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為香港未來發展注入了确定性

為香港未來發展注入了确定性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4 20:49:07

為香港未來發展注入了确定性(34對香港發展的重要性)1

文:明生

香港放寬入境檢疫要求,自8月12日起,進行3天酒店隔離之後,就可4天家居醫學觀察,毋須困在酒店隔離7天之久。這個俗稱“3 4”的檢疫新措,獲得市民和市場的一緻支持,被視為香港推動經濟社會複常的一個裡程碑,甚至有人還提出宜進一步放寬至“0 7”,即旅客入境毋須再隔離。

作為一個國際都會,亦是國家和國際之間的連系橋梁,此為“一國兩制”下香有優勢。然而,封關措施卻令相關優勢大打折扣,即使資金流仍然暢順,物流也好大程度維持,但毫無疑問,人流才是最重要的一環,而香港所面對的旅客流失、特别是人才流失問題,恐已足夠構成極之深遠的影響。

香港人口減少 人才流失嚴重

港疫下人口持續減少,從2019年末的752萬,跌至2022年中的729萬,少了23萬人或3%。坊間一直有個政治化說法,解讀為香港出現所謂“移民潮”;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有人移出亦有人移入,其實份屬稀疏平常之事。重要的是,這兩年間的人口減少,跌幅最烈的是“流動居民”而非“常住居民”──期内,“流動居民”從約20萬人,減至最新不足11萬人,高峰期更一度跌至不足8萬人,減幅超過50%。何謂“流動居民”?簡單講就是統計時點裡,居港至少1個月但又少于3個月的人,而“常住居民”則是居港3個月以上的。雖然,“常住居民”人數亦有下跌,但考慮到持“單程證”從内地來港的人數,從疫前年均約4萬至5萬,最新減至約1萬人,兩年多來即少了近10萬名「常住居民」新力軍,莫論出生嬰兒數目、外籍家傭等都會左右到“常住居民”的數字,顯而易見,香港人口減少最嚴重的,在于非本地常住居民這一塊,疫情下共造成了一半人員的流失。

“流動居民”具體包括哪些?一方面是内地來港上班上學的,另方面是來自海外的派駐人員。

為香港未來發展注入了确定性(34對香港發展的重要性)2

這兩年間的香港人口減少,跌幅最烈的是“流動居民”。

港府統計處的最新人口資料,并無劃分國籍,而須追溯到五年一度的人口普查數據。按國籍劃分,截至2021年,中國籍公民常住在香港的有8.2萬人,較2016年減少近4萬人或30%,簡言之就是不少内地人不再常駐香港。須留意,該調查是去年6月至8月進行,香港尚未爆發第五波疫情,當時累積确診宗數僅約1萬多,而非似今日已突破150萬。另外,按種族劃分,撇除菲印外傭及印巴籍人士,2021年在港的白人亦有6萬多,來自日韓的也有2萬──兩個數字,縱然較2016年輕微增加,但因檢疫不便而長時間離鄉背井,時至今日他們會不會離開香港?又或者,香港能不能繼續吸引他們前來?

内地和海外人才來港 疫下簽證數字大跌

香港有兩項措施引入非本地人才,一是“輸入内地人才計劃”,一是針對海外的“一般就業政策”,兩者疫下發出的簽證數字均告大跌。透過“一般就業計劃”來港人士,以往每年超過4萬人,惟近兩年卻急跌至1.4萬人左右,即累計共少了逾5萬海外人才來港;至于“輸入内地人才計劃”,亦從往常每年1.4萬人減至今年料為1萬人。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的調查,縱沒給出具體數字,但也反映了市場趨勢。公會指,多達70%的受訪會員公司表示,現時香港的入境隔離措施對他們吸引海外人才來港工作“極為困難”或“困難”,近60%亦指正作出特别安排允許常駐香港的員工在其他辦事處工作,30%更進一步允許部分員工長駐海外工作。可見,檢疫安排一方面降低了香港吸引人才的吸力,另方面也增加了人才離開香港的推力。無怪乎,97%受訪公司指,與各地重新正常通關是重拾香港競争力關鍵。雖然調查是公布“3 4”檢疫要求之前進行,因而沒有納入相關放寬因素,但無論如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公會的發現都凸顯了香港正面對人才重大流失壓力。

為香港未來發展注入了确定性(34對香港發展的重要性)3

酒吧生意好壞可反映出在港外國人的增減。

還有一個間接指标,就是酒吧生意。衆所周知,酒吧文化乃是老外文化,外籍人士習慣到酒吧交際聚會、把酒言歡。疫情之前,統計處數據反映,撇除節日因素如萬聖節、聖誕節等,酒吧收益每月大概有1.5億元(港币,下同),惟疫下最多隻有8000萬元,亦即少了足足一半,即使第五波疫情之前亦然。在港的老外人數減少,包括長駐香港、短暫出差、以及觀光旅客等,無疑是酒吧生意銳減的主要元兇,而非受累市民擔心酒吧容易傳播病毒。

