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一次地理研學活動的收獲

一次地理研學活動的收獲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7-26 15:12:19

一次地理研學活動的收獲(研學旅行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構建)1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驅動要以教育為先。本文首先理清素質,素質教育,核心素養,地理核心素養的内涵,分析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對研學旅行的概念和内涵提出自己的看法,研學旅行由研學和旅行兩部分組成,研學即研究性學習,我國國家目前的政策給研學賦予新的意義,體現出遠行異地,研究性學習。最後分析研學旅行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是如何構建的,地理學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其學習過程的實踐性,研學旅行的優勢在于賦予學生一個完整的綜合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綜合地,感性地,系統地理解學習内容和建構比較完整和開放的知識體系、技能體系,防止教學碎片化,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形成人地和諧觀念,達到立德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素質;素質教育;地理核心素養;研學旅行;構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驅動要以教育為先。百年基業,人才為先,新世紀人才,顧名思義是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在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中,緊跟時代,進行創造性勞動,為國家,社會創造較大價值的個體,較高能力和品格是人才的共性。

一、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

(一)素質與素質教育的内涵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素質教育簡而言之,就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為教育的目标。1999年,國務院批準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确提出“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要求素質教育由典型示範轉向全面推進和制度創新,通過課程教材創新,評估體系改革,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全民素質和國家創新能力。

素質在中國古代理解為白色的質地,是具有白的事物。素還可以作素來,本來的意思,質為性質解。素質至少要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必須融合到個體自我之中,成為自我的“質”;這個質在教育學中即包括先天身心的“天資”、“禀賦”,也包括後天通過教育對先天的質進行練習,個體的生理的健康程度和心智的發育程度。即包括心理和生理中所指的先天的質,也包括後天教育和個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對人的生理和心智發育的促進作用,素質是可以通過教育這個橋梁進行提升和構建的。第二,這些“質”能夠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成為“素來具備”的能力和特性。

素質教育是指旨在提高受過教育的人諸方面素質的教育模式。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人格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體現出因材施教,尊重人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個人生理和心智不斷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1]。體現了教育的最本質的特性,由教書不斷向育人轉化。在學校教學實踐中仍然太空泛,不夠具體,課程和教學是素質教育推進的載體,在我國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經曆了“雙基”,“三維目标”和“核心素養” 課程和教學理念的變革。雙基通常是指教學過程中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雙基隻是強調基本隻是和基本技能的塑造,沒有突出學生“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的養成。“三維目标”缺乏對教育的整體性,預測性,人本性,終極性的預測,對人的關鍵能力和品質沒有科學的和清晰的構建,不夠具體。

(二)核心素養與地理核心素養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将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确學生應具備的适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教育的育人的目的。素養本文認為是”素來的修養”,體現在後天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品質和能力,是一個後天的漫長“修”的過程[2]。

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适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素質和關鍵能力,具有可提升,可進階的特征。核心素養的體現在必備和關鍵上面,比素質教育更加的宏觀和導向,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實施更加的具體。核心素養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

能判斷會選擇,能理解會反思,能包容會合作,能自律會自主[3]。

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可以促使學生全面的發展,也是适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争力和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的迫切需要。核心素養為課程和教學的實施提供了一條具體的道路,為下一步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系的一門交叉學科,具有整體性、區域性、多尺度、交叉性、耗散性、複雜性等特點。

地理學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對于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具有戰略性的指導意義。

地理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未來的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過程中,解決具體的情境問題具備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地理品質,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的概括性、專業化表述,将三維目标中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提煉為地理思維能力,情感态度和價值觀提煉為地理品質。

地理核心素養由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等組成[4]。

二、研學旅行的内涵

2013年國務院提出“中小學研學旅行”,此前我國許多地區都有嘗試把研學旅行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内容來開展。

2014年4月19日,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王定華在第十二屆全國基礎教育學校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我國基礎教育新形勢與蒲公英行動計劃》的主題演講,他首先提出了研學旅行的定義。

2014年7月14日《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試行)》,為整個行業活動劃定了基本标準和規則。

2014年8月再次印發《關于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幹意見》,首次明确了“研學旅行”要納入中小學生日常教育範疇。

研學旅行是指教育部門和學校根據該地區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科教學内容所規劃的組織安排。根據教育導向和安全第一的原則,學校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教育活動,通過團體旅遊和集中住宿将研究性學習和旅遊體驗相結合。拓展社會和自然的視野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密感,增加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德的體驗,提高中小學生的自理力,創造力和實踐能力。

