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齊響,紅紅燈籠高高挂起,春節悄然來臨。近幾年的年味,相較于前幾年,略微淡了些。
但在春節當天,人們還是熱熱鬧鬧地貼春聯,準備美食,放鞭炮,好一番阖家歡樂的氣息。或許這繁忙的一年,隻有在春節才能與家人團聚,才能得到些許的放松。
在衆多90後、00後的心中,對于小時候春節的記憶大多來源于春晚,趙本山、宋丹丹老師陪伴着我們的童年。
其實春晚的曆史追溯已久,早在宋朝時期,便出現了類似“春晚”的文娛活動,甚至還有“難忘今宵”的緻辭呢!
“一年之計在于春”,對于古人來說,春節的意義非同一般。在上古時期的群居生活中,人們便通過祭祀活動來慶祝新年的第一天。古時候信奉神明、鬼神之說,春節則被古人稱之為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
發展至國家經濟繁榮拔高、人民生活幸福和平的宋朝時期,春節活動則更加豐富圓滿了很多。
宋代學者王楙的《野客叢書》中曾介紹道: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元旦)、寒食……為大節日,七日假。
通過了解史書,我們發現,原來早在宋朝時期,便已經有了年假的說法。由于春節是最為正式的節日,北宋政府規定七天假期。在這七天裡,人們可以盡情地享樂。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包拯包大人,他認為春節放假七天太過浪費時間,于是他便向皇帝上書,希望将這七天假期縮短為五天。
雖然皇帝同意了,但是其他官員與百姓卻很不滿意。就這樣,皇帝又将五天的假期延長為七天。
現如今,我們很多的春節習俗都是起源于古代。而宋朝的百姓,通常會在春節前幾天采購一些過節用品。在自家的大門上貼桃符,桃符就相當于現在的春聯以及福字。
據《夢粱錄》的記載,人們要“淨庭戶,換門神,挂鐘馗,釘桃符”。貼門神和釘桃符,主要是為了驅邪避災,祈求新年好運。
門神原先用的是古代傳說中能打鬼驅邪的鐘馗,到了北宋末年,則以唐代名将秦瓊、尉遲敬德替代。
除了貼春聯,年假,像如今放鞭炮的習俗,也正是起源于宋朝。在除夕夜那一天,爆竹的聲音可以連綿不休地響一整天。
不但如此,爆竹的種類還非常繁多,說不定還有煙花在天空中盛放呢。在小學時期,許多學生都背過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由此得知,在宋朝時期,放爆竹是非常流行的一種春節活動。
除此之外,在宋朝過年還有守歲的習俗。曾經蘇東坡由于過年不能回家與家人團聚,寫下了《饋歲》《别歲》與《守歲》這三首詩。
在詩前有一段小序: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别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
這三首詩是什麼意思呢?
《饋歲》指的是在過年期間,親戚朋友還有鄰居,互相送禮的禮節行為;而《别歲》指的是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請客吃飯的行為;而《守歲》則是指除夕這一天晚上不睡覺的習俗。
不僅是蘇東坡寫的這首詩,還有許多文學典故中也曾描繪過守歲的習俗。
《武林舊事》中曾經記載:“小兒女終夕博戲不寐,謂之守歲。”
《新編醉翁談錄》中描繪到:“是夜(除夕),京師民庶之家,癡兒女多達旦不寐。”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春節的守歲與如今的守歲不同。宋朝時期的長輩父母不需要守歲,而他們的孩子則需要守一整夜。
由于在除夕的白天以及春節的這幾天,大部分的長輩一直在繁忙的準備,操勞了許多大小事務。因此,他們在除夕夜這天必須要好好地休息,為第二天給親朋好友拜年做準備。
而宋朝人的拜年,是不會帶小孩子去的。我們如今的拜年,會給對方家的小孩子壓歲錢,而宋朝人為了避免拜年的人給自己家孩子紅包,通常不會帶自家的孩子去拜年。
一般來說,如果不讓孩子去拜年,孩子會哭鬧,所以才會讓他們去守歲。這樣,小孩子白天才能呼呼大睡。
宋朝之所以讓小孩子去守歲,還有許多原因:比如小孩子在過年這幾天太過吵鬧,正好守歲,讓他們白天安靜地睡覺。也可以避免他們去商販那裡買各種玩意兒,亂花錢。
當然,家長們是不會把這些原因告訴自己家的孩子們。他們隻會向孩子說一句諺語:“守冬爺長命,守歲娘長命”。
為了自家父母的長壽,小孩子們當然會乖乖的守歲了。
除了守歲,還有拜年的習俗。“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
不過和我們如今的拜年方式略有不同,他們流行送賀卡。但許多士大夫由于應酬太多,忙不過來,無法一一登門向親朋好友、同僚拜年,便委派家人手持自己的“名刺”(名片)前往拜賀:“節序交賀之禮,不能親至者,每以束刺簽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為常”。
一些富貴人家,因為前來投刺賀年的人多了,便在大門口挂一個紅紙袋,上書“接福”二字,接收各方投刺,類似于信箱。
介紹完了宋朝百姓的春節習俗,接下來,我們再來聊聊宋朝的皇宮貴族與朝廷官員,在春節這一天是怎麼過的?
春節這一天,皇宮内要舉行隆重的大朝會。一大清早,皇帝要起身上朝,先虔誠上香,“為蒼生祈百谷于上穹”。
随後,還要給太後拜年:“元正啟祚,萬物惟新。伏惟皇太後陛下,膺時納佑,與天同休。”
太後再回皇帝:“履新之祐,與皇帝同之。”
然後文武百官向皇帝拜年:“元正令節,不勝大慶,謹上千萬歲壽。”
最後,皇帝答諸大臣:“履新之吉,與公等同之。”
除此之外,早在宋太祖趙匡胤統治時期,每逢春節,他便開始在宮廷内舉辦飲酒賦詩的活動。并且作為朝廷慣例,每年春節都要舉辦一次。
由于宋朝時期國家繁榮昌盛,在春節這一天,還會有許多其他周邊國家的使臣前來祝賀。包括高麗,西夏等地,這被稱之為“排正仗”。
除了舉辦飲酒作詩活動,還會舉行國宴。有許多教坊司的藝人前來表演歌舞雜劇等文娛節目,大家或許發現了,這與現代社會的春晚非常類似。
隻不過春晚是給全國人民觀看的,而教坊司表演的這些文娛活動,僅僅是給皇帝貴族以及官員們看的,平民百姓隻能遠遠地駐足觀看。
更有意思的是,宋朝時期的“春晚”還有“難忘今宵”呢。在文藝表演結束後,會有代表大臣進行發言,蘇轼就曾經寫過這樣一段:酒闌金殿,既均湛露之恩;漏減銅壺,曲盡風流之妙。望彤墀而申祝,整翠袖以言歸。再拜天階,相将好去。
緻辭完畢,這次晚會才算圓滿結束。
“春晚”的存在,就是要打造“普天同慶,盛世歡歌”的節日景象。不管是在宋代,還是如今,都是如此!
發展至現代社會,我們的春節或許有些乏味無聊,也沒了小時候的年味,而春晚也多了些我們陌生的面孔。但追溯曆史,那份熱鬧喜慶的氣息,仍然存在。
所以總的來看,我們如今過年的一些習俗,并不是憑空來的,很多都是從古時候流傳下來的,隻是保留到現在。
最後,祝願大家新的一年,家家戶戶和順美滿,幸福安康,牛年大吉!
參考資料:《野客叢書》《武林舊事》《新編醉翁談錄》
圖片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