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蔺紫鷗
就在12月中,梅蘭芳大劇院迎來了一場特别的京劇演出。黎巴嫩小哥李龍(NadimDaib)經過在中國國家京劇院100天的尋師求藝後,成功挑戰京劇《三岔口》中的武生任堂惠一角,完成了《京劇練習生》的首次公演,通過了他學習京劇的最終“大考”。
《京劇練習生》是中國國家京劇院與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聯合打造的京劇真人秀節目,全程記錄了CGTN外籍主持人李龍從零開始學習京劇的全過程。節目在海外平台上線後,吸引了一批海外觀衆“在線追劇”,累計播放量達212.4萬。公演當天,直播觀看量達12.4萬。海外觀衆紛紛留言點贊——“難以置信演得這麼好”“真是非常棒的文化體驗”“我非常喜歡京劇,如果你在中國一定要現場看一次京劇演出”。
李龍表演《三岔口》片段。
面對網友的誇贊,李龍說:“如果我的表現還不錯,那都是因為我的老師和搭檔演員在我身上傾注了很多心血和耐心。”公演現場播放的微紀錄片用幾個數字記錄了李龍的京劇學習之路:在100天中,他受傷3次,經過4次考試,學習16項專業技巧和動作,最終從京劇小白蛻變成武生任堂惠,帶來了10分鐘的精彩表演。李龍感慨道,京劇練習确實是體力活,“雖然開始之前我就知道會很累,但實際上真正訓練不到5分鐘,我就渾身大汗了。而且基本功訓練隻是最基礎的,真正困難的是細節的完美。頭稍微偏一點,視線的角度稍微變化一點,都可能會影響整體表演的完成度。”
在中國國家京劇院專業京劇演員眼裡,李龍是個認真的學生。于慧康是李龍的搭檔演員,在他看來,一個零基礎的外國人,從壓腿都覺得痛苦到順利登台表演京劇片段,在100天的時間裡就通過了這樣的挑戰非常難得。李龍的老師朱淩宇也對他的努力贊不絕口:“上課的時候,他總是拿着小本記筆記,每頁都寫得滿滿的。”除了體力的考驗,還有很多心理上需要克服的難關。李龍學習京劇的領路人劉大可表示,印象最深的是李龍在一個多月的學習之後進入瓶頸期,開始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完成。最終,在老師和搭檔演員的鼓勵和開導下,李龍重拾信心。
“無論在中國還是海外,并不是所有觀衆都對京劇十分了解,但他們欣賞這門藝術時,都有很高的期待,希望看到精湛的技藝和高質量的表演,這正是京劇的魅力所在。”李龍說,正式學習之前,老師演示了一些動作讓他嘗試,那時他就知道這比想象的還要困難。所以,從第一天起,他就下定決心要付出百分之一千的努力,百分之一百都是不夠的。“我深知親身體驗京劇并且在梅蘭芳大劇院演出的機會有多麼難得。我必須全心全意地投入,才足以表達對京劇這門有兩百多年曆史的藝術的尊重。”
2012年,李龍從黎巴嫩來到中國讀研究生,并開始學習中文。對他來說,中國是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文化深深吸引着他,而京劇正是中國文化的一顆明珠。“有一次,我在網上看到一段京劇視頻,雖然那時我對京劇完全不了解,但演員們的表演、服飾甚至伴奏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這100天的京劇學習,讓我真正了解了這門中國傳統藝術的美。”
跟李龍一樣被京劇打動的外國觀衆還有許多。回憶之前海外演出的經曆,于慧康說,外國觀衆的反響非常熱烈,他們抱着好奇和敬畏的心情觀賞京劇,感到非常震撼。“西方戲劇寫實,京劇則注重寫意,表現力非常強。京劇舞台上,兩三人就可以展現千軍萬馬的氣勢,幾步就能走出萬水千山。這一下就把觀衆的思維打開了——原來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演繹。”
劉大可表示,除了把京劇傳統劇目直接帶到海外,讓外國觀衆欣賞原汁原味的中國國粹,他還曾用京劇的形式演繹《浮士德》《圖蘭朵》等西方名作,甚至與西方的樂隊、演員合作演出。“由于國外觀衆非常熟悉這些故事,這種形式會讓他們更加欽佩中國藝術獨特的魅力。”
此次李龍的100天京劇挑戰,是京劇出海的一種新形式。“外國友人從零開始系統學習京劇,對他來講可能是永生難忘的經曆;而對幾百萬觀看節目的觀衆來講,也增強了他們對京劇的感性認識。這為我們京劇走出去,真正讓世界各國的朋友們擁抱京劇,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和新模式。”劉大可說。
“從《京劇練習生》上線後的觀衆反響看,我們的嘗試非常成功。通過觀看李龍的練習過程,很多外國網友表示終于理解了京劇中一些程式化動作的含義,也明白了什麼叫‘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中國國家京劇院辦公室副主任易玲表示,由于疫情期間海外演出不便,中國國家京劇院從2020年開始與CGTN合作,創新推廣京劇線上出海,在海外社交媒體平台策劃制作了《看我如何玩轉京劇》、京劇Vlog等短視頻,介紹京劇的妝容、服飾、樂隊和不同的京劇行當等,甚至運用VR、AI動作分解等高科技手段,帶給觀衆虛拟沉浸式體驗。此外,還進行了14場京劇傳統劇目的直播,觀衆在直播中不僅能看到演出全過程,還可以深入後台,探班演員準備、舞美調度等花絮。
“外國網友都是‘細節控’,他們會在京劇直播中問:故事背景是中國的什麼朝代?演員穿的厚底靴是什麼材質?拿的馬鞭代表什麼?還有外國網友留言:演員的服裝和頭飾太美了,哪裡可以買到?可以看出,外國網友對中華文化曆史以及京劇台前幕後的故事非常感興趣。”易玲說,目前劇院已經擁有了穩定的海外粉絲群,這些千裡之外的“雲票友”,通過訂閱劇院的社交媒體頻道來關注演出動态,加深對京劇藝術及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
“今天,京劇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原來我們必須走進劇院才可以欣賞到京劇,而且很難入門,而今天隻要通過兩三分鐘的短視頻就能找到答案。”劉大可表示,技術的發展倒逼京劇開拓新的發展模式,啟發他們運用新媒體傳播傳統藝術。
“在疫情背景下,我們希望通過京劇線上出海,讓海外觀衆進一步感受到藝術是可以跨越國界的,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走得更遠,走得更有活力。”易玲說。
(光明日報北京12月21日電)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25日08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