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15:01:49

至今,很多上海市民對十年前身臨其境的世博會建築記憶猶新。

而對這個城市的建築師、建設者來說,世博會建築集中展示了世界各國建築師對當代建築甚至當代城市發展問題的回應。未等世博會落幕,他們便開始了一場持久的思索———

上海的“後世博建築”,如何與“前世博建築”不同?

建築如何成就市民美好生活,并承托起這座城市的詩意與遠方?

李振宇,1981年考入同濟大學建築系本科,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

如今是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的他,是中國城市和建築發生變化最大的三十年的親曆者,也時常思考着上海建築實踐的來處與去向。

梳理上海近年來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作品,關于上海市民生活如何擁有更好的建築安排,他心中的答案已日漸清晰。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1

李振宇 教授

【變化】

“立新”未必以“破舊”為代價

上觀新聞:您曾說過,中國建築最近三十多年來發生的巨變,總是與城市的變化緊密相連。在梳理中國城市建築自世紀之交以來的重要變化時,您特地将“舉辦奧運會和世博會”列入其中。“世博會”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李振宇:過去三四十年,中國城市和建築的面貌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當我試做小結時,發現其中十個變化難以忽略。

除了“舉辦奧運會和世博會”,另外九大變化分别是中國城市化率超過50%,城鎮住宅總量約300億平方米,城市、城際交通大規模發展,國際知名建築師活躍在中國設計市場,地域特征和留住鄉愁漸成共識,中國中青年建築師崛起,建築設計的價值取向差異加大,生态節能成為熱點,數字設計和建造正在興起。

奧運會和世博會的成功主辦對北京和上海這兩座城市的跨越式發展,對中國建築界設計理念、技術集成、綜合策略的提升,起到了積極、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我們上海市民身邊舉辦的世博會,真正讓上海建築設計界和社會公衆一起,并肩站到了時代前沿,共同探索宜居城市的實現途徑。

這一屆世博會大量利用了既有舊建築,新的建築理念在舊的建築軀殼裡得到孕育,曆史的記憶得以延續,舊建築由此重生;環保、低碳在許多國家館、企業館不隻是口号,世博會的城市最佳實踐區成為各國實踐環保、低碳理念的集中展現;不少世博會國家館建築十分重視對特定文脈的表達,對未來城市、對空間創造的各種可能性皆有深入的思考。

反觀過去的城市建築實踐,“破舊立新”幾乎成為一種思維定式,人們尚未相信“立新”其實不必以“破舊”為代價。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重視建築外在“識别度”多過重視建築本身的價值追求,且疏于對城市空間品質的過問和精細化治理。

由此看來,上海“後世博建築”還有很多新課題待解。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2

2010年10月30日航拍上海世博園區全貌 新華社 圖

【樣本】

人與建築、城市互動更密切

上觀新聞:經過後來這些年的努力,上海有無出現可以代表自身品質追求的新建築或空間探索?

李振宇:收到你的提問後,我試着羅列了近年來我經常去、去了以後就很喜歡的上海新建築或空間探索。

上海中心大廈、龍美術館、上海保利大劇院、龍南佳苑、上音歌劇院、環貿商城、楊浦濱江、上生新所、1862時尚藝術中心、武康路……就這麼一路列下來,不多不少,正好十處。

在我心裡,它們各有各的美,排名不分先後,恰巧又都是上海在世博會之後形成的“作品”。

上觀新聞:您認為它們分别從哪些方面代表并诠釋着“上海品質”?

李振宇:曾有人問我的建築理想是什麼,概括起來講,就是白話建築、類型學貢獻和共享建築學。

“白話建築”,簡單來說,就是“在情理之中尋找意料之外”,在普通的日常生活當中就能夠給人帶來驚喜的建築。

什麼是“類型學貢獻”?從狹義上來說,相對于“建構”的微觀、“城市設計”的宏觀,“類型學貢獻”是在中觀層面上探讨空間形式變化的可能性。從廣義上來說,類型學貢獻是一種思想和工作方法:在不能過多改變基本元素的情況下,尋求系統變化的可能,尋找組合方式的特色。假設你的設計做得有特色,帶來了一些新的語言、新的概念、新的思考、新的手法,我們就可以說,你對建築設計有了類型學貢獻。

“共享建築學”主張通過空間形式的變化,在城市甚至單一空間裡打造出更多可以開放共享的空間,使人與人、人與建築、建築與城市之間的互動更加積極密切。

在上述10處建築或空間探索中,上海中心大廈、龍美術館、上海保利大劇院屬于有類型貢獻的佳作;龍南佳苑、環貿商城、上音歌劇院具有“白話建築”的特質;楊浦濱江、上生新所、1862時尚藝術中心和武康路從某種程度上已展現出“共享建築”的意味。

