後賞月的詩歌也不少。唐代賞月一般是親友聚在一起,一邊宴飲,一邊觀月聊天,文人則對月賦詩。也有人獨自賞月,獨賞明月留下的多為思鄉思友之作。杜甫喜歡賞月玩月,曾連賞3天,并寫下詩篇。在衆多賞月詩中,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千古名句,到現在依然備受推崇。張祜的《中秋月》則寫道:“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萬裡見明時。絕域行應久,高城下更遲。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上半部寫中秋美景,下半部寫自己久處邊塞,在月圓之夜不能與親人團圓的愁緒離情,字裡行間透露的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南朝梁人鐘嵘在《詩品序》中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說明四時的特色風景已成為詩人文士所吟詠的對象,而秋季之月成為秋季的特色。唐代詩人歐陽詹在《玩月》詩序中說:“月可玩。玩月,古也。謝賦、鮑詩、朓之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他說月亮可以賞玩,并說南北朝時期的謝靈運、鮑照、謝朓等詩人都喜歡玩月,留下了許多玩月詩。比如南朝鮑照的《玩月城西門廨中》就是玩月佳作——

始出西南樓,纖纖如玉鈎。

末映東北墀,娟娟似蛾眉。

蛾眉蔽珠栊,玉鈎隔瑣窗。

三五二八時,千裡與君同。

夜移衡漢落,徘徊帷戶中。

歸華先委露,别葉早辭風。

客遊厭苦辛,仕子倦飄塵。

休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

蜀琴抽白雪,郢曲發陽春。

肴幹酒未阕,金壺啟夕淪。

回軒駐輕蓋,留酌待情人。

作者既用巧妙的比喻形容月之美,千裡輝映,流光溢彩,又寫了撫琴的高雅情調、宴席的閑适,意境優美,可通過這首詩來了解古人玩月會做些什麼。

曆史上最看重中秋、作詩最多的帝王非乾隆莫屬,他關于中秋賞月的詩多達100餘首。不止作詩作詞,古代文人也會以書畫和詩詞相結合的方式記錄、慶賀佳節,比如王獻之的《中秋帖》、宋徽宗的《閏中秋月帖》、文徵明的《中庭步月圖》、唐寅的《嫦娥執桂圖》等都與賞月有關。

粵語唐音:

中秋詩詞會,童蒙續傳承

廣州著名詩人陳永正表示:嶺南詩歌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長期堅持使用唐音。從唐代的張九齡到明末嶺南三大家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直到清代黎簡、梁鼎芬,始終一脈相承。雅正而博大的唐音,使嶺南詩一直保存了一種盛唐的氣息。清代洪亮吉評價嶺南三大家有“雄直之氣”,這也正是嶺南詩歌最鮮明的特色。清代黎簡融合了李賀、韓愈和杜甫的詩風,同時又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詩詞文化對少兒啟蒙和粵語唐音的傳承無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中秋佳節,在廣州市兒童公園舉行了一場溫馨的兒童詩詞會,少兒身着漢服,通過不同的節目,向公衆展現了他們的才情和詩意。其中,用粵語誦讀古詩詞是廣州打造詩詞之都的一大城市特色,粵語是保留古漢語元素最為豐富的地方語言,因此在中秋之夜,用粵語誦詩,的确别有一番時空穿越之感。

這場中秋詩詞會亮點多多——

亮點一:

讀詩、頌詩——感受經典古詩的魅力

一輪明月總能引發無限思量。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紛紛寄情于中秋佳節,産生無數的名篇佳作。在“詩詞認讀區”與“詩詞吟唱區”,通過讀詩頌詩的方式感受經典古詩的魅力。

“詩詞認讀區”位于公園南門廣場,利用10塊展闆,以中秋節為切入點,通過展示與中秋節相關的詩詞,圖文并茂地向小朋友們講述曆史悠久的中國詩詞文化,領略詩詞底蘊,潛移默化地接受古典文學的熏陶。“清心”涼茶花藝園内的“詩詞吟唱區”,穿上漢服的小朋友們與吟唱達人們一起,或站、或坐,齊聚圍讀,共同感受“穿越千年,與古人誦古詩、賞佳節”的節日氣氛。此外,還有精彩的古筝表演。

亮點二:

作詩、學詩——來一場浪漫邂逅

作詩從來不是古人的專利,賞月愛月的情懷即使跨越千年,卻始終不變。在感知樂園的“創作展示區”,會展示詩詞愛好者創作的關于“月”或“中秋”的古體詩詞。這些古體詩詞中,又有哪些現代元素呢?遊客可以将“小紅花”送給自己最喜歡的詩詞作品。

“文化交流區”設在非遺文化館中,9月10日及12日上午,通過“刷爆大詩人朋友圈——趣學古詩詞講座”“古代中秋詩詞意境賞析沙龍”,遊客朋友們可趣味學習詩詞知識,領略詩詞魅力,揭開詩詞裡那如幻似真的意境,感受詩詞之美。

亮點三:

中秋豈能無燈——制燈、猜燈謎樂趣多

9月10日上午,在“月映桃李·歡聚中秋”——中秋節、教師節雙節同慶非遺宮燈制作活動中,親子家庭可以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産——宮燈的知識,并且手工制作一個精美宮燈,共度難忘的歡樂時刻。

文創屋旁的涼廊上古色古香的燈籠交錯排列,讓人目不暇接。這些古風燈籠都“内有乾坤”,下方懸挂的詩詞類燈謎小牌子,考驗着遊客們。誰是詩詞達人?誰是猜謎能手?在燈謎區,猜對即可赢得精美獎品。

此外,還有多場親子闖關活動,通過趣味遊戲,增進親子關系。

策劃/陳偉勝、周娴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波

圖/視覺中國

[ 編輯: 羅倫占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