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站,原名謀克敦,奉天驿,位于中國遼甯省沈陽市和平區勝利大街。
1891年, 沙俄入侵中國東北。為了奪取中國東北地區,沙俄政府提出了把西伯利亞鐵路延伸到中國東北境内的要求。
1898年3月27日,東清鐵路建設當局開始對南支線進行勘探,1899年1月全部完成。同年7月6日,自哈爾濱和寬城子兩地同時向南動工;9月3日自旅順口向北動工。
1899年2月從哈爾濱開始向南鋪軌,同年年底鋪至松花江,1900年2月鋪至窯門。
1899年11月,侵占中國東北地區的沙俄軍隊修建東清鐵路南滿支路到奉天(現沈陽 ),為了交通運輸的方便,在此建成車站, 俄 人稱之為"茅古甸"( 滿語 "謀克敦"譯音,為興盛之意)即 奉天 ,屬于當時的四等小站。
1903年7月14日,中東鐵路全線正式通車。
1904年, 日俄戰争爆發。翌年3月10日,日軍占領奉天,"謀克敦"開始為日本人服務,同時改名為"南滿洲鐵道奉天驿"。為了進一步擴大車站能力,1909年,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 開始對奉天驿進行改建擴建,今天的沈陽站 便是在那時初具規模,其建築在沈陽紅磚建築技術及藝術發展的曆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
日本為了經營中國東北奪得的路權而成立的鐵路運輸企業,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 ,開始以 安奉鐵路 與南滿本線接軌為名興建新站。建成後的沈陽站是當時滿鐵五大車站之中最大的一座。
沈陽站東站房于1910年10月1日開始啟用,由日本建築設計師辰野金吾的學生太田毅和吉田宗太郎設計,與辰野金吾設計的日本東京站在外型上極為類似。目前沈陽站東站房為遼甯省文物保護單位。
在滿洲國時期,奉天驿始終被日本作為一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來經營。從東北各地奪取的戰略物資紛紛經此轉運到大連,再裝船運往日本。
奉天驿建成後,先後經曆了1926年和1934年兩次擴建,陸續建成四個候車室,建築面積為6555平方米,是當時中國東北地區最為重要的客運中轉車站。1944年12月至1945年1月,對日作戰的美軍将奉天驿的五座貨物倉庫徹底炸毀。
1945年後,奉天驿被更名為沈陽南站。沈陽解放後,中蘇共管的中長鐵路成立,并由李連奎任第一任站長。
1950年5月1日,沈陽南站正式改名為沈陽站并且成了一座特等站。朝鮮戰争爆發後,沈陽站成為向前線運輸物資的集散地。為改善旅客候車條件,滿足旅行需求,沈陽站進行了多次改擴建,但樣式、比例、色彩等方面仍然延續原有建築的風格。
1945年,蘇軍攻入沈陽,于當年10月在奉天驿前落成蘇軍烈士紀念碑,即沈陽人所熟知的“坦克碑”。
2006年,沈陽站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造,其西側的高架候車室在改造中被拆除。“坦克碑”也告别矗立了61年的沈陽站廣場,被遷往蘇軍烈士陵園。
漢白玉花籃
沈陽站自2010年起開始進行了擴建工程,建成現代化的西站房和西廣場并改進了東站房東廣場等。
2012年7月30日,新建成的西站房和高架候車廳投入使用。
東站房進站口設在沈陽站大鐘下方,進站大廳大門設置在中央崗樓處。
站房紅色的磚牆上寬大的檐頭及門窗洞口均設有複雜精緻的白色裝飾線角。站房外立面呈三段式構造,綠色的鐵皮坡屋頂的中央和兩翼各設一座綠色彎頂,中央大彎頂上設21個雕花圓窗,彎頂四周為帶有瓶形浮雕欄杆的女兒牆和挑檐。
曆史上曾經是僞滿洲國南滿鐵路上重要樞紐的沈陽站, 現今已經成為中國東北地區及遼甯省的鐵路樞紐火車站和規模最大的火車站之一。
其站場10台19線客貨運股道規模在東北地區排名第四,僅次于沈陽南站12台26線、哈爾濱西站10台22線和大連北站10台20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