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孔子世家原文文言知識點?[原文]45 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①追迹三代之禮②,序《書》《傳》③,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缪,編次其事④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⑤;殷⑥禮,吾能言之,宋⑦不足征也足,則吾能征之矣⑧”觀殷夏所損益曰⑨:“後雖百世可知也⑩,以一文一質⑪周監二代⑫,郁郁乎⑬文哉,吾從周⑭”故《書》《傳》《禮記》自孔氏⑮ ,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史記孔子世家原文文言知識點?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原文]45
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①。追迹三代之禮②,序《書》《傳》③,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缪,編次其事④。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⑤;殷⑥禮,吾能言之,宋⑦不足征也。足,則吾能征之矣⑧。”觀殷夏所損益曰⑨:“後雖百世可知也⑩,以一文一質⑪。周監二代⑫,郁郁乎⑬文哉,吾從周⑭。”故《書》《傳》《禮記》自孔氏⑮。
[原文通釋]45
孔子生活的時代,周朝王室衰微,禮樂荒廢,《詩經》《尚書》殘缺不全。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禮儀制度,對《尚書》《左傳》進行了補充,上起唐堯、虞舜之時,下至秦穆公,為這期間的事件編排次序。孔子說:“夏代的禮儀我可以說出它,杞國不足以證明它;商代的禮儀我可以說出它,宋國不足以證明它。如果文獻充足,我就可以證明它了。”在考察了殷代對夏代禮儀制度作的增減之後說:“以後即使過了一百個時代的禮儀制度也是能夠知道的。因為一要看文采一要看實質。周代從夏代和殷代借鑒了禮儀制度,豐富多采的文化啊,我遵從周代的禮儀。”所以《尚書》《左傳》《禮記》源自孔子。
[注釋]45
①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周朝王室衰微,禮樂荒廢,《詩經》《尚書》殘缺不全。微,衰微。禮,指整個儀禮制度,是社會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樂,音樂規範。廢,荒蕪,荒廢。
②追迹三代之禮:搜集夏、商、西周三代的禮儀制度。追迹,搜求遺迹。三代,夏代、商代和周代。
③序《書》《傳》:為《尚書》《左傳》編排了次序。序,為……編排次序。“書傳”,過去一般認為指《尚書》。查《史記》多處單獨出現了“傳”,《史記·八書:禮書第一》就有“《傳》曰:‘威厲而不試,刑措而不用。’”《史記·八書:樂書第二》也有“《傳》曰:‘治定功成,禮樂乃興。’”《史記·年表第一:三代世表》有:“《傳》雲:‘天下之君王為萬夫之黔首請贖民之命者帝,有福萬世。’”’《左傳》中沒查到這幾句話,到是《史記·八書第六:封禅》說的:“《傳》曰:‘三年不為禮,禮必廢;三年不為樂,樂必壞。’”《禮記》中有。我認為,“書傳”不是一部史料,而是多部史料,不然的話,前面已經有“《詩》《書》缺”了後面為什麼還要把“《書》”說成“《書傳》”呢?“《傳》”究竟有幾部,與《春秋》有沒有關系,還待學者考證。可以肯定的說,這裡的“《傳》”與“史” 有關。是不是可以這樣定義,《傳》是記錄事件和言論的曆史資料。
④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缪,編次其事:上起唐堯、虞舜之時,下至秦穆公,為這期間的事件編排次序。紀,記載。唐虞,唐堯與虞舜的并稱,指堯與舜的時代。唐,唐堯,虞,虞舜。秦缪,秦穆公,見本篇第6節注③。秦穆公的事迹《尚書》記載,隻是涉及了“秦穆公伐鄭,晉襄公帥師敗諸崤,還歸,作《秦誓》。”的内容;而《左傳》對秦穆公的事迹記載得卻比較詳細。缪,通“穆”。編次,為……編排次序。
⑤杞不足征也:杞國不足以證明它。杞,音Qǐ,杞國,古諸侯國,它的君主是夏朝禹的後代。地處現在河南省杞縣一帶。征,證明,引以為證。
⑥殷,商代後期,由盤庚起稱“殷”。
⑦宋:宋國,古諸侯國,地處現在河南省商丘市南部一帶,它的君主是商朝湯的後代。(參見本書《前言》孔子家世介紹)
⑧足,則吾能征之矣:如果文獻充足,我就可以證明它了。孔子這些話與《論語·八佾》第9章略同。
⑨觀殷夏所損益曰:考察了殷代對夏代禮儀制度所作的增減之後說。觀,考察。損益,減少和增加。損,減少。益,增加。
⑩後雖百世可知也:以後即使過了一百個時代也是能夠知道的。後,以後。雖,即使。世,古時稱三十年為一世,這裡的“世”相當于“時代”。
⑪以一文一質:因為一是看文采一是看實質。文,文采,用作動詞,看文采。質,質樸,用作動詞,看質樸。
⑫周監二代:周朝借鑒了兩個朝代的禮樂制度。監,音jiàn,同“鑒”,借鑒,參照。
⑬郁郁乎:本指草木茂盛的樣子,這裡用來稱贊禮樂文化豐富多彩。
⑭吾從周:我遵從周代的禮儀。從,跟從,遵從。這段文字《論語·八佾》第14章有見,但比這裡少“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的話。“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第23章有見。
⑮故《尚書》《傳》《禮記》自孔氏:所以《尚書》《左傳》《禮記》源自孔子。自,源自。不用“出自”解釋,是因為《禮記》雖然傳達了孔子的一些思想,但不是孔子整理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