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可欺也不可罔也

可欺也不可罔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17:15:26

可欺也不可罔也?《論語》《雍也》篇第二十六章,講的是孔子弟子宰予企圖為難孔子的故事:“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可欺也不可罔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可欺也不可罔也(如何理解可欺也)1

可欺也不可罔也

《論語》《雍也》篇第二十六章,講的是孔子弟子宰予企圖為難孔子的故事:“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應該說,宰予還真是一個有個性,也能獨立思考的弟子,但有時會耍耍小聰明。在“宰予晝寝”章中,孔子痛罵了宰予;不知道是不是他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心中有一點不服之氣。總之,他居然想出來一個為難老師的歪招,故意問孔子:“(老師,您不是推崇‘仁’嗎?)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如果有人告訴他‘井裡有仁’,他會跟着跳進去嗎?”請注意:宰予在這裡耍了一個花招,因為“仁”和“人”同音,所以“井有仁”也可理解為“井裡掉進了一個人”,于是問:“仁者會不會跳下去?”這裡隐含了一個兩難之處:如果不跳下去救人,那他就不是仁者;如果跳下去,就可能同歸于盡。這樣就給孔子出了一個難題,這個難題還隐含着對“仁”的信仰問題。沒想到孔子一眼就看穿了宰予的用心,輕而易舉地化解了這個難題:“為什麼要這樣問問題呢?作為一個君子,他可以去救,但不會跳下去(因為如果這樣,不但救不了人,自己也會陷入危險);君子可能會被欺騙,但不會被蒙蔽。”我想,聽了孔子這番義正詞嚴的話,宰予一定會羞愧滿面、感到無地自容的。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孔子不僅是一個仁者,而且也是一個智者;是一個“仁且知(智)”者。我将這樣的人稱為“聰明的老實人”,因為在一般人看來:聰明的人不老實,而老實人不聰明。其實,這兩者是可以統一的;但必須将基點放在“老實”上。也就是說:“仁”字優先。但是,如果隻有“仁”而無“知”,就會成為“愚仁”(愚蠢的仁),就像“愚孝”“愚忠”一樣,走向反面。一個真正的君子,就應該是這樣的人。

在了解了本章的大意後,還需要對文中的最後兩句話,即“可欺也,不可罔也”予以探讨。我在上面的解釋中,将其翻譯為:“可能會被欺騙,但不會被蒙蔽。”其實,更準确地說法應該是:“可騙以理之有,但不會蒙以理之無。”也就是說:一個君子,可能會被有理的話欺騙,但不會被無理的話蒙蔽。為什麼?因為君子有頭腦、會分析,而分析的依據就是看有理還是無理。這種說法的依據見于《孟子》《萬章》上篇的一個故事:“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産,子産使校人(管池沼小吏)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yǔ,困而未舒)焉,少則洋洋(放松)焉,攸然而逝。’子産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産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說的是:以前有一個人給鄭國的執政子産送了一條活魚,子産讓管理池塘的小吏養在池塘中。沒想到這個小吏把這條魚燒好吃了,回去告訴子産說:開始時,這條魚還不太舒展,慢慢地就放松了,後來就遊走了。子産聽了後就連聲說道:得其所哉(它到了該去的地方)!得其所哉!沒想到這個小吏居然出去說:誰說子産聰明?我把魚燒好吃了,他還說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所以,對君子可以用有道理的話欺騙他,但不能用沒有道理的話蒙蔽他。

這個故事活靈活現地呈現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子産雖然被騙,但仍然是君子;小吏雖然騙了人,還自我得意,但依舊是小人。這一點、一時的得意究竟能換來什麼?可悲可歎而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