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玉衣,玉質,漢代文物,一件,複原後由2008片玉片組成,1985年河南省商丘永城僖山一号漢墓出土。
金縷玉衣
僖山一号漢墓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脈僖山山頂的東端,1984年文物普查時發現,1985年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僖山一号漢墓早年被盜,但依舊發現多塊玉衣片,後經修複,證實是西漢晚期某位梁王的金縷玉衣。
玉衣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和鞋五大部分。頭部由臉蓋和頭罩構成,臉上勾勒鼻子的輪廓。上衣由前片、後片、左右袖筒組成。褲筒、手、鞋各分左右兩件。手部作握拳狀,鞋為方頭高腰形。全套玉衣共用2008片玉片組成,玉片之間用金絲加以連綴。漢代在死者的七竅中也往往塞有玉器,與玉衣構成一套人體外完整的外衣。此件金縷玉衣即附有供手握的玉豬、口含的玉蟬、玉耳塞、玉鼻塞等。
玉片顔色可分為碧青色、青灰色、青白色、灰綠色、灰白色、白色、黑灰色等,以碧青色玉衣片數量最多。少數玉衣片因受水土沁蝕,表面呈灰褐色或黑色斑塊。玉衣片絕大多數兩面磨光,少數僅正面磨光,背面保留有切割痕迹。大多數玉衣片為素面,有少數玉衣片為其它玉器殘片改制而成, 上面保留有舊有紋飾。玉衣片的形狀、大小和尺寸各不相同。玉衣片按其形狀可分為圓角長方形、長方形、窄長條形、正方形、長條梯形、直角梯形、三角形、圓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四邊形、環形、拱橋形玉鼻罩等數種,其中以長方形玉衣片數量最多。
比較研究1946年9月,河北邯鄲郎村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許多長方形、方形等形狀的玉片,這些玉片大小不一,四周邊角有細小穿孔,有的孔中還留有銅綠。這些玉片後來保存在北京曆史博物館(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根據該墓出土的“劉安意印”銅印可知,墓主為西漢象氏侯劉安意,這是目前最早确認出土玉衣的漢代墓葬。
建國後河北望都二号漢墓、睢甯九女墩漢墓、山東東平陵山漢墓、河北定縣北莊漢墓都出土有玉衣片,但這些墓葬都遭到盜擾,玉衣出土時都已散亂,無法了解其真實面目。1968年随着河北滿城西漢中山王墓的發掘,出土了兩件完整的玉衣,由于這兩件玉衣是用金絲編綴成的,因此發掘報告中将這兩件玉衣取名為“金縷玉衣”。這使得世人重新看到真實金縷玉衣的面貌和結構形制。
據統計兩漢時期出土玉衣、玉套的墓葬有八十一座,而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窦绾墓的金縷玉衣。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之子,武帝劉徹之異母兄,于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分封為第一代中山王,卒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在位共42年。中山王國在今太行山之東,河北省西部,滿城當時稱北平縣,是中山王國統治的十四個縣之一。這件玉衣出土時,随死者的屍骨穿在身上,共分頭、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部分,附屬的還有雙手握的璜形玉器和鎏金鑲玉的銅枕。玉衣由大小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光素玉片,于其角處穿透三至五孔不等,用純金絲結紮而成。玉衣全長188厘米,共有2498塊玉片。玉片最長的不過5厘米,最小的邊長1厘米,厚約0.2厘米~0.35厘米。其孔眼最大的0.2厘米,最小的僅0.1厘米。全部綴結玉衣的金絲約重1100克。窦绾墓金縷玉衣較劉勝墓的小,長172厘米,共有2160塊玉片,所用金絲約重700克。
河北省滿城劉勝墓金縷玉衣
河北省滿城窦绾墓金縷玉衣
河北省滿城劉勝墓金縷玉衣分解示意圖
1978年山東臨沂縣西漢早期劉疵墓中出土的一套玉衣就隻有用金縷編綴成的頭罩、手套和腳套。該墓保存完整,因此排除了因遭盜掘而導緻玉衣殘缺的可能,由于缺少玉衣的上身、衣袖、褲筒三部分,發掘簡報中将其定名為“金縷玉套”,這應是玉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過渡現象,是玉衣的不完整形制。
劉疵墓金縷玉套出土情況
1983年,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一件絲縷玉衣。南越國為秦末和西漢早期割據今廣東一帶的地方政權,墓主為第二代南越王趙眜,在位16年,死後漢廷賜谥南越文王。南越王絲縷玉衣修複後全長173厘米,共用玉片2291塊。由于偏處地處嶺南,南越國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中原地區有很大差異,玉衣使用的等級制度也不完善,因此南越王趙眜墓與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雖然年代接近,但墓中出土的絲縷玉衣形制卻要原始得多,這是西漢中期玉衣使用制度上的特例。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縷玉衣
漢玉多出自今天的新疆和田,不僅運料困難,而且玉石的切割、磨光、鑽孔、編綴等一系列工序也極為費工,隻有經濟上的發展和社會上的穩定才能提供保證。兩漢時期,由于社會穩定,國力強盛,玉器得到很大的發展。到了魏晉時期,戰争頻繁,經濟遭到破壞,反對厚葬、注重社會實際的思想開始流行,曹操和曹丕父子成為薄葬之風的先行者。魏文帝曹丕之所以禁止玉衣的使用,一方面是提倡薄葬,反對勞民傷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猖獗的盜墓之風。曹丕在《終制》中說道:“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漢玉曾是國家富足的标志,墓主身份地位的彰顯,但是在漢末動亂之時,美玉卻成了禍源。墓室的珍寶引來了盜墓者的垂涎,原本期待用玉衣來保護屍體不朽的墓主,結果卻骸骨無存,尊崇美玉盼來生夢碎,就這樣随着曹魏風氣的轉變,漢代玉衣和葬玉文化從此塵封。所謂物極必反,正是因為玉衣的珍貴與難得,讓它的命運走向了終結。
河南博物院藏的永城僖山一号漢墓金縷玉衣雖然不是保存得最好的兩漢時期的金縷玉衣,也并非最早發掘出土的金縷玉衣,但卻是河南省目前所見保存玉片最多、唯一能夠複原的金縷玉衣,是梁國王室金玉奢華生活的生動反映。
作者簡介曹芳芳,漢,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在商周組學習,導師孫慶偉,畢業論文涉及玉器研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