可以看出研學旅行,由研學和旅行兩部分組成,研學即研究性學習,我國國家目前的政策給研學賦予新的意義,體現出遠行異地,研究性學習。旅行可以作觀光、休閑、遊憩來解釋,主要是離開居住地一定的地區,進行的使身心娛樂的一種休閑活動。

研學旅行具有目的性、集體性、體驗性、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研學旅行可以推動課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優化課程結構,提升教學成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教師專業化的成長。

三、研學旅行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構建

地理學既有自然背景,又有人文社會背景,其研究方法多種多樣,區域案例分析法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方法,前提是形成該地區整體的感性認識,直接感受性是其特點,缺乏實踐基礎上的感性認識很難形成事物的表象。

形成和發展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關鍵在于重構地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從做中學和從遊中學,不斷的完成對知識的建構,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研學旅行可以重構地理課堂情境,是校内課堂的校外延伸,使教學和學習情境更加生動靈活,是深化課程改革和立德樹人的切入點。

1.研學旅行是“從做中學”的升華,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地理實踐力是學生在地理實踐的過程中主動體現出來的具有的調查,分析,模拟,實驗的能力和品質,是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精神。

課程标準中學業質量标準對地理實踐力劃分為五個等級,對應不同層次的學科素養,體現了解決不同層次地理問題的特征,便于地理實踐力培養更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和層次性[6]。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地理實踐是體驗式教學的一種,學生從實踐中體會到快樂,對未來學習動機的形成,具有不斷的正反饋作用。

地理實踐力需要在地理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斷設置合适的課程,完善學生潛在的實踐能力[5]。

研學旅行是這種課程最好的載體,拟合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是學生的時間能力達到“明天”的水平。

由于高考對地理實踐能力未做要求,在實際的課堂上,缺乏相關實驗器材和設備,老師普遍缺少實驗教學的觀念和實施技術[7]。地理相關的社團及社團活動普及率不高,缺少野外實習、實訓基地。

研學旅行成為素質教育的新課堂和新方式。

在人教版P73-P74,有關于構造地貌的描述,我們往往不重視P75的活動,學生在老師的講解下,對褶皺和斷層形成了一個比較淺顯的感性認識,學生認為隻要有斷線就是斷層,該圖是多個山體的疊加,遠觀貌似存在斷線,C選項的同學比較多,我們雖然講過岩層兩側沒有明顯的位移就不是斷層及斷塊山。

該題出錯的原因就是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不足,問題的解決正确率較低。本文根據立德樹人的要求及高中地理課程标準的要求,認為該部分可以開展研學旅行課程。

目前的高考題目情境的設置更加的新穎,問題更加貼近解決社會實際問題,設問更加巧妙,沒有生活的學生解決不了高考題目,研學旅行将學生轉移到了大自然這個最大的教室之中,在大自然中“從做中學”,呈現出更加生活化的學習内容,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更加緊密。

2.研學旅行通過重構人地時空,增強學生對人地關系的理解

人地協調觀包括人地關系和人地觀念,人地觀念是對人地關系的判斷和理解,人地觀念主要有古代社會的“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以”,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特征。

環境為中心的環境決定論,人本主義自由觀反射出的人類中心論,近代工業文明以後環境崩塌,關于人地關系重新思考後的人地夥伴論。人地觀念是地理學以及地理課程中最為核心的價值觀,遵循正确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是理解地理學的鑰匙。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的意識形态》一書中提出“兩種生産”的概念,即人的生産(繁殖)和物質資料的生産,物質資料的生産是人的生産的前提,人類社會進行着物質資料的生産,分配,交換,消費。

所有的環節都與自然環境進行着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構成全球性的社會與自然巨系統,巨系統具有層次和關系效應,自上而下的傳遞和自下而上的反饋,決定着系統的穩定。

根據耗散結構理論中最小熵值定律,任何系統通過自組織和他組織都有保持熵最小的趨勢,否則系統通過自反饋放大漲落,超過原來系統穩定的阈值,系統會在新的結構上形成穩定,往往新的穩定伴随着毀滅。

随着人類重新審視自己在環境中的地位以及人類社會的未來,确立了人地協調的觀念。地理課程和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及行為,而課堂教學通過冷冰冰的講解,“木讷”的案例,沒有自然界的生命和靈魂,起不到非常好的觀念内化作用,學之存之,不學忘之。

