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訊:十年,不僅代表時間軸上的刻度或歲月的流逝,在非凡時代大幕下,十年,承載着一個個平凡個體的奮鬥故事。他們是大國重器的鑄造者,也是憧憬美好的微光個體。
從“60後”到“90後”,這些黨員以個人視角講述時代變革,展現航空工業十年的輝煌成就。黨的二十大即将召開,他們滿懷期待,踔厲奮發,寄語新時代,在祖國的遼闊海天繼續書寫新時代航空強國嶄新篇章。
王永慶 航空工業沈陽所首席專家、科技委主任
為國鑄得倚天劍
2012年12月23日,殲15首次在航母上完美起降。十年間,強國強軍的責任和使命使我們始終堅持,克服了不計其數的困難,實現了了不起的跨越。
這十年,我們在創新的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有信心。新型航空武器裝備上,更多“高科技”“新科技”,甚至被外界看作的“黑科技”都被提速應用。一系列自主創新項目,有了更廣闊的舞台。
這十年,我們在育才的路上越走越深,越走越有底氣。“研制出我們中國自己的先進戰機!”讓年輕的技術人員投入實戰、放手去幹,快速壯大航空人才隊伍。
這十年,我們在賦能的路上越走越廣,越走越有力量。總師系統頂層謀劃發展方向,規範飛機研制流程,建立各專業崗位設計指南,加強技術創新能力,縮短成果轉化周期,持續推動産品技術升級和更新換代。
黨的二十大即将召開,這不僅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事、喜事,更是我們普通黨員、航空科技工作者堅定戰略自信、保持戰略清醒、增強信心鬥志的底氣與豪氣。面向新征程新任務,我們要以昂揚的精神和飽滿的熱情,聚焦實戰、聚焦前沿,為國家和軍隊研制更多、更強的武器裝備,向黨和人民交出滿意答卷。
王海峰 航空工業成都所總設計師
不斷挑戰前沿科技“禁區”
我是王海峰,從事先進戰鬥機設計研發與創新預先研究工作。我很幸運,能夠在殲10、“枭龍”、殲20等多個型号研制中得到“千錘百煉”,在航空科技前沿技術探索中“義無反顧”,為祖國航空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我一直夢想,我們的戰機能早日實現“眼鏡蛇”動作。擔任總設計師後,我和團隊向推力矢量技術研究領域的“禁區”發起了挑戰。2018年,中國航展開幕日,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那一連串行雲流水的典型過失速機動飛行動作,就是出色的機動性能帶來的驚豔!
黨的二十大召開在即,站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進軍現代化的戰略關口,作為奮戰在科研一線三十八載的老黨員,我更要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緻,以對黨、對國家、對航空事業高度負責的态度,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用完成每一項任務、履行每一項職責的真抓實幹,積極投身建設世界航空強國、建成世界一流企業、支撐世界一流軍隊建設的偉大實踐中。
方文墨 航空工業沈飛标準件中心鉗工
從“毛頭小子”到大國工匠
我是方文墨,出生在遼甯一個三代守業的傳統航空産業工人世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妻子,包括我,都是航空工業沈飛的員工。身為黨員,他們的工作作風一直影響着我整個職業生涯。
我小時候看到的飛機生産,就是“普通機械設備 手工 手工繪圖”,非常原始,飛機就在敲敲打打中完成制造。參加工作後,尤其是近十年,我看到飛機制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随着數控多軸機床、柔性生産線、數字化生産裝配的應用,我們的飛機生産裝配正在向高端制造業方面發展,制造環節越來越智能化,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大減小。
這十年,我也從“毛頭小子”成長為大國工匠,航空工業最年輕的首席技能專家。鉗工技藝的“傳、幫、帶”是我最在意的事。近幾年,我培養了一批在行業、在全國“叫得響”的青年高技能人才,成功實現了鉗工技能和工匠精神的交接。
黨的二十大召開在即,我堅信,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确領導下,我們的國家會更加強大。我們将牢記的囑托,苦練技能,帶出更多青年人才,為我國航空裝備制造業跨越發展再立新功!
