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如何有效設計小學數學作業

如何有效設計小學數學作業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8 04:26:13

沉重的書包,繁重的作業,已成為現代小學生們形影不離的“朋友”。而當今競争的社會,又在渴望着新一代的接班人。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我們不但要關注課堂,更要關注課外作業的設計。

如何有效設計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好數學作業)1

《數學新課程标準》指出新的理念: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新課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更而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内容。每一次作業都是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學生在知識的不斷運用中,在知識與能力的不斷互動中,在情感、态度、價值觀的不斷碰撞中成長。

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是具有學生鮮明的價值追求、理想、願望的活動,這樣的作業已不再是強加給學生的負擔,而是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學習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談一談新課程背景下優化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

如何有效設計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好數學作業)2

變“乏味”為“趣味”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一個最活躍的因素,沒有興趣的學習是一種消磨智慧的“苦役”。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

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

布置的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将數學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活動中,與畫畫、遊戲、制作、參觀、訪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把知識、技能的訓練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智力因素的開發活動巧妙聯系,使之符合小學生好動和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讓作業變得更“生動、有趣”。

1.遊戲式作業

小學生天真活潑特别愛做遊戲。學生在遊戲中邊玩邊學,學中有玩,玩中有學。遊戲式作業将所學的知識蘊涵于遊戲中,是學生最喜歡的數學作業。

如教學“分一分”後,讓學生回家以後,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用課上學到的方法,給它們分一分類,看一看有幾種分法,并說一說自己是用什麼标準進行分類的,這種作業方式是一年級的小朋友最開心的作業。

如教學完“乘法口訣”後,可以設計“對口令”的遊戲,讓學生與學生玩,學生與家長玩。“認識物體”一課後,讓學生做一個認識物體的遊戲:把一個同學的眼睛蒙起來,讓他們用手摸桌上的東西,說出是什麼東西,并說出是根據什麼性質辨認出來的。

又如教學“生活中的大數”後,可以設計“猜數”、“組數”等遊戲作業。學了四則混合運算後,可以用撲克牌與父母比賽算“二十四”,把碰到的巧算題、難解題帶到學校,與同學一起讨論。

學生在遊戲中學習,不僅在學習中體驗知識的魅力、成功的喜悅,而且培養了他們用數學語言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學生感覺到數學作業是一個遊戲天地、學習的樂園。

2.情境式作業

所謂情境,就是為了達到學習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而營造的學習氛圍。小學生一般具有好奇、好問的探究心理。在具體情境中做作業,往往能使學生的精神狀态迅速由抑制達到興奮,而且還能使學生産生學習知識的自我需要,引起學生内部認知矛盾的沖突。讓學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斷激起學習的欲望。

如學習完“100以内的加減法”後,設計“今天我當家”的情境活動,展示琳琅滿目的商品架,讓學生自主購物,算一算“20元錢可以買什麼?”“30元錢可以買什麼?”“你最喜歡買什麼?”“共要花多少錢?”……

這樣,将枯燥的“100以内的加減法計算”的題目改為富有情境式的作業,學生倍感作業的有趣,進而喜愛上了作業。

3.繪畫式作業

“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蘇霍姆林斯基語)針對這一特點,結合教學内容特點,設計一些繪畫式作業,用繪畫的方式鞏固、應用所學的知識。

如在學完“平面圖形”後,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些相關的美麗圖案,或用學過的圖形來設計一下他們喜歡的校園,并塗上顔色。

又如學了面積,通過畫一畫進行家庭裝修設計;學了時間,通過畫一畫設計“一天的安排”;學了路程,畫一畫旅遊分布圖。

這樣的作業,學生感到新鮮有趣,不僅能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業變成了一件件藝術品。

如何有效設計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好數學作業)2

變“被動”為“主動”

《數學新課程标準》指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實施新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種作業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機會,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變“要我做”為“我要做”,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1.“自助餐”式作業

傳統教學中“一刀切”的現象往往無法顧及個層次學生的認知要求,桎梏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作業難度太大,就可能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難度适中,學生就會表現較強的主動性,信心百倍的完成作業。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種種誘因中,成就動機則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種。

為此,精心設計布置“自助餐”式作業,讓不同水平的學生自主選擇,給學生作業的“彈性權”,實現“人人能練習、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訓練、發展。

如教學完“萬以内的數”後,設計了以下層次的練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來選擇練習。

a 數一數。(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方式進行數數活動)

b 讀一讀,并說一說數的組成。

c 用2、8、0、0組成不同的四位數。

這種“自助餐”式作業,極大地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保證了全體學生都在不同的目标下練有所得,使他們樂學而不厭,樹立了“我能行”的信心。

2.“導演”式作業

新課程提出: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傳統教學中,都是教師設計好習題讓學生完成,形式能夠被動應付,主動性得不到發揮。實踐證明,學生對自己“創造”出的習題更感興趣,練習也更投入、主動。我們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讓學生當一回作業的“導演”,自己設計,自己控制,自己安排,自己參與評價。學生在這個自由的空間裡各盡所能,各展所思,興趣濃厚。