上海中心大廈的類型學貢獻在于,從空間到形式,這座綜合性超高層建築“長”得非常獨特。它沒有簡單追求成為“世界第一高”,而是采用“旋轉塔”的形式,大大優化了受力性能,關注自身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并把很大的功夫做在了不顯眼的地底下,試圖完成改善陸家嘴人群流通的關鍵一筆。

“上海中心”還是綠色的。舉例來說,其采用的兩層獨立幕牆設計,就像是大樓的兩層皮膚,減少了側向的風壓。兩層皮膚間的空間,則像保溫瓶一般發揮節能作用。類似的綠色創新技術,“上海中心”創造性地采用了幾十項。它是美國建築師事務所和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合作完成的作品。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3

七彩燈光不停變換中的上海中心大廈 張海峰 攝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4

從上海中心-上海之巅觀光廳俯瞰浦西。 孟雨涵 攝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5

“上海之巅”的高度吸引了不少市民遊客。 孟雨涵 攝

大舍事務所柳亦春建築師設計的龍美術館西岸館,其形式表達與一座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内涵相得益彰。從建築學的價值來說,它有一套獨創的建築語言,結構和空間完美結合,所采用的清水混凝土富有表現力。我認識不少國外建築學教授、建築師。他們到了上海以後,點名要去看龍美術館。可見,這座建築已引起建築界的高度關注。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6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7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8

龍美術館西岸館空間結構 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官方網站 圖

上海保利大劇院是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做的方案設計,與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合作完成。這座建築充分體現出設計者對建築基本材料、比例、尺度、細部質量的精益追求,簡單的外部造型與豐富的内部空間形成對比。尤其,它的内部空間豐富有趣———一個一個簡單的圓筒,構成了入口、休息廳、交通動線等公共的功能空間。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9

上海保利大劇院外觀 官方網站 圖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10

夜景模式下的上海保利大劇院 張海峰 攝

上觀新聞:龍南佳苑、環貿商城、上音歌劇院何以具有“白話建築”的特質?

李振宇:龍南佳苑是張佳晶建築師的作品,屬于公租房項目。它通過建築設計,以連廊圍合,營造出了空間共享、便于交互的社區氛圍。房型以小戶型住宅為主,但把小面積做得精彩、好玩,已成為徐彙區一批知名企業和科研院所青年才俊的夢想家園。當人們在徐彙濱江漫步,看到這樣一片簡潔大方、與濱江美好風光融為一體的建築,這件事本身就很讓人感動。在這個作品背後,是張佳晶堅持不懈數十年,一直追求為平凡人服務、為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設計。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11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12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13

從各個角度看龍南佳苑 高目建築設計事務所官網 圖

環貿商場本身是一個商業氣息很濃的商場建築,但它通過精心設計,将自己所追求的色彩、氛圍、比例、尺度和可達性,與周邊環境融合得較好,和上海城市文化的調性合拍,是一座讓人易于融入而不是心生距離感的商業建築。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14

燈光裝點下的環貿商場 王清彬 攝

與環貿商城一街之隔的上音歌劇院,更是上海近年來“在情理之中尋找意料之外”的佳作。在它之前,人們恐怕想象不出來,一座歌劇院可以如此平易近人、簡潔輕巧。作為一棟建築,它把自己和上音校園的關系、和街道及周邊建築之間的關系處理得很好,就好像是從整個環境中慢慢“長”出來的,很自在,也很符合淮海路的味道。進入建築以後,内部空間也給人舒服、到位、不張揚的感受。這是法國建築師、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包贊巴克做的方案設計,與我的同事徐風教授合作完成。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15

上音歌劇院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 蔣迪雯 攝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16

上音歌劇院入口廣場與沿街道路平穩銜接。 蔣迪雯 攝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17

上音歌劇院歌劇廳内景 新華社 圖

上觀新聞:在您列舉的“共享建築”探索中,上生新所、1862時尚藝術中心脫胎于工業遺産,建築實體比較明确。楊浦濱江、武康路屬于開放的城市空間的一部分。但這都不妨礙它們各有各的“共享精神”,對嗎?

