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号周刊#
為何起這個标題,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突然想到一件親身經曆的某個瞬間,當時的頗有感觸讓自己也有所思考,春節期間的一天的奔波,在開車返程的路途中,車上異常的安靜,車上的親人都早已疲憊的入睡,那時候看着副駕與後視鏡中的親人,莫名的生出一股幸福感與滿足感。事後想想這股幸福感與滿足感的由來,有親人在身邊的安全感,更多的是那種完全被人信任的滿足感,這份信任是一種認可與支持,更是我對自身責任擔當的動力。
如何獲得他人的信任,我認為是第一是自身的能力。首先不論是工作、生活,能力代表着的是專業的技術知識與經驗,專業的能力與豐富的經驗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時間的學習、積累來提升。第二是情感,情感需要培養與維護,自身需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就算僅僅隻是感情上的寄托,那也需要長時間的情感培養。第三則是人品,也可以說是自身的品質給人帶來的人格魅力,讓别人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品質來判斷這個人言行的尺度,進而判斷這個人做事的可靠性。而人品同樣需要時間與事實的驗證。第四是做事的立場,立場相對特殊,與上面三點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不同,立場可以最高效的傳達給他人,用最快的方式将自身“利他”的立場傳達給他人,人是一種很奇怪的生物,關乎到自己的時候總是“利己主義”,但事不關己時又常常是一副“利他”的面孔,而我們如果能擺正自己的立場,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能夠有着一部分為他人着想的理念,不論是感激他人、幫助他人,還是集體理念,我相信都能很快的獲得他人的認可,他人也會将自身代入到“利他”的“他”中,認為這個人能處,有事他真上,這其實就是難得的信任。
但我認為,所表達的立場需要是自身真實、從心底所認同的想法,而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欺騙他人的手段,獲得他人的信任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但失去他人的信任隻需要一瞬間,且失去後想要别人再度信任你那将難上加難。為什麼說所表達的立場需要是自身從心底認同的想法,因為如果不是你内心真實的想法,那知行合一是很難做到的,一旦有人發現你言行相悖,那時他人對你的初步信任将會明裡暗裡的變成質疑、抵抗與反對。
《圍爐夜話》中的觀點是君子論心不論迹,小人論迹不論心,這更多的是從為善為惡的角度分析。我對于做事的角度來看就是論迹不論心的,一個人表明自身的立場想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是否知行合一,在我看來哪怕表達的立場不是内心的真實想法,但言行一緻,那你的真實想法就是你所表達的,也是你所認同的;哪怕是你欺騙他人的手段,但你一直處于所表達的立場中,也就沒有欺騙他人,在他人眼中也是值得信賴的人。
在恰當的時間表達自身立場獲取初步的好感,然後通過自身能力、情感、人品來證明自己值得被信任,這是獲取信任的開端,如何維護、保持、加深這部分信任呢,我認為必不可少的是責任。責任承載着能力與情感。有些事情并不難完成,但做與不做就是責任的體現。
能力越強越容易被人信賴,但如果沒有對職業的責任感,那也僅僅隻會是能力強一點的工具人而已,領導不會也不敢将事情全權委托給你,隻敢将你放在眼皮底下監督着你做完某件事。越不願意或是懶得承擔責任的人,那責任也會離你越來越遠,短期來看丢掉的是責任,長期來看丢掉的是别人對你的信任,能力也會随着他人信任的丢失沒有了事物的曆練而停滞不前。情感上亦是如此,不論是同事、家人,責任感是他人對你的信任上安全感的由來,工作中同事有難題會找你解決、生活中家人有事會找你主持大局,無疑都是對你無條件信任的表現,而想要在别人有問題第一時間就需要你,是情感培養與維護達到效果的同時具備責任心的體現。
人生之幸,莫過于被人信任,我們在被人信任的同時也承擔着對他人的一份責任,人們經常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不太認同,我覺得應當是責任越大、要求的能力越大。信任同責任一樣,是需要承擔起來的,信任并不是一時的他人給予你的虛榮感與滿足感,而是他人對你的期待與展望,這是經曆努力才能達到的層次。
被他人信任可能很簡單,例如各種網絡詐騙,他們深谙獲取他人信任之道,要論技巧,恐怕大部分人都不如他們,真正難的是一直被人信任。我也将在日後的工作生活中以知行合一為目标,努力背負自身最大的責任,不做工作生活中的“騙子”,成為值得他人信賴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