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瓜/B. h. var. chieh-qua,是冬瓜/B. hispida的一個變種。那麼第一個俗名“小冬瓜”就出來了,說明了節瓜是冬瓜的變種。其嫩瓜表面密布絨毛,故又稱“毛瓜”。但使用最多的名字還是“節瓜”。
節瓜——簡而言之,就是每個(或數個)葉節都挂果的瓜。節瓜一般在主蔓的第五節左右,産生第一雌花,然後每隔一到數個葉節,再生一到兩個雌花。節瓜長勢強,耐深肥,打理到位的話,每隔一節或幾節,可以不停地挂果,是産量相當大瓜類。
每隔一節或者幾個節挂瓜,跟品種有關系,但總體挂瓜量是相當大的。台灣有個民間故事,說有個寡婦,非常愛惜自己田裡的節瓜,每天早上都要去查看,有沒有人來偷瓜。因為節瓜是每節一個瓜,隻需要數葉節,隻要有一個葉節沒有瓜,那就是被偷了。也是佐證了節瓜這個俗稱的緣由。
關于“毛瓜”也有知識點。毛瓜指密布絨毛的嫩節瓜,皮色青綠,含水量高,口感嫩軟柔滑,味道清新。節瓜主要食用嫩瓜,炒、滾湯、煲湯、扣等各種做法都可以。成熟的節瓜則褪去大部分絨毛,披白色蠟粉,口感能吃到輕微的粉質感,味道也略趨向白皮冬瓜,煲湯為主。(也有本身就是白粉皮的節瓜品種)
“小冬瓜”一說有其意義。從傳統食療的角度看,節瓜的性狀和功效,都約等同于冬瓜,但又沒有冬瓜寒涼。性微涼,味甘,有清熱、清暑、解毒、利尿、消腫等作用。雖然兩者味道口感有些差别,但關于冬瓜的菜式和食療方子,基本都可以用節瓜來替代。
節瓜是廣東傳統栽種瓜類,廣受喜愛,有很多種烹調食用方法。嫩節瓜口感柔滑,有股節瓜的清香味,含水量高,通常有炒、煮(焖)、滾湯、煲湯、釀、扒(扣)等烹調對應。炒的話,蒜蓉清炒可食本味,搭配相對濃香肥的肉料更佳。想要炒到幹香可口,需要大牌檔的猛火爐,推薦花腩或肥臘肉炒節瓜片。在家裡其實都是半炒半煮,推薦蝦米炒節瓜。
節瓜滾湯很常見,它本身味道清,可去騷腥突出鮮味。通常切絲或薄片,搭配鹹皮蛋、瘦肉、豬雜雞雜、海鮮等。我在台山食過川島沙白滾節瓜絲,簡直驚豔。煲湯也多的,通常切碌或大塊,搭配很多,推薦一個夏日靓湯:節瓜章魚幹眉豆煲豬脊骨,美味兼清涼。
如果家庭宴客,做一個幹貝釀節瓜,大碟蒸出來,淋上濃亮的芡汁,十分大體。換成肉末來釀,就更加家常。用碎瑤柱絲,扒爛軟十分的節瓜脯,個人推薦,有非常好的味道和味覺感受,不妨一試。最後推薦當年廣州《食經》裡的一篇文章,作者:林富,《節瓜菜式三款》,供參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