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詩詞随筆

古詩詞随筆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16 17:49:58

古詩詞随筆(詩詞曲語辭之百味)1

張相先生所著的《詩詞曲語辭彙釋》是一部解說唐宋以來詩詞曲中特殊語辭的工具書,适用于查閱唐、宋、金、元、明詩詞曲中的特殊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本書詳引例證,考釋辭文與用法,兼談流變與演化,是在研究古典文學、語言學方面非常有價值的一部工具書。全書共有正式詞條537個,附目600多個,每條字詞先釋義後舉例,總計50餘萬字,書前有查檢“目次”,書後附有“筆畫索引”,使用起來十分方便。自1953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以來,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其間多次重印。朱居易先生評價這本書說到“對研究韻文者說來,是很有價值的工具書。”日本京都大學入矢義高教授稱道這本書在某種意義上是“劃時代的成果”。還有一些介紹辭書的文章、書籍,沒有不把它放在重要地位上的。

古詩詞随筆(詩詞曲語辭之百味)2

張相先生原名廷相,字獻之,浙江杭州人。先生性情豁達,博聞強識,在學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詩詞曲語辭彙釋》一書,是先生花費了大量心血抱病堅持完成的,一箱的稿本都用蠅頭小楷謄寫的十分清楚。但“疏釋之事,自古為難”,更何況本書收錄的多是詩詞曲中的虛字、襯字、俚語、方言、土語,正如作者的自叙中所說:約當唐宋金元明間,流行于詩詞曲之特殊語辭,自單字以至短語,其性質台半通俗,非雅诂舊義所能赅,亦非八家派古文所見習也。且先生在晚年時獨自一人研究著書,有些許的疏漏是在所難免的。因而《詩詞曲語辭彙釋》一書中,有部分釋義不當之處,現摘錄幾條并做淺要分析如下:

古詩詞随筆(詩詞曲語辭之百味)3

一、“甚”,《詩詞曲語辭彙釋》雲“猶是也;正也,真也。詞中每用以領句。與甚麼之甚作怎字、何字義者異。”(中華書局出版社1953年4月第一版,卷二147頁。另:以下所标頁碼均指中華書局1953年版)并舉例解釋有:

張炎《南浦》詞,《春水》:“和雲流出空山,甚年年淨洗,花香不了?新綠乍生時,孤村路,猶憶那揮曾到。”此甚字句順承和雲流出句,文氣輕緩,不當以怎義何義解之。甚年年雲雲,猶之是年年雲雲也。

周密《聲聲慢》詞,《送王聖典》:“尊前漫題《金樓》,奈芳情已逐東流。還送遠,甚長安亂葉,都是閑愁。”此身甚字為正字義,言不堪送遠之時,正當長安落葉紛亂,在在足以引起閑愁也。

《醉翁琴趣》,歐陽修《錦香囊》詞:“一寸相思無着處,甚夜長難度。”此甚字為真字義,言真是長夜難度也。

張相先生用“是也,正也,真也”來概括“甚”字的義項和用法實際上是不全面的。“甚”字在詩詞曲中也常常有“很、非常”的意思。例如:

宋代詩人周敦頤《愛蓮說》文:“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番。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我們結合上下文可知,這裡的“甚愛”也做盛愛,解釋為非常喜歡。“甚番”解釋為非常多。因而,這裡的“甚”應該取“非常,很”這一義項。

古詩詞随筆(詩詞曲語辭之百味)4

唐代詩人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頌佳句新。”我們結合上下文和詩文的創作背景可以知道,這裡的“甚愧”、“甚知”分别是“非常慚愧”、“很明白”的意思,杜甫用以表示對韋丞相知遇之恩的感激。

再如杜甫的《新安吏》詩中:“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我們結合整首詩的内容可以知道,這裡“撫養甚分明”是說朝廷官軍是符合正義的,長官們也會非常愛護前線戰士。因而這裡的“甚”字也應該解釋為“非常,很”。

再如杜甫的《又呈吳郎》詩:“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我們結合上下文和詩文的創作背景可以知道,這裡的“甚真”解釋為“非常像是真的”,這裡是杜甫用來勸說自己的吳姓親戚不要築起籬笆來阻止隔壁貧窮困苦的婦人來打棗。

古詩詞随筆(詩詞曲語辭之百味)5

宋代詞人辛棄疾的《粉蝶兒 和趙晉臣敷文賦落花》詞:“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一枝枝、不教花瘦。甚無情,便下得,雨僝風僽。向園林、鋪作地衣紅绉。”我們結合整首詞的内容可以知道,這裡的“甚無情”的意思是說昨天夜裡的一陣風雨非常無情,把園中的花吹得滿地都是,就像給園林鋪上了一塊起着皺紋的紅色地毯,因而這裡的“甚”字,也是解釋為“非常,很”。