“3 4”雖見放寬 仍困擾出差短途客

不單一直酷愛旅遊的港人亟欲外遊散心,長期派駐香港工作的人員,難免也希望回國探望親友──遺憾的是他們很可能一去不返,而較諸其他已經如常通關的地方,香港亦難吸引到新的外派人員前來。這是指常駐香港的人員,對于需經常出差四圍奔走的行業,香港的檢疫要求亦易敲響他們的退堂鼓。

展覽業正是其中之一。香港展覽業水平乃是世界一級,許多來自各地的采購人員來港,也吸引不同地方的廠商來港招商,支撐了香港的貿易中心地位做大做強,包括發揮國家與國際之間的“走出去”和“引進來”功能。可是,若然為了參加一個展覽,入境香港卻不得不接受長時間的隔離檢疫,對商家來說成本也太高了吧?“3 4”檢疫措施起初未令展覽業受惠,因為即使完成3天酒店隔離後,4天醫學觀察期間相關“黃碼”入境人士并不允許參加展覽,即要來港坐待一個星期才可出席;直至措施實行個多星期,當局才把展覽納入“黃碼”可以到訪範圍,惟業界仍指出,對專程來港逛展覽的商務客而言,3天酒店隔離始終嫌長。畢竟,采購人員以往逛展覽的模式,很可能僅預留兩三天時間在港,甚至是即日回來。

為香港未來發展注入了确定性(34對香港發展的重要性)4

香港的檢疫政策讓很多駐港人員無法離港。

更重要是,即使香港放寬了從内地回港市民和内地旅客來港的入境限制,“回港易”和“來港易”政策都允許豁免強制檢疫的安排,不過,南下容易北上困難,即使内地6月底把入境隔離規定從“14 7”放寬至“7 3”,兩地人流交往仍難恢複至昔日高水平。香港在國内國際雙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海外人員既無法如常來港,在港人員也無法如常北上,則相關平台功能難免大大減退。撇除機場計算,即使實施了“3 4”新措,每日經陸路離港──北上内地或澳門──的人次仍僅約3000至4000左右,與疫情前日均逾20萬人次,實是天壤之别!

人才并不限于來港就業人士,作為社會未來棟梁,來港就學人數亦見大減。任何包含檢疫限制的措施,均意味跨境學童不能再每日往返兩地。香港教育局數據顯示,過去就讀香港中小學及幼兒園而居于内地的學生人數,有約2.7萬人,惟上學年已減33%至1.8萬;另外,内地學生報讀香港大學亦見減少,尚幸是今學年情況終于稍稍好轉。學生乃是人才庫的重要構成,來港學生畢業之後,一大部分都會留港工作,為本地勞動市場加添一批較港生熟知内地文化的選擇;内地生既是減少來港,輸入内地人才計劃又遇逆風,當然影響到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此外,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亦因通關不便而大受打擊。機管局的數據顯示,7月份客運量雖按年反彈2.5倍,月均有約40萬人次,但與疫情前約600萬人次,仍少了93%之譜。至于飛機起降量7月升至約1.5萬架次,亦跟平常少了超過一半。當一個航空樞紐,本身就沒多少飛機升降,在供應短缺的情況下,需求難免會流失到其他市場,如新加坡之類。

安全與複常的平衡 重在配合創造條件

走畢至此,相信大家已看到通關政策對香港帶來多大困擾,範疇普涉各行各業,影響也不可謂不深遠。但話說回來,疫下首重安全,放寬通關多少不利管控疫情;關鍵是,怎樣在兩者之間取得适當平衡。

為香港未來發展注入了确定性(34對香港發展的重要性)5

“3 4”标志了香港的重新對外開放。

香港始終是個國際都會,實不能夠長時間封關設鎖與世隔絕,所以當條件齊備、有效趨利避害時,就應通過精準抗疫來積極推進恢複通關。今日香港,無疑已有一定條件:一,疫苗接種率已突破90%的重要關口,比許多西方國家還要高,所以疫情對市民的威脅大緻可控,隻是“一長一幼”的接種率仍須發力,從而更好保障長者和幼童的健康。二,配合“3 4”的檢疫新規,同時引入的“紅黃碼”制度,也确保了入境人士無法進入高風險處所,例如除下口罩堂食,又或到醫院、養老院等等。三,是在國家的支持下,方艙醫院等病床供應均已就緒,必要時可馬上重新啟動,故即使疫情向上攀升,也不會出現“病無所醫”之窘。

饒是如此,市民還是不能因此自滿或掉以輕心,一方面要踴躍打針,另方面也要戴好口罩、頻密洗手等,一旦疫情反彈得太過厲害,仍不排除不得不收緊抗疫要求。近期香港确診個案明顯反彈,正為香港下一步的抗疫政策帶來考驗──究竟香港能夠安然渡過?抑或要在複常路上開倒車?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歸根究底還看香港市民自己造化。

“3 4”标志了香港的重新對外開放,但措施仍僅針對商務客、探親客為主,即使“0 7”仍不足以吸引旅客重來——畢竟“黃碼”期間不能堂食,這無疑大大影響到旅遊體驗。所以,香港要完全複常,今次隻是小小的第一步,但到底是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