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百分制來算,從前的父母隻要讓孩子吃飽、穿暖、有學上,就可以打90分;擱現在,這樣的“養娃”方式肯定不及格。
不得不說,現在養孩子真是越來越不容易了。
我身邊的很多家長,都已經在照着培養“社會精英”的模式來育兒。
作為一個殚精竭慮的老父親,魚爸不得不感歎,現如今要想“養好”一個孩子,豈止是身體被掏空,錢袋也得翻他個底兒朝天。
魚爸家長圈裡很多家長也表示,養娃前後的生活簡直是天差地别!
有了娃之前:周一健身房、周二咖啡店、周三周四電影院、周五抱着寵物遛公園。
有了娃之後:周一陪英語、周二學數學、周三周四鋼琴跳舞抓起來……時不時還要提防着家長群裡老師的奪命連環@。
可是不報課又能怎麼辦?
這年頭,你要是不給孩子報幾個興趣班,好意思說自己生了娃麼。
這麼多年,因為給孩子選報培訓班這件事,我接觸到的家長不在少數。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
無論月入多少,大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都是一樣的。
我們常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句話放到牛娃家長和培訓班的關系上,同樣适用。
孫悟空難逃五指山,做家長的,又有幾個能逃脫培訓班的“魔爪”呢?
1
培訓班不再是城市孩子才有的待遇,在農村,它們同樣瘋狂。
“我現在感覺自己和兒子的關系不像是母子,倒像是領導和下屬。每次打電話,除了問學習成績,就是作業完成情況,有沒有被老師批評……問多了,别說孩子,我自己心裡也難受。”
熙媽和熙爸都是從小地方出來務工的。平時下了班,夫妻倆就湊合着下點兒清湯白菜面吃吃。
衣服穿得卷了邊兒、泛了白才舍得去買件打折款,還心疼得跟什麼似的。
雖說生活上過得緊巴巴,但在兒子的教育問題上,夫妻倆從來不心疼錢。
這3年裡他們基本上每年都會給孩子報語文、數學的輔導課。
每門課程報名費大概在5000左右(暑假班除外),再加上各種花式收費:資料費、競賽費、興趣班,一年至少要花3萬塊。
“我兒子今年三年級,才剛開始學習英語,我就想着給他報個見效快的課程趕趕進度。”
“正好前兩天,我看到廣告說有個90天就能見音會讀、見詞會拼的自然拼讀班,我和他爸就有點兒心動。打電話去問的時候,人家說一次性就要繳納8000元,所以我現在有些拿不定注意。”
熙媽來找我咨詢的時候也坦言,孩子的校外教育開支已經成為他們沉重的經濟負擔。
錢花出去了,但補習的效果甚微,這才是熙媽最頭疼的事。
作為家長,我其實很能理解她的心情,也針對她的疑惑給了很多參考意見和方案。咨詢的最後,熙媽和我說:
“在外面,我經常能看到很多比我兒子還小的孩子,什麼都會。我就想到了自己兒子,怎麼會不慚愧呢?這次急匆匆的想要報課也有這個原因在裡面。好在,這次先來問了你,減少了這筆沒必要的花費。”
其實和熙媽一樣的家庭還有很多。
如果你問魚爸,這樣“砸鍋賣鐵”的為孩子教育花錢到底值不值得?當然是值得的。
身處一般家庭,即便孩子和家長所求的隻是能“考上大學”,還是很容易被裹挾在焦慮和恐慌之中。
除了跟随書本、按部就班的學習,孩子幾乎找不到更好的路來突破父輩的命運軌迹。
這個道理做孩子的可能還不懂,但做家長的,心裡卻門清。
他們害怕,害怕孩子在高考這扇“龍門”中無法一躍而過,更害怕他們,失去這唯一一次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
為此,他們隻能投向培訓班的懷抱。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擦亮的那根火柴,哪怕再渺茫,它也代表着希望。
2
從蘭蔻用回大寶,購物就去某魚和某寶。包包香水不敢想,5折衣服身上套,英語數學少不了,琴棋書畫樣樣要。
“生一個娃,生活質量下降一半。生兩個娃,直接從中産階級跌入無産階級”,這是很多中産階級家長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媽媽們聚集在各大培訓班的門口,掐着秒表計算着孩子的下課時間,通過各個渠道去調查老師能力,削尖了腦袋搶報名表……
當我們在為這些現象感到詫異時,不妨看看下面這張圖:
這是北京大學2018年“數學英才班”的招生簡章,招生對象中明确強調了一點: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取得優異成績者。
除了北京大學外,還有很多重點高校在自主招生時,都會擇優錄取競賽生或者持有各類優秀證書的學生。
當這些硬性指标傳遞到希望孩子上名校的中産階級家長這裡,無疑在表明:
有針對性的培訓≈名校“快車道”
在這個基礎上,大家隻要再細想一下,就會發現:單靠學校教育顯然不能讓孩子達到這一指标。
前段時間,有位家長從小紅書上着急忙慌的找到我。因為沒有及時給孩子報培訓班,她現在每天都很懊悔。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她的孩子今年6歲,正好到了幼升小的年紀,于是她就帶着孩子去了一所重點小學面試。
結果發現,很多隻有5歲的孩子都在有意無意的展示自己在培訓班學到的特長。而招生辦的老師也明顯更偏向于招這些孩子。
面試失利,這位媽媽非常自責:
“為什麼要等到孩子6歲了,我才知道要給他報補習班!”
