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不要再去等不回信息的人

不要再去等不回信息的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7 03:57:05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不要再去等不回信息的人(一個人如果連信)1

《群書治要360》講座第50集05

隻有君子能堅守信義,因為一不守信義,一生的作為都将被世人否定、唾棄,所以君子非常看重信義。

不要再去等不回信息的人(一個人如果連信)2

《群書治要360》第一百句:【唯君子為能信,一不信則終身之行廢矣,故君子重之。】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五十《袁子正書》。

隻有君子能堅守信義,因為一不守信義,一生的作為都将被世人否定、唾棄,所以君子非常看重信義。這句話是強調“信”的重要性。《說文解字》上把“信”解釋為“誠也”;“誠”,信也,這兩個字是互訓的。古文的“信”又寫作一個言字旁加心字,就是言必由衷之意。所以這個“信”字就是告訴我們,言語要誠實,出于真誠心,不能虛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被稱為八德,這個“信”被列為八德之一,可見得它對于一個人立身行道、為人處事的重要性。《論語》上就多次強調“信”,“主忠信”。曾子講“吾日三省吾身”,其中有一條就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都是強調“信”的重要性。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輕視了“信”這個字,很多人也患了不信的毛病。譬如很多人學佛,學了很多年,都已經受了菩薩戒,最難實行的是哪一條?就是不妄語戒。不妄語極為重要,一般人都沒有看重。孔老夫子也認為這個“信”不可以看輕,他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我們看一看這個口氣,“人而無信”,可乎?“不知其可也!”就是說他除了信以外,還有哪一條做得不錯?如果連“信”都做不到,其餘的就更無可取之處了,就更不用提了。這句話,也是在社會上辦了很多事、碰過很多釘子、有很多經驗閱曆的人才能夠領略的。

不要再去等不回信息的人(一個人如果連信)3

孔子為了強調“信”的重要性,接着做了一個比喻:“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個大車就是牛車,小車就是驷馬車,大車、小車都有轅,轅是為了讓牛馬拉車之用。在轅端與橫木相接之處,都鑿一個圓孔,用金屬物來貫穿。這個金屬物,可以使轅端與橫木活動自如,這個金屬物在大車稱為“輗”,在小車就稱為“軏”,是大、小車行動的關鍵。在《說文解字》注上,戴東原說:“轅所以引車,必施輗軏然後行。”這個轅之所以能夠引車,能夠把車拉動,就必須要有輗軏。“信之在人,亦交接相持之關鍵,故孔子以輗軏喻信。無輗無軏,必不能行。”“信”對于人來說,也是人交往的關鍵,所以孔老夫子以輗和軏來比喻。如果一個人言而無信,就像車子沒有輗軏一樣,在社會上一定是行不通的。

無信之人,他說的話,别人不相信;辦的事,别人有懷疑,妄言妄行,“不知其可”,就是一事無成,更談不上學道了。所以孔子在做了這個比喻之後,便問“何以行之哉”。人如果容易失信、妄語,他的心就不直。心不直,就離真心愈來愈遠了,離明德愈來愈遠了。所以我們要謹慎地守住這個“信”,好好地學習這個“信”,才是希聖希賢。

不要再去等不回信息的人(一個人如果連信)4

司馬光先生曾經說,修身從不妄語開始。最後達到的境界就是平生所為之事,沒有一件不可與人言。所以這個“信”很重要。

“信”首先要求言語要誠信、要信實,這是人際交往的基本要求。《弟子規》上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因為人與人之間交流意見、傳達感情全靠言語,所以我們的言語要正确、要誠實。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這樣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我們的言語不正确、不誠實,就不能擔負起傳達感情、交流意見的任務。這就像在兩岸之間,兩岸之間有一座橋,但是橋梁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絡就被破壞了。

從個人方面講,一個人成就或者失敗的根源在哪裡?就源于我們内心的誠與敬。如果我們連應有的信用都沒有了,在社會上做事很難得到人家的信任,那也就很難想像有什麼事是可以辦得成功的。這就是《中庸》上講的“不誠無物”。如果缺乏真誠的心,表現在外就是言語不信實,任何事情都很難成就了。從社會方面而言,如果人與人之間都互相欺騙,就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疑、不信任,導緻社會秩序紊亂,社會交往的成本也會升高。

古人隻要答應這件事了,根本不要簽什麼合同,就知道這個人言出必行,也沒有什麼懷疑。到時間了,人家就把該做的事做好了。我們現在社會有信任危機,人與人之間的誠信沒有了,做什麼事都要簽合同,簽合同還不算,還要找律師。就是如此,到時候還會違約,再去打官司,這個社會成本有多高?古人講“一諾千金”,隻要這件事我答應了,我就一定要做到,還需要再去立合同、再去找律師、再去打官司嗎?所以這個言語特别地重要。不妄語在佛教、基督教、儒家等教誨之中,都是基本的戒律。不妄語的效果就是發言成證。你說的話,别人不需要考慮,就非常地信任你,知道你到時候一定會做到的,一定要守信的。

不要再去等不回信息的人(一個人如果連信)5

為什麼要講信?再講具體一點,這個“信”也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行道的根本。《論語》上記載,孔老夫子的弟子子張來請教孔老夫子,一個人怎麼樣才能在社會上行得通?走到哪裡都沒有障礙?孔老夫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雖州裡行乎哉?”如果你言語信實,行為笃厚,那就是你很厚道,很有德行。即使到了蠻夷之地,也能夠行得通,也能夠和人家相處,人家也會歡迎你。

如果你的言語不信實,行為不厚道,即使是在自己的鄰裡鄉黨之中相處,也會出現摩擦、出現矛盾、出現問題。所以一個人要在社會上行走、立身行道,必須首先講誠信。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時候可以失信,就是什麼時候可以不講信用。因為《孟子》上有一句話:“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前面不是講要人都講誠信嗎?為什麼孟子又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這就是提醒我們學習聖賢教誨是有境界、有層次的。

不要再去等不回信息的人(一個人如果連信)6

《論語》上有一句話:“可與共學,未可與适道;可與适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這句話告訴我們做學問有四個不同的境界。

第一個境界,“可與共學”。譬如我們來到這裡一起學習傳統文化、聖賢教誨,這是第一個境界。但是“未可與适道”,雖然我們都來這裡學習,聽的是聖賢教誨,但是有的人并沒有依教奉行。譬如我們說要講誠信,但是這個人說話做事還經常妄語,經常不守誠信、不守諾言。

雖然我們學了要“各自責天清地甯,各相責天翻地覆”,但是我們在生活工作之中,還是處處看别人不順眼,這不夠好、那不夠好,處處挑剔别人,這就是“未可與适道”,沒有按着道去做。再譬如,我們學了夫妻相處之道,講“夫婦有别”。丈夫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妻子要有德行,言傳身教,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能夠夫妻之間隻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要互相欣賞、互相贊歎。但是一進門就忘了,又嫌棄對方這不好、那沒有做對。這也是沒有适道。這是第二個境界。

不要再去等不回信息的人(一個人如果連信)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