形式多樣,充滿個性的的數學作業,給學生帶來的不再是“題海”大戰後的疲倦、厭煩,而是創造發現之餘的成功喜悅。學生在設計作業過程中敢于嘗試,勇于創新,同時也使學生的個性在享受作業帶來的快樂中得到發展。

如何有效設計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好數學作業)2

變“獨立”為“合作”

新課程标準明确指出,學生能夠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是重要的培養目标之一。新教材的生成性、建構性,也要求學生必須加強合作,學會合作。學生面臨的作業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業,作業過程需要學生密切合作。打破傳統作業“獨立作戰”的形式,變個體型為合作型,采用互動協作原則,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學生與教師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業。

1.親情型作業

如學習了“簡單的加減法”後,教師讓學生在家裡與家長玩撲克牌遊戲,邊玩邊計算兩人手中撲克牌包含的數字的和與差。學了“高矮”後,讓學生與爸爸媽媽比高矮,并用“誰比誰……”說一句話。

在這種具有親情的環境中,學生學會了交流,學會了合作,知識、技能、情感都得到發展。

2.友情型作業

小課題研究、做社會調查、辦手抄報之類的作業都離不開學生間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時間的合作,為完成這一類的作業,學生能夠既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謀劃策,彼此信任,互相幫助,在互助中促進了交流,在交流中學會了合作。通過友情合作,促進學生的優勢互補,使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長處,在學習的思考中擦出思維的火花,并學會互相尊重和妥協,從而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

如學生學習了“比例尺”的有關知識,就可以運用這些知識幫助解決一些生活的實際問題。教師可以提供一定的資料,設計一個廚房,讓學生自由組合學習小組,成立設計公司,為客戶設計。要求:

⑴ 用合适的比例尺将效果圖畫在設計紙上,并附上設計所需要的數據和計算過程。

⑵ 設計合理,經濟實用。合作設計後,讓學生交流。

讓學生學會在衆多的條件、信息中選出需要來解決的問題,提高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何有效設計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好數學作業)2

變“封閉”為“開放”

樹立大教育觀,走出封閉狹隘的課堂,努力打破作業内容和形式的封閉性,拓展學生作業的空間,通過作業把學生引向生活,使作業成為學生生活的“向導”;引向家庭,引向社會,與社會活動“接軌”。

1.操作實踐性作業

操作實踐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是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因為小學生的思維往往處于具體形象階段,還不具備完全依靠推理等純抽象的方法獲取知識的能力,對于學習一些抽象的規律性的數學知識,還需要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動。

如學完“認識圖形”後,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些學過的圖形,并将這些圖形塗上自己喜歡的顔色,最後将圖形拼貼成美麗的主題圖畫。

2.調查式作業

《數學新課程标準》指出:

數學教學不能停留在隻要掌握課外知識的層面上,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我們通過作業把學生引向課外,拓寬知識來源,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學生通過自己查資料,除了從課本中獲取信息之外,增加了大量的課外閱讀,并利用課外作業的機會,超越課本,有計劃、有目的地廣泛進行課外閱讀有關數學知識的科技書,或利用網絡的優勢,收集有關數學人物事迹、數學常識。學生加以累積,做摘錄筆記,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篩選處理,讓作業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體現數學的生命活力。

如教學“時間”後,根據教學的内容,我設計以下課外作業:

a 你平時在家鍛煉身體嗎?請你選擇一項活動,具體做一做,記錄一分鐘内的次數(拍球、跳繩、跑步),或者在學習方面(寫字、閱讀、口算)。

b 了解你們家庭成員在一分鐘内能做多少事情。

c 查閱有關數學資料,了解各行各業在一分鐘内都能做哪些事情。

在這樣的作業完成過程中,學生走出課堂,街頭、商店、超市、銀行、公司……處處都有學生的身影。學生也在這個過程中了解了生活中的數學信息,認識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又如,在學完“統計”後,可以讓學生到實際生活中,去調查統計你們組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或調查一個星期你們家扔掉多少的塑料袋,畫出統計圖,進而說一說為了保護環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在這些調查式的實踐作業中,學生求真、求實,回歸生活的“大課堂”經過自己的調查研究、計算比較、分析概括,既學到知識,又鍛煉了能力,而且富有生活的時代氣息。

3.課題式作業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

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上,這種需要特别強烈。

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我們可以用“小課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途徑,然後指導學生把自己探索的過程記錄下來。

例如教完“方向與位置”後,可以布置小課題“美麗的校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把研究的過程、結果、問題記錄下來,然後再集體交流。這樣的作業不但能解決實際問題,而且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創新意識的形成。

正如肖川博士所言:

作業是教師精心準備的送給孩子們的禮物,它是孩子綜合運用知識、發展和表現個人天賦提供機會,使教學的影響延續到全部的生活之中。

教師應該合理而科學地設計數學作業,充分發揮作業的職能,當學生面對這樣“多彩的”作業,他們會樂意設計出一張張生動有趣的數學圖畫、一份份充滿童趣和個性的數學作業,數學學習也就會洋溢着生命的氣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