二、“藉”,《詩詞曲語辭彙釋》雲:“藉,猶顧也。”(卷五585頁)并舉例解釋有:

元稹《放言》詩:“霆轟電烻數聲頻,不奈狂夫不藉身。縱使被雷燒作燼,甯殊埋骨揚為塵。”不藉,不顧也。

姜夔《過桐廬》詩:“橫看山色仰看雲,十幅風帆不藉人。記取合江江畔樹,他年此處好垂綸。”義同上。言風帆行駛自快,不顧人之留戀美景,唯有他年好垂綸之處而已。

張相先生解釋“藉”字時,隻解釋了一個義項即“猶顧也”,在我看來,這裡的解釋也是稍有一些不全面的地方。“藉”字在詩詞曲中,也常常有“憑借,依靠”、“摧殘、欺淩”和“坐卧其上”的義項。例如:

唐代詩人虞世南《蟬》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我們結合整首詩的内容可以知道,此處的的意思是說蟬的鳴叫聲傳得遠是因為它居住在高高的樹上,而不是依靠着秋風。因而這裡的“藉秋風”應取“憑借、依靠”的意思。

唐代詩人高适《贈别王十七管記》詩:“畫龍俱在葉,寵鶴先居衛。勿辭部曲勳,不藉将軍勢。”結合上下文可知,作者這裡是說希望将領們不要争搶部署的功勞,部署不應該憑借将軍的威勢。可見,這裡的“藉”也應該取“憑借、依靠”的意思。

宋代西江月蕭廷之詞:“沐浴要防危險,吹噓全藉離風。工夫還反入坤宮。火足不宜輕弄。”結合詩文内容可知,這裡是說吹噓全需要憑借離風,因而這裡的“藉”也應該是“憑借,依靠”的意思。

宋代詞人李清照《滿庭芳 小閣藏春》詞:“從來,知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揉。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我們結合詞中上下文的意思可知,作者在這裡表達的是梅花雖然不像别的花那麼畏懼霜雪,旦是畢竟嬌弱,也難以禁受雨水和寒風的摧殘拍打。因而這裡的“藉”字是“摧殘”的意思。

古詩詞随筆(詩詞曲語辭之百味)6

唐代詩人貫休《山中作》詩:“山為水精宮,藉花無塵埃。吟狂嶽似動,筆落天瓊魂。”結合詩文内容可知,這裡的“藉花無塵埃”的意思應該是說“摧殘花朵之後沒有留下任何塵埃。”因而這裡的“藉”也應該取“摧殘”的意思。

宋代詞人蘇轼《蔔算子 感舊》詞:“還與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細看,應是容顔老。”這裡作者表達的意思是現在自己又和去年一起遊玩的朋友在一起,共同坐卧在西湖的青草上盡情的觀賞美妙的風光,發現美景未發生變化,隻是人在變老。這裡“共藉西湖草”是說坐在西湖邊上的草地上,因而“藉”應該取“坐卧其上”這一義項。

再如蘇轼《浣溪沙》詞:“羅襪空飛洛浦塵。錦袍不見谪仙人。攜壺藉草亦天真。”結合詩詞上下文可以看出,這裡是說作者帶着酒壺坐在草地上,因而這裡的“藉”也應該取“坐卧其上”的意思。

古詩詞随筆(詩詞曲語辭之百味)7

宋代詞人張孝祥《臨江仙 試問梅花何處好》詞:“試問梅花何處好,與君藉草攜壺。西園清夜偏無塵。一天雲破碎,兩樹玉扶疏。”結合整首詞的内容可知,這首詞是作者約上好友一起去欣賞梅花,“藉草坐”也就是坐在草地上,因而這裡的“藉”字也應該取坐卧其上的意思。

三、“在”,《詩詞曲語辭彙釋》雲:“語助詞,猶着也;得也。然用法複雜,其餘當随文而異其解。”(卷三326頁)。并舉例解釋有: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詩:“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驅使在”,猶雲驅使得也。