思維、英語、編程、語文……這麼多課,孩子一門也沒報過,現在她壓根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才好。
(守在補習班門外的家長)
在我幫她制定好孩子目前的學習路線後,她很感激,言語之間也透露出自己的無奈和心酸:
“以前我總覺得,城市的孩子嘛,隻要上課認真學,總不會太差的,可是現在……我不想孩子将來埋怨我,說我沒有在她最需要的時候咬咬牙推她一把,那是她的一生啊,我真的輸不起。”
和這位媽媽一樣,很多家長到最後都會主動或被動的加入到“培訓大軍”的隊伍中來。
單單在孩子的“培訓課”這一項上,很多中産家庭每年就需要花費10-20萬。要知道,2018年,中國家庭平均年收入還隻有11.3萬。
(當小朋友會彈鋼琴成為一種标配)
為了讓孩子的入學檔案出彩,能在名校面試過程中脫穎而出,幾乎所有家長都在不遺餘力的通過“補習”的方式給孩子“加碼”:
你的孩子報了10個興趣班,那我就要報20個;你的孩子學鋼琴,那我的孩子就要學更特别的豎琴……
當重點小學開始通過補習班暗暗篩選“優質學生”時;當别的孩子證書一疊而自己的孩子1到10還數不清時。
有幾個家長還能坦然入睡,堅持不跨進培訓班的大門呢?
“孩子今天要是進不了前一百,就去不了重點高中;去不了重點高中,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等同于這一輩子都廢了……”
這些憂慮就像是拖拉機疾馳而過後留下的濃重尾氣,經年累月的充斥在中産階級父母們的周圍。
他們堅信“知識改變命運”,也深知,要想培養出一個精英,單靠學校教育和孩子的天分是遠遠不夠的。
為此,他們不得不去傾其所有的去跟培訓班“死磕”、賣房賣車的去“培訓”自己的孩子。
求的就是孩子能夠在未來的無數次角逐中,神速、零失誤,并且出色至極。
3
隻有拔尖和更拔尖,沒有平凡和更平凡。
2017年,一則關于北師大實驗中學3名學生被哈佛錄取的新聞,瞬間刷爆北家長的朋友圈。
衆所周知,哈佛的錄取争奪戰一直是非常殘酷的。當你是華裔時,這個殘酷程度自然還要再上幾個等級:
2016年,哈佛在中國的錄取名額隻有4位!
3名學生确實很努力,但光靠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就像這個世界從來不缺“拼爹主義”一樣,能夠順利入讀北師大實驗中學,并被哈佛錄取,他們的身份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輩。
例如在介紹這位谷yuchen(為保護隐私,我們名字用拼音代替)同學時,就着重提及:
他曾經代表學校參加過2015年海牙國際模拟聯合國大會,并且在初中的時候,就在美國舉辦了自己的鋼琴演奏會。
在當今這個社會,越有錢的家庭,越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投資”,早已是個不争的事實。
精英家庭的家長們,完全可以利用現有的财富,為孩子的未來堆砌出無數的可能。
當我們還在琴棋書畫的技能上暗自較量時,他們學習的是馬術、冰球、極限運動、矽谷創客…
這其中,自然也不乏耗千萬重資給孩子做項目研究的大佬。
在真正的頂級精英教育模式中,他們培養的從來不是孩子的某項特長,而是孩子的精英氣質、決策力和未來規則的制定能力。
學校教育、體制内升學路線在這裡,統統被弱化。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通過“教育”來改變命運、跻身上流社會。
他們需要培養出的是一個社會的leader和未來規則的制定者。而所謂的全面發展,也不是為了培養品格,更多是确保精英子弟的錄取比。能取得加分的 “素質 “,多是有貴族氣質、美式傳統精英階層的素質,比如擊劍、大提琴等。
終
“當媽媽隻要想到小孩有個好前景,哪怕隻有一條門縫寬的機會,都會不顧一切向裡擠,哪顧得上想後面的事。”
這是出自《小别離》中的一句話。我覺得很契合今天這篇文章,于是将它放在了文章的最後一部分。
說真的,在成為一名父親之前,魚爸也不知道把小魚兒“養好”究竟要付出多少。
直到孩子出世、慢慢長大,我和小魚兒的媽媽才明白,為人父母的都是草木皆兵的鬥士,任何關于孩子的風吹草動都會讓我們心驚肉跳。
我們常常看到各種媒體們,今天批判父母對孩子期待過高、瘋狂壓榨,明天diss家長急功近利,把孩子視為脫離現有階層的救命稻草。
他們不知道的是,每個被培訓課壓垮的孩子身後,都有一個同樣泥足深陷的家長。他們在衆多的培訓機構的夾縫中艱難踹息,舉步維艱。
曾經有家長問我,“魚sir,你放棄最初的職業,轉而幫孩子選機構的初衷是什麼?”
很簡單,為了小魚兒,為了許多和我一樣的家長。作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拍着胸膛說:自己輸得起!
這麼多年,魚爸調研了那麼多的培訓機構,為的就是能讓大家在少走彎路、少花錢的同時,為孩子選擇到最适合的課程。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套用一句我朋友的話來說就是:
“天朝的父母們,誰不是在用二三十年的城市建設水平,硬抗西方國家兩三百年的社會養娃體系。”
在這個時代裡,每一位敢于直面現實的家長都值得被點贊。
*文章來源于今日頭條魚sir教育筆記,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