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有人說,餘華的《活着》是每個人的人生,而文中的福貴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
有的人命運不至于像福貴那樣凄慘,一生順遂,沒有大風大浪,所以他們很難理解“福貴就是我們的縮影”這樣的話。
而另外一些人所經曆的挫折頗多,人生百味都給嘗了個遍,最後看見福貴時就像是看見了自己,眼淚突然就決了堤。
《活着》這本書,不同的人看總有不同的收獲,可是每個看完的人,大抵都會細想——到底什麼是活着?
絕大部分人都可能會有以上的想法和回答,其實說到底,活着就是個過程而已。
如果偏執地想要追求結果,那人生大概也看得很透了,從悲觀主義角度來說,看透人生智慧,就很難找到活下去的勇氣了。
哪怕是現在社會,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活着好像沒有意義,但是人類的自我覺察又告訴自己,活着應該有意義,那麼到底哪個答案才對?
心理學家表示,個體存在(活着)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意義。
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我們可以得知,生理需要(衣食住行)屬于最基層的需求,自我實現/自我發展和實現的需要屬于個體最高級的需求。
人的一生就是從基礎需求向高級需求前進的過程,而“意義”就是心理需求的一種體現。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個體的發展(生命進展)的順序顯示為:存在→活着有需求→需求即意義。
愛因斯坦曾說,時間是不存在的,而是存在與記憶中,時間是相對的,也是主觀的。
我們存在于世間的時間,是否也是相對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你看看那些總覺得自己活得很累的人就知道了。
為什麼這些人會總覺得自己活得很累很辛苦?
大家總是在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個道理的确不假。
古時候狩獵能力最突出的,幾乎都是部落領導者。現在沖在前線的,也是那些最有資格、最有能力的人。
能夠為自己和團隊做出貢獻當然是好事,可是這個世界上的小人也不少。
他們可能會站在你身後佯裝脆弱,想方設法讓你打頭陣,甚至事事都丢給你處理,他們用一句“我不會”來推卸責任。
你并不是什麼活菩薩,度得了這一個受苦受難的人,你還能度得了全世界的人嗎?
但是現實中,很多人卻總是因為一直用這樣的方式進行自我道德綁架,所以才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活得很累很辛苦。
實際上,大可不必這樣“綁架自己”。
尤其是在面對一些質疑的聲音時,更沒有必要強迫自己去做到别人眼中的最好,因為你本就已經夠好了。
在精神上不停的折磨一個人,那麼這個人離崩潰也不遠了,所以停止内耗。如果不想做,你就不要強迫自己去做,你的優秀無需他人佐證。
在尋找人生意義的路上,大家都會磕磕碰碰,其中也包括許多“出發點就落後于常人”的人。
通常情況下,在這種“落後于人”的環境和想法中前進的人,都有很重的自卑心理。而自卑心理也就促使他們難以全方面的體會到人生其他的意味。
例如,在經濟拮據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不會像普通同齡小夥伴那樣,去思考玩什麼遊戲,也不會去思考自己第二天怎麼打扮更出彩。在窮孩子心中,明天吃飽飯比遊戲重要,給家庭減負比好看重要。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個話一點都不假。但是窮人家的孩子并非個個都想那麼早就當家。
他們也想要玩具和遊戲,他們也希望自己外表更加光鮮亮麗,但是現實情況沒有給他們去思考這些問題的機會。
久而久之,自卑心理越來越嚴重,難以在一些場合發現和享受快樂,自然也就覺得人生不是滋味。
活着,是一個事實,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接受這個事實,并且在這個事實中不斷摸索前進,尋找内心所渴望的東西。
我們不是因為什麼意義才來到這人世間,而是因為來到了這人世間才變得更有意義。
人類的悲喜從來就不互通,但是生命的意義,是共通的。
但願你可以在你的人生中,掌控自己的生活,把日子過成你所設想的那樣。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