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是中國西南最長的江河,大部分江段在峽谷、高山中穿行。獨特的水質加上偏遠的地理位置,讓瀾滄江成為中國最神秘的水域,而瀾滄江渾濁激流中生長的土著野魚是很多地區的釣友所不熟悉的。而且瀾滄江等水系是中國原生觀賞魚之鄉。
瀾滄江-湄公河為世界第六大河,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河流,在我國境内被稱為瀾滄江。瀾滄江流域具有多種生态系統類型和生物類群,魚類物種豐富。瀾滄江流域内共記錄土著魚類152種,被列入瀕危魚類有13種,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特有魚類有60種,其中僅分布于我國境内的有34種。
瀾滄江流域功果橋以上江段以高原區系魚類為主,功果橋以下江段東洋區系魚類逐漸增多。在上遊建立高原魚類栖息地保護水域,在下遊建立東洋魚類栖息地保護水域。成立了瀾滄江下遊河段魚類保護管理所,在瀾滄江下遊主要魚類栖息地設置保護标識牌。開展魚類保護日常巡查及栖息地環境調查,并進行魚類保護法律法規宣傳。相信不久的将來,随着人們保護生态環境和魚類資源的重要性、迫切性意識的增強,這些魚類有一個安穩的家,種群數量會得到恢複。下面介紹些部分瀾滄江魚類,權當抛磚引玉。
中國結魚
這魚在當地叫紅翅膀、紅結魚,傣語名巴良。它還有一些别的名字,比如紅吉羅,這名字會讓很多釣魚、養觀賞魚的人瘋狂。馬來西亞的餐館叫它“忘不了”,價格炒到上萬元。
中國結魚
絲尾鳠
又稱白須公魚,為高度瀕危動物。馬來西亞稱Baung。有須4對,包括鼻須1對,上領須1對,下領須2對。體型較大,為原産地著名的食用魚,同時外型美觀,可作為觀賞魚。是一種洄遊魚類,在瀾滄江幹流的洄遊通道已經被景洪電站和糯紮渡電站切斷,羅梭江是唯一的洄遊通道。
絲尾鳠
墨頭魚
墨魚,東坡魚,烏棒,癞頭魚,頭上長包包,如人之癞頭。還有一些星珠。鯉科,吻須1對。吻略尖,前端兩側有兩個特大珠星。鼻孔前不凹陷。口下位,較小。吻皮向腹面擴展覆蓋于上颌外面,其邊緣分裂成流蘇狀。底層魚類,生活于山澗溪流,個體較小。分布于瀾滄江水系。
墨頭魚
瀾滄裂腹魚
又名為面魚,屬鯉形目,鯉科,裂腹魚亞科,裂腹魚屬,僅分布于瀾滄江中上遊水域。栖息于急流的江河中,主要以浮遊生物、着生藻類等為食。曆史上瀾滄裂腹魚是瀾滄江中上遊的主要經濟魚類,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愛。
瀾滄裂腹魚
面瓜魚
學名叫巨魾,體型龐大,是全球十大巨型淡水魚,傳說會襲擊過河的動物,肉色橙色,猶如南瓜的金黃色,雲南地區叫南瓜為面瓜,因此得名面瓜魚。肉帶清香,是許多釣魚愛好者心馳神往的對象魚,以前為當地的食用魚,現在屬于易危魚種。
面瓜魚
花鲈鯉
行動迅速,為兇猛性魚類,專獵食小型魚類,肉質肥美,分布于瀾滄江和撫仙湖。
花鲈鯉
花鲈鯉
紅鳍方口鲃
傣語名巴飛。
紅鳍方口鲃
雲南四須鲃
地方名尖嘴魚,傣語名巴紮。
雲南四須鲃
中華刀鲇(葉子魚)
為短距離洄遊魚類,4~6月是中華刀鲇的繁殖時間。雲南鲱鲇也叫雲南刀鲶,俗稱薄刀魚,中華刀鲶和長臂刀鲶叫葉子魚。雲南鲱鲇不同于中華鲱鲇和長臂刀鲶,雲南鲱鲇體型要比兩個同屬鲱鲇都要大,顔色也要好看一些。
中華刀鲇
雲南吻孔鲃
吻孔鲃
光唇裂腹魚
主要分布于瀾滄江中上遊。栖息于高原及高原山區河流洄水處,為底層冷水性魚類,以刮食岩石或泥底表層藻類為食。一般産卵期為6至7月。
光唇裂腹魚
長背鲃
為鯉科,野鯪亞科,長背鲃屬的魚類。主要分布于雲南省西雙版納的瀾滄江下遊,分布數量少,且較為罕見。長背䰾身體呈銀白色,體側有黑色的細小縱紋,并沒有太大的特色。修長的背鳍非常特别,仔細觀察會發現鳍上散布紅色的細小金屬斑點,在燈光下若隐若現,宛若星辰,非常漂亮。
長背鲃
雲南野鯪
野鯪
石爬子
學名張氏間吸鳅,四川大渡河邊的漁民還流行竹竿沉石釣石爬子的民間釣法。
石爬子
成吉思汗鲨
學名長絲巨鲶。就是水族市場常見的成吉思汗鲨或者大白鲨,頭部皮膚光滑而柔軟,背鳍刺、胸鳍刺及腹鳍第一根不分支鳍條末端呈似狀延長。體長可超過一米,是大型肉食性魚類,栖息于較大的主河道,少見,我國分布在瀾滄江下遊,國外可見于湄公河流域。
成吉思汗鲨
長臀刀鲶
長臀刀鲶
大刺鳅
大刺鳅
叉尾鲶
叉尾鲶
裸腹葉須魚
瀾滄江水系和長江上遊皆有分布,為高原底層冷水魚類。主要以水生昆蟲和搖蚊幼蟲為食,兼食藻類,4到5月份為産卵旺期。
前腹裸裂尻魚
在青藏高原瀾滄江水系幹支流皆有分布,在我省囊謙、雜多各縣及西藏昌都地區分布較多。栖息于河流寬谷區的水流較緩處,以藻類為主要食物,兼食少量鞘翅目和雙翅目昆蟲。5月前後産卵。
高原鳅
為底層小型魚類,栖息于沿岸帶,以藻類和水生昆蟲為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