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茶葉種植技術方案

茶葉種植技術方案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10:34:55

茶園是由許多茶樹個體組合而構成的群體,群體中每一個體都占有一定空間和土壤營養面積。在一定的土地面積中,如果種植的株數太少,隻考慮到充分滿足茶樹個體的需要,最大限度地發展個體生産力,就不能有效利用養分和光能,茶園群體的生産力不可能提高。

茶葉種植技術方案(茶園如何合理種植茶樹)1

反之,如果單位面積内種植的茶株數過多,個體生長條件得不到保證,也會導緻茶樹生育受到抑制,群體生産力過早衰退。因此,茶園群體和個體之間既是統一的,又是矛盾的。

一般來說,當環境條件不能滿足要求時,兩者的矛盾便突出了。如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7-8月均有不同程度的幹旱,在高溫烈日的氣候條件下,若茶園種植密度過高,因茶樹蒸騰作用旺盛,耗水量大,土壤缺水,空氣相對濕度也低,則水濕條件不能滿足茶樹生命活動的需要,常引起群體與個體矛盾的激化,輕者茶芽萌發受到抑制,造成茶葉減産;重者枝葉枯焦,甚至造成植株枯死,最後不能獲得持續穩産高産,因此,必須合理密植。

所謂合理密植,指在單位面積内合理地安排茶樹的株數和種植方式。它包括方面的含義,一是行株距,即排列方式;二是每叢定苗的株數。從國内各地高産茶園的種植密度和産量的情況可知:

茶葉種植技術方案(茶園如何合理種植茶樹)2

1)華南茶區一般種植大葉種,如廣東紅星茶場,中龍茶場,種植的均為雲南大葉茶,種植密度行距一般為150-166厘米,株距為45-50厘米,每畝1000株以下。

2)江南,江北和西南部分茶區大都采用單條種植,種植密度行距基本上在150-165厘米,叢距25-33厘米,每叢定苗2-3株,每畝2500-7000株,這種行間寬,株間密的種植方式,使茶樹組成了一個比較合理的群體結構,促進茶樹幼年和壯年的生長,有效地延長穩産高産的年限。

許多高産單位的經驗證明,在選用良種和搞好茶園基本建設的基礎上,加強肥,采,剪等技術管理,能提早成園,并獲得高産穩産,4-5年生畝幹茶10-150千克,10年左右的畝産300-350千克,其高産的年限可持續20年以上。

3)近年來,貴州,浙江,四川等地開展了多條栽試驗,采取苗圃式的寬畦多行式布置茶樹,把單位面積内的種植密度提高至16400-30000株/畝,在幼年期加強管理,2-3年内畝産幹茶50-150千克,4-5年畝産幹茶可達250千克以上。

茶葉種植技術方案(茶園如何合理種植茶樹)3

多條栽茶園具有成園快,投産早,早期經濟效益高等優點,但是,随着年限的持續,常導緻茶樹個體生長的削弱,後期産量下降,茶樹可能出現早衰。

在同一條件下,茶葉産量雖然随着種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是按比例而增加的,如果種植密度超過一定限度,其增産效應就不明顯,甚至有下降的趨勢。

不同類型的茶樹品種,由于分枝習性,樹姿,樹勢等的差别,其種植密度也應有所不同。喬木型的雲南大葉茶,其行,叢距要适當放寬,行距應放寬至1.8米,叢距40厘米左右;灌木型的中,小葉種,行,叢距以1.5米*0.3米,每叢定苗2-3株為宜。分枝角度小的半開展型茶樹,其行,叢距還可适當縮小。

不同地勢,土壤和管理水平的茶園,其種植密度也應有所不同。坡度小,土層深厚肥沃,結構良好的土壤,管理水平較高的茶園,其行,叢距以1.5米*0.3米為宜,并适當增加每穴種植株數;反之,坡度較大,土層淺薄,土質結構較差,管理水平又不高的茶園,行,叢距應酌情縮小。

茶葉種植技術方案(茶園如何合理種植茶樹)4

綜上所述,從各地種植密度試驗和國内高産茶園的現行種植密度來看,合理密植是重要增産條件之一,然而又不是唯一的條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