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是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呢?來源:金陵晚報原标題:蘇轼與金陵的緣來緣去,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蘇轼是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呢?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來源:金陵晚報
原标題:蘇轼與金陵的緣來緣去
蘇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曆史治水名人,北宋中期文壇領袖,詞開豪放一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金陵拜訪王安石
宋元豐三年(1080)正月,四十四歲的蘇轼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順運河南下至揚州入長江,逆江水西行經過金陵。由于這一次是被貶,無法在金陵下船停留,隻能在船頭眺望金陵。
元豐七年(1084)三月,蘇東坡四十八歲,接到朝廷诰命,奉诏赴汝州(今河南汝州市)就任汝州團練副使。他這次順江而下,七月,過當塗,甫抵金陵,剛十個月的幼子蘇遁因感風熱,不治而亡,東坡泣淚作《哭幹兒詩》,《哭幹兒詩》有題記:“去歲九月二十七日,在黃州,生子遯(遁),小名幹兒,颀然穎異。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詩雲:“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兒,眉角生已似。吾老常鮮歡,賴此一笑喜。忽然遭奪去,惡業我累爾。衣薪那免俗,變滅須臾爾。歸來懷抱空,老淚如瀉水。我淚猶可試,日遠當日忘。母哭不可聞,欲與汝俱亡。故衣尚懸架,漲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終日僵。”
蘇東坡強忍悲傷棄舟上岸,在江甯(今南京)知府王勝之的陪同下遊覽鐘山,并作五言古詩《同王勝之遊蔣山》一首:“到郡席不暖,居民空惘然。好山無十裡,遺恨恐他年。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朱門收畫戟,绀宇出青蓮。夾路蒼髯古,迎人翠麓偏。龍腰蟠故國,鳥爪寄層巅。竹杪飛華屋,松根泫細泉。峰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略彴橫秋水,浮圖插暮煙。歸來踏人影,雲細月娟娟。”二人遊覽賞心亭,蘇轼在亭柱上題字“江山之樂,傾想平生”,恰逢王勝之即将調任,填詞《漁家傲·金陵賞心亭送王勝之龍圖》贈之:“千古龍蟠并虎踞,從公一吊興亡處。渺渺斜風吹細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公駕飛車淩彩霧,紅鸾骖乘青鸾馭。卻訝此洲名白鹭,非吾侶,翩然欲下還飛去。”
不久,他去拜訪已被罷相蟄居金陵八年之久的王安石。交談日久,漸漸談到政治,一日蘇東坡嚴肅地對王安石說:“轼有言于公。”王安石以為他要論及過去的是非曲直,不由“色動”,蘇趕快解釋道:“所言者天下事也。”王這才色定,請其“姑言之”。東坡在停留期間,兩人多次作詩唱和,王安石對《同王勝之遊蔣山》中的“峰多巧障目,江遠欲浮天”拍案叫絕,當即和之,并歎息說:“老夫平生所作詩,無此二句!”并贊頌蘇轼是“墨客真能賦,留詩野竹娟。”東坡稱贊王安石的“積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晝”二句有《楚辭》句法。《至正金陵新志》 稱這一番對談,為“文忠經行金陵事迹之最偉者也”。此次相會後僅一年多,王安石在金陵病逝,蘇轼在汴京時任中書舍人,奉命起草《王安石贈太傅敕》,并在其中對王安石道德和文章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清涼寺供奉佛像