李振宇:沒錯。楊浦濱江把沿途原本各有歸屬的空間串聯、整合,成為一個為大家所用的公共空間。設計師章明教授提出“向史而新”,把自然與人工、工業的遺迹和休閑的氣氛組織得非常好,為還江于民做出了具體的設計貢獻。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18

楊浦濱江步道 孟雨涵 攝

上生新所原本屬于一家科研院所,但通過積極改造,最終變成了一個能夠讓市民共享、讓不同功能共生的所在。其中一些空間可以讓不同人群,在不同時段以不同的方式來使用。這是許多中外建築師共同努力的結果。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19

2019秋冬上海國際時裝周期間,上生新所的戶外秀場現場,先鋒潮流與古典建築相得益彰。 董天晔 攝

“船廠1862”脫胎于始建于1862年的上海船廠。日本建築師隈研吾的改造設計既尊重了原來廠房的結構,加載了很多新的東西,還加強了整個建築的滲透性。要知道,工業遺産一般體量較大。那麼大一個實體如果隻是“堵”在那兒,要共享很難。但如今的設計,讓這個實體上有很多地方可以進得去、出得來,讓不同人群可以同時利用它不同的功能。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20

船廠1862 資料圖片

武康路如你所說不是一個單體的建築,而是一條路。但正是在這樣一條長一公裡、寬十幾米的馬路上,近年來出現了很多新舊對話,成為許多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喜歡的去處。這條路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曆史,又承載了今天的城市生活,還有當代的設計不露聲色地融入其中。沿途各種形态的曆史建築,或斷或續地串起了街道的風貌,成為城市空間的底闆。這樣的城市空間能很好地表達出上海的城市文化氣質。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21

武康路上的“上海秋色”。 張海峰 攝

有人覺得上海就是高樓大廈,其實不一定。上海既有高樓大廈,也有對過去的繼承和發展,對文化的延續和珍惜,對小而親切的那種形式的眷戀,對日常生活和設計趣味的尊重。後工業時代、後全球化時代的人們,可能會更加珍惜身邊的、平凡的感動。這種深層次的内在需求,人們在武康路邊走邊看邊逛時已經部分實現了。

【瞻望】

存量時代追随共享與多元

上觀新聞:繼往開來。以“人民城市”為未來願景的上海,在建築設計方面,需要注意什麼?

李振宇:有一條線索可以啟發我們的思考。那就是,進入21世紀,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建築和城市的設計策略出現了五對新的矛盾———算法和體驗、環境與建構、社會與美學、當代與傳統、共享與專屬。由此,設計結合共享,開始成為建築設計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

2002年夏天,在德國柏林召開的第21屆國際建築師大會上,主旨發言人彼得·艾森曼就“進入信息時代,建築會發生怎樣變化”的提問回答道:“進入信息社會,建築發生的改變,是建築不必再像原來的建築那樣像某一種建築。”當時我正在現場,如今再度憶起,仍然覺得這番話意味深長。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愈發深入,城市和建築的認知識别悄悄而迅速地發生改變。建築的“打開方式”在改變,我們建築師為人民服務的方式也會有新的内容。尤其,上海如今已進入“存量時代”,當我們已經沒有太多空地可以去建造全新的建築,對既有建築和空間的改造、優化和再利用會成為主角,設計理念的轉型就在眼前。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22

2020年,一批上海新地标建築雛形漸成。它們會否成為更好的公共建築,讓我們拭目以待。 柳友娟 制圖 效果圖均資料圖片

人類曆史上,建築的形式曾追随過生存、追随過秩序、追随過功能,也在新世紀裡愈發重視與環境、生态友好,尊重多元文化的可能性。下一步,也許會發展到建築形式追随共享的階段。

比如,我們可否通過建築設計和高效使用,讓那些公共投資的建設,率先一步盡可能增加自身共享的可能性。就拿音樂廳來舉例。它的界面可不可以方便共享、可變,它的大廳能否讓觀衆以外的人群在非演出時段,也有機會來體驗,來參與各種不同類型、内容的文化活動?有了類似的理念,公共投資下的公共建築,是可以努力為“全人群”提供全方位服務的。

又如,上海很多橋下空間有利用潛力。我們可否本着重視城市生活多樣性、重視提升城市溫度的立意出發,想辦法豐富這一類空間的打開方式?讓這一類空間有條件變得更兼容、更方便共享,而不隻單純為了人車交通。我們的城市街坊、公園圍牆,能不能加載更多具有複合功能的建築空間,便于分時共享,便于發生更多人的活動,與我們的城市生活共鳴?

讓我們的建築通過理念創新、設計創新、技術創新,承載着詩意栖居的理想,成為市民身邊觸手可及的美好。讓我們的建築更好地為不同人在不同時段的不同需求服務。我想,這些都是上海打造宜居之城的新機遇、新責任。

經典的上海地标建築(上海不隻有高樓大廈)23

正在推進的蘇州河岸線貫通,不斷提升城區功能品質,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蔣迪雯 攝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柳森 題圖來源:孟雨涵攝 圖片編輯:項建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