韓偓《春日盡》詩:“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惆怅在”,猶雲惆怅着。

王安石《華嚴院此君亭》詩:“煩君惜此根株在,乞與伶倫學鳳凰。”“惜此根株在”猶雲惜此根株哉。

黃庭堅《子瞻子由相繼入侍次韻》詩:“樂天名位聊相似,卻是初無富貴心。隻欠小蠻樊素在,我知造物愛公深。”此“在”字相當于耳。

李白《曆陽壯士勤将軍 》歌:“太古曆陽郡,化為洪川在。江山猶郁盤,籠虎秘光彩。”此“在”字相當于矣字。

楊萬裡《小集食藕極嫩》詩:“比雪猶松在,無絲可得飄。”猶雲猶松些。

杜甫《因許八寄江甯旻上人》:“聞君話我為官在,頭白昏昏隻醉眠。”此“在”字相當于啊字。

白居易《因夢得酬牛相公見贈》詩:“詩酒放狂猶得在,莫欺白叟與劉君。”此“在”字相當于呢字或哩字。

陸遊《秋晚書懷》詩:“卻笑吾兒多事在。夜分未滅讀詩燈。”此“在”字相當于也字。

根據張相先生對于“在”字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出,同一個語助詞“在”,先生根據列舉的不同詩詞上下文,分别把“在”字解釋成了時态助詞、語氣詞、量詞等等。這實際上已經忽略了字詞的客觀意義,而是把詞義看成了一種臨時應付上下文而産生的東西。正如先生所言“然用法複雜,其餘當随文而其異解。”那麼“在”字到底應該如何解釋呢?我個人是比較認同呂叔湘先生的看法:“在字為語助,約與今呢字相當。”

四、“根腳”《詩詞曲語辭彙釋》雲:“出身之義”(卷七771頁)

張相先生将“根腳”解釋為出身之義,這一說法是非常籠統的。其實,家世、成分、資曆等說法都于出身意思相近,但是我們應該結合其所處的語言環境和上下文具體分析,從而得到比較确切的說法。例如張相先生所舉的例子:

《西廂記》五本三折白:“我仁者能仁、身裡出身的根腳。”這裡的“根腳“”解釋為“身世”便更為适合,如果取“出身”的意思,這句話就成了“我仁者能仁,身裡出身的出身”,一句話裡出現兩個出身,顯然是不符合修辭學貴在變化的要求的。

古詩詞随筆(詩詞曲語辭之百味)8

劉時中散套[端正好]《上高監司》二:“那問他無根腳,隻要肯出頭顱,扛扶着便補。”這裡的“根腳”最适宜解釋為“資曆”,意思即是“哪管他有沒有資曆”。這裡如果解釋為“出身”,則文義上是完全不通的。

此外,“根腳”一詞還有其他兩個義項,張相先生在《詩詞曲語辭彙釋》中均沒有提到:一是“根腳”即指“根”,是“根腳”的本義。如無名氏《抱妝盒》:“禦園中百花鬥争開,另巍巍将根腳兒培栽。”其二,“根腳”也指同族親戚。如關漢卿《拜月亭》三:“這般這,俺父母多宗派,您昆仲無枝葉。從今後休從俺爺娘家根腳排,隻做俺兒夫家親眷者。這裡的“根腳”與“親眷”互文為義,根腳,也就是親眷。張相先生在舉這個例子的時候,把根腳解釋為出身,顯然是不太合适的。

五、“年時”,《詩詞曲語辭彙釋》雲:“年時,猶雲當年或那時也。”(卷六790頁)。

《詩詞曲語辭彙釋》以“當年”、“那時”來解釋“年時”不是特别确切。“當年”可以指過去的一年,也可以指前兩年、前三年甚至前若幹年,是個泛指的時間詞,沒有确定的哪一年。而“年時”實際上是單指“去年”,是個特指的時間詞。比如:

元代著名戲曲家關漢卿《駐馬聽》:“多緒多情,病身軀憔悴損;閑愁閑悶,将柳帶結同心。瘦岩岩寬褪了绛绡裙,羞答答恐怕他鄰姬問。若道傷春,今年更比年時甚。”

元代詞人盧摯《清平樂》詞:“年時寒食,直到清明節。草草杯盤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無家,東風恨滿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

元代散曲家張養浩《越調 天淨沙 閑居》:“年時尚覺平安,今年徒恁衰殘,更着十年試看 。煙消雲散,一杯誰共歌歡?”

古詩詞随筆(詩詞曲語辭之百味)9

這些作品中的“年時”一詞出現時均是與“今年”相對應,極言短暫一年裡所發生的物是人非般的變化,顯然,這裡的“年時”的意思應該是特指“去年”之意。尤其是在戲曲之中,放在上下文裡面,“年時”隻能特指“去年”,以“當年”或者“過去”來解釋,雖然文義通順,旦卻與上下文不相符合。“年時”作為宋元時代的通用詞至今還保留在陝西、山西、山東等地的方言之中,在口語中,又轉音為“年四”或者“年生”,但都是确指“去年”。因為此說法在現今的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所以學者們解釋起來費勁周折。

此外,“年時”還有一個義項是指“年頭、年景或年成”。例如無名氏雜劇《風雨像聲貨郎旦》“正遇着美遨遊融和的天氣,更兼着沒煩惱豐稔的年時。有誰人不想快平生志。”小說《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三》:“不則一日,到了山西潞州高平縣下馬村那邊,正是豐稔年時,諸般買賣好做,就租個富戶人家的房子住下了。”這裡的“年時”前都有豐稔來形容,顯然應該取“年景、年成”的意思。

古詩詞随筆(詩詞曲語辭之百味)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