哲宗紹聖元年(1094),東坡貶谪嶺南惠州,舟至金陵,阻風江浒,蔣山高僧法泉禅師(号佛慧)“既迎其至,從容語道”。蘇轼在《六月七日泊金陵,得鐘山泉公書,寄詩為謝》中寫道:“寶公骨冷喚不聞,卻有老泉來喚人。”泉公博覽群籍,知識淵貫,人皆稱之為“泉萬卷”。東坡問:“如何是智海之燈?”法泉禅師對曰:“指出明月是什麼,舉頭鹞子穿雲過。從來這碗最稀奇,解問燈人有幾個。”蘇轼高興地對答:“今日江頭天色惡,炮車雲起風欲作,獨望鐘山喚寶公,林間白塔如孤鶴!寶公骨冷喚不應,卻有老泉來喚人,電眸虎齒霹靂舌,為餘吹散千峰雲!南來萬裡亦何事?一酌曹溪知水味,他年若畫蔣山圖,仍作泉公喚居士!”泉公又說偈雲:“腳下曹溪去路通,登堂無複問幡風,如将鐘阜臨岐句,說似當年踏碓翁!”法泉以佛理喻之,蘇轼愁雲頓解。
與法泉禅師作别後的次日即六月九日,蘇轼造訪清涼寺,這也是他第一次來到清涼寺,蘇轼與清涼寺的佛緣,要從他的妻子說起。他第一?妻子王弗病故後,娶王閨之為妻。王閨之知書達理、崇佛,曾對蘇轼說:如果我有一天死了,你要用家中的錢請人繪阿彌陀像,供奉到金陵清涼寺去。就在這一天,蘇迨、蘇過與蘇邁遵母命将一幅阿彌陀像供奉于清涼寺。住持和長老熱情接待了蘇轼,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蘇轼向和長老講了來此供養阿彌陀像的緣由,和長老即作了妥帖的安排。和長老為之誦經,蘇轼專門精心撰寫了《清涼寺阿彌陀佛贊》,稱頌了“口誦南無阿彌陀,如日出地萬國曉”,贊揚了其妻“何況自舍所受用,畫此圓滿天日表”,傾注了對佛的崇敬,對妻的緬懷。蘇轼在與和長老說佛談禅中,有感而發,作《贈清涼寺和長老》詩雲:“代北初辭沒馬塵,江南來見卧雲人。問禅不契前三語,施佛空留丈六身。老去山林徒夢想,雨餘鐘鼓自清新。會須一洗黃茅瘴,未用深藏白氎巾。”其《次舊韻贈清涼長老》又雲:“淮入洛地多塵,舉扇西風欲污人。但怪雲山不改色,豈知江月解分身。安心有道年顔好,遇物無情句法新。送我長蘆舟一葉,笑看雪浪滿衣巾。”在清涼寺,蘇轼聽說新亭(今石子崗)崇因禅院的宗襲長老籌資造了一尊絕妙的觀世音像,特意趕去瞻仰,并在像前許下誓願:如能從嶺南安然回來,一定再來此寺,為觀音菩薩寫頌詞。
崇因寺寫頌還願
紹聖七年(1100)宋哲宗去世,弟弟端王宋徽宗趙佶即位,大赦天下,東坡終于結束一貶再貶的生活,得以北歸,6月離開海南儋州,一路北上,第二年(1101年)五月,抵達金陵,來到崇因禅院兌現還願諾言,揮筆寫下觀世音菩薩頌:“慈近乎仁,悲近乎義。忍近乎勇,憂近乎智。四者似之,而卒非是。有大圓覺,平等無二。無冤故仁,無親故義。無人故勇,無我故智。彼四雖近,有作有止。此四本無,有取無匮。有二長者,皆樂檀施。其一大富,千金日費。其一甚貧,百錢而已。我說二人,等無有異。籲觀世音,淨聖大士。遍滿空界,挈攜天地。大解脫力,非我敢議。若其四無,我亦如此。”如今,牛首山北部景區聖象廣場兩邊岩壁刻有12幅經變故事浮雕,其中第7塊《東坡許願》,說的就是東坡在金陵崇因寺許願之事、還願書寫《觀世音菩薩頌》的真實故事。
他在金陵,與僧友昙秀法師重逢,作《次韻法芝舉舊詩》一首:“春來何處不歸鴻?非複羸牛踏舊蹤。但願老師真是月,誰家甕裡不相逢。”“鴻”“牛”“月”三個意象貫穿在東坡流寓人生的不同階段,此詩雖隻有短短四句,但可謂其流寓人生的總結。細細讀之,頗感意蘊深厚,是東坡人生境界的升華與超越。
七月二十八日,坎坷一生的東坡于常州顧塘橋藤花舊館孫氏屋(今常州東坡公園)溘然長逝,而這一日也是其17年前幼子蘇遁的夭折之日,令人感慨萬千。(宋廷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