龍建軍 航空工業洪都飛機鉚裝鉗工
飛機裝配線上的“特種兵”
我從1998年到航空工業洪都參加工作,至今25個年頭了。剛參加工作時,白天跟着師傅學習技能本領,有時因為一個簡單的零件做不好被批評,晚上我沮喪得無法入眠。但我很快調整心态,下班後,利用休息時間反複磨練技能,力求把每一步操作都做到最好。
十年裡,憑着不服輸的勁頭,我從一個魯莽小夥兒,逐漸成長為飛機裝配線上攻堅克難的“特種兵”。
百年芳華,初心如磐。我作為一名黨員,時刻提醒自己要牢記黨的宗旨,将初心使命與工作實際相結合,在圍繞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過程中,立足崗位、不辱使命,積極弘揚大國工匠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幹,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李玲钰 航空工業成飛電裝中心飛機電纜首席操作技師
讓飛機“神經系統”更加敏捷
我的工作主要是負責飛機“神經系統”——飛機線束的制造、檢測與排故。
過去的十年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航空工業聚焦主責主業,有力支撐國防現代化建設。而我,也從青澀到成熟,見證了祖國戰鷹從三代到四代、從有人到無人的發展曆程。這些偉大的成就,無一不閃耀着工匠人才苦心孤詣的創造火花。我們創新“線束制造九步法”,極大提升了飛機電纜制造的效率與品質,讓戰機的“神經系統”更加敏捷矯健。
航空戰線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無數精巧技藝在組織的孵化和技能工人的錘煉下,被廣泛運用;愛黨愛國的紅色基因、航空報國的藍色血脈,薪火相傳。
作為一名黨員,我願擇一事、終一生,帶領團隊繼續錘煉技藝、開拓創新,以實際行動寫好技能人才的時代答卷,以拼搏之姿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李乾玥 航空工業哈飛工程技術部工藝總體室主任、高級工程師
下一個十年扶搖直上
回首這十年,“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這句話不禁湧上心頭。
風,是怎樣的風?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各行各業蓬勃發展的東風。大鵬,是怎樣的大鵬?十年來,航空工業這隻“大鵬”羽翼漸豐。殲20、運20、直20和一個個新型号,每次振翅都驚豔世界、鼓舞國人、激揚自信、彰顯力量。扶搖,是怎樣的扶搖?十年來,我們的工作方式、質量效率得到質的躍升,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低強度、更多産量,已逐步實現。
十年來,動人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我曾見過,夜幕下的哈飛,燈火通明;高寒高原,哈飛人的步伐艱難而堅定;疫情之下,英雄逆行……我是這些故事的見證者,作為黨員,我更是這些故事的主人公。我始終牢記黨員的責任與義務,努力在思想上和行動上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繼續在科研生産和各項工作中傾心盡智,當先鋒、作表率,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喻國瑞 航空工業直升機所旋翼動力學研究室主任
航空報國隻争朝夕
十年前,我站在夢想的崗位上,如同魚入大海,自由地追夢。我一邊乘風破浪,一邊深感浪深湍急。
我一頭紮進資料室,365天,隻争朝夕;下班後,回到單身公寓,挑燈再戰。“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共産黨員要立身為旗,這是我的信念。
科研的高峰極難攀登,毅力、耐力和拼力都要有,都要強。10年光陰,我貪婪吸收着知識技術的養分,紮根科研一線,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任務中。在困難面前絕不“隐形”,在重大任務面前絕不“隐身”,我牢記黨員身份,終于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技術突破。
百年風雨路,如今再啟航。即将召開的黨的二十大,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要事、喜事。作為一名黨員,我将旗幟鮮明講政治,錨定目标抓落實,履職盡責勇擔當,把“永遠跟黨走”體現在行動上、落實到工作中。
高雨楠 航空工業陝飛總裝廠技術專家
“我們建成了脈動總裝智能車間”
我從小跟随父母在航空企業長大,與飛機結下了很深的緣分。記得小時候,白天到附近的飛機場看飛機起降,夜晚躺在床上還能聽到飛機發動機的轟鳴聲。那時我便明白,造飛機是我這一生的使命。
這十年,是航空工業陝飛發展最快的一段時間。我們建成了脈動總裝智能車間——飛機先進制造的代表。我有幸參與其中大量數字化、智能化設備的論證、改進和應用工作,見證了飛機總裝從用手工、靠經驗、憑感覺逐步向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轉變過程。尤其是激光跟蹤儀、AGV發動機安裝車、整機電纜測量等先進設備的投入使用,讓飛機總裝工作向更精準、更可靠、更高效快速發展。
作為新時代的航空青年,尤其是作為一名基層黨員,我還需要不斷發揚艱苦奮鬥、激情超越的精神,不斷提升技術能力,強化專業素質,以時不我待、勇當時代“弄潮兒”的昂揚姿态,以更加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鐘福強 航空工業昌飛航空維修分公司機械維修工
從“門外漢”到技術骨幹
我的祖輩、父輩都是航空人,“航三代”是一個讓我驕傲的标簽。
這十年,我見證了航空人用忠誠奉獻、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勇攀高峰,實現了直升機型号的新老更替、技術的日新月異、産品的跨代飛躍……
這十年,我親手維護的直升機飛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現場的歡呼聲,讓我記憶猶新。
這十年,我參加了世界技能大賽。站在競技舞台,我們展示出不輸給發達國家的技能水平,展現出中國制造的拼搏與自信。
這十年,我從懵懂走向而立之年,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技術骨幹。這十年,是成長,更是蛻變。
作為新時代黨員,我們将不負盛世,以實幹笃定前行、以奮鬥開啟未來;身着航空藍,将勇于創新,用智慧推動直升機高質量發展,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