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在生活中就能做得更好嗎?
我們以兩個年輕的專業人士為例:
甲從高二就開始學編程。
上大學後,因為在高中所得到的學分,他被準許免修所有的通識課程。
甲一心一意要追求一份好工作,直接進入計算機科學專業,在兩年内完成學業,并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乙有很多興趣,帶頭搞了一個模拟試驗小組,在一家餐館工作,還在一個環境科學研究小組當頭頭。
上大學後,頭兩年并沒有選定專業。
最終,他選擇了商科,因為這個專業有足夠廣泛的就業選擇。
哪個專業人士更能勝任未來的工作呢?
盡管“虎媽”們和許多“選擇自己的道路”的學術顧問會讓你相信他們的話,但答案是乙。
作家大衛·愛普斯坦在其新作《範圍:通才在專業領域取得成功的原因》中,引用了他對從職業運動員到諾貝爾獎得主等世界頂尖人才的研究結果,來說明為什麼早期的專業化是長期成就的例外,而不是規律。
事實上,這些取得很大成就的人大多數很晚才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在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之前,他們優遊于各種興趣之間,并涉獵了衆多領域。
例如,高朋團購的創始人安德魯·梅森就擁有音樂學學位,史蒂夫·喬布斯認為書法是他最感興趣的課程之一。
我不知道你的情況,但我18歲的時候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甚至到了28歲的時候我還不知道。
在我的一生中,我曾在一家大公司擔任銷售經理,我曾在澳大利亞一個偏遠的農場待過一段時間,我寫過一本幽默的書,我曾離開父母一段時間,我買過一家商業标識公司,我當過隻有我一個人的公司的總裁。
在通往領導者的道路上,這些事情都不會被認為是“需要做的事情”,但這些經曆就是我今天走到這一步的原因。
它們以無數種我當時無法辨認的細微方式,為我成為更好的領導者做出了貢獻。
“領英”針對職場中最受歡迎的技能所做的最新研究,也呼應了對多樣化技能的需求。
排在軟技能榜首的是創造力、說服力、協作能力和适應能力。
排名第一的“硬技能”是區塊鍊,盡管其早在2009年已被發明出來。
關于未來的工作将會是什麼樣子,互聯網上衆說紛纭。
但重點是要記住,所有這些立場都隻是觀點,沒有人确切知道答案。
我們所知道的是,對像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與他人溝通的能力等技能的需求是不會消失的。
讓年輕人對“選車道”充滿焦慮是沒有效果的。事實上,它是有害的。
愛普斯坦認為:“思想開闊、經驗豐富、視角多元的人會越來越成功。”
所以,如果你讀大學一年級的孩子假期回家,告訴你他有多喜歡書法,或者他的哲學課多麼有趣,那你就可以放下心來,擁抱你的餘生了。
作者:麗莎·麥克勞德。來源:《讀者》雜志2020年第16期,原标題《深度和廣度,哪個更重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