高考地理試題首先是情境,既有情又有境,以情入境,情就是人地協調的觀念。

學生在目前的課堂教學的方式中,不能做到與自然和社會的有機結合,造成兩者之間的結合脫節,用情不深。

研學旅行使學生更加融合于大自然和社會之中,增知漲識,陶冶情操,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意識。

教師首先要明确每次研學旅行旅遊資源的種類,對其中包含的情感和價值觀進行細化分析,設計具體的行動内容,内容中包含的價值觀念要存在一定的關聯,不斷深入[8]。首先明确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産和生活的影響,确立自然環境是人類活動的基礎,辯證的看待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其次了解人類活動是如何影響自然環境的,自然環境的變化對人類的報複。最後明确人地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确立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想。

例如,民勤綠洲位于甘肅石羊河流域最下遊,位于騰格裡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之間,溫帶沙漠氣候,晝夜溫差大,光照強烈。

曆史上的民勤是個水草豐美的濱湖綠洲,自然資源的禀賦決定了當地的生産結構。但随着人口增加,過度的放牧,樵采,過度抽取石羊河上中遊河水灌溉農田,民勤生态環境不斷惡化,民勤綠洲迅速萎縮,昔日“可耕可漁”的“塞上奧區”變成了“十地九沙、非灌不殖”的民勤脆弱生态區,如今該地僅剩一戶人家。

組織學生到該地研學,使學生的心靈産生深深的震撼,體會人地協調的重要性,增強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

3.研學旅行有利于提高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能力,增強看問題的方法

綜合思維,綜合是相對于分析來說,它們相互依存、互為前提,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反之亦然。

任何綜合,都必須以分析為基礎,任何分析又必須以綜合為指導。分析與綜合在後一層次上的重複總比前一層次要深刻得多。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系統的科學,地球表層系統非線性過程非常複雜,導緻尺度特征非常明顯,大系統和小系統,平行系統之間以及系統内部,各種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不斷進行着耗散。

系統性,動态性,耦合性是各層系統的特征,一個事件的發生必然存在着其他事件的影響,反之一個事件的消亡也存在着其他事件的影響。

“綜合思維“素養的形成有助于學生用綜合的,全面的,動态的視角看待地理現象。

區域性是地理科學的第二個本質特點,由于地球系統的複雜性,距離和區位,人地相互作用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各具特色,借助區域的分析方法,可以降低分析的難度,得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研學旅行通過具體的某個區域,教師可以重新設置一些和當地聯系密切的題目,學生可以根據當地的位置,自然和人文環境特點,思考當地地理景觀的形成原因,演化過程,和解決措施。學生在觀察和思考的過程中,可以不斷進行創新,提出合理的觀點,研學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甄别信息真僞,辨别有用信息,分析問題,發散創新的能力,使理性認識更加的感性化。

學生回到教室,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已經養成,對新問題會有感同身受的感覺,解決問題更加的真實,更加完整和貼地氣,有利于構建比較完整和開放的知識體系,遇到相似的問題能舉一反三。

四、小結

地理學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其學習過程的實踐性,依托地理知識,研學旅行對學生的地理核心素質有着不斷的塑造過程。

研學旅行的優勢在于賦予學生一個完整的綜合學習情境,教師應在教學目标,内容,方法,态度上面設計學習内容,研學課程有利于學生綜合地,感性地,系統地理解學習内容和建構比較完整和開放的知識體系、技能體系,防止教學碎片化,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形成人地和諧觀念,達到立德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于澤元.什麼是素質教育[J].今日教育,2007(9):32.

[2]柳夕浪.從“素質”到“核心素養”關于培養什麼樣的人的進一步追問[J].教育科學研究,2014( 3):8,5,10.

[3]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3-25.

[4]邱鴻亮,王露.地理核心素養中的“核心觀生活化的地理”與“地理化的生活”的對比研究[J].地理教學,2016(09):6-10.

[5]丁運超.地理核心素養與研學旅行[J].中學地理教學參,2017(03):18-20.

[6]趙楓,楊佩,劉琳.實習支教受援地區中學地理課程實踐教學現狀研究:以吐魯番市為例[J].科教導刊,2015(36):123-125.

[7]曲愛群.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J].當代教育科學,2013.16:58-59.

[8]陳能松,王勤燕,劉嵘,等.野外實習教學中融入科研元素來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國地質教育,2009,18(2):119-12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