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爾時(1)大臣受王敕(2)已,多集衆盲以象示之。時彼衆盲,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3)。”爾時大王即呼衆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衆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萊茯根(4);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大般涅槃經·卷三零》)
【注解】
(1)爾時:那個時候。
(2)敕:音“斥”,命令。
(3)示竟:展示完畢。
(4)萊茯根:蘿蔔。
【故事闡述】
古代有一個國王,叫大臣召集盲人來摸象。
摸完之後,問每個盲人他們認為大象長什麼樣子?
摸到象牙的人說:“大象長得跟蘿蔔一樣”。
摸到象耳朵的人說:“大象長得跟畚箕一樣”。
摸到象頭的人說:“大象長得跟石頭一樣”。
摸到象鼻的人說:“大象長得跟杵一樣”。
摸到腳的人說:“大象長得跟木制的臼一樣”。
摸到背的人說:“大象長得跟睡覺的床一樣”。
摸到肚子的人說:“大象長得像個甕一樣”。
因着每個人摸到的部位不同,而對大象外觀長相的想法也不同。
其實他們摸到的都是象,也都不是完整的象。
象在此借指佛性,而盲人則是指芸芸衆生,若是有人執着于某些行為或文字才是真正的佛性,就像盲人摸象一樣,隻看到了佛性的一部分,就執着于自己所認知的部分,甚至認為别人看到的并非真正的佛性,這樣反而迷失了觀照佛性本質的能力。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盲人摸象”,用來比喻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
【讨論】
(1)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都有盲點,當你不在其中時,或許又會有不同的看法,當發生這種事情時,你是能接受别人的建議,還是固執己見呢?各有何優缺點?
(2)為什麼同樣是摸一頭大象,每個人說出的外表特征都不同呢?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事,你和同學的看法都不同呢?請和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
例:你這種求知的方法,好比盲人摸象,是很難融會貫通的。
例: 他一再堅持自己以偏概全的想法,這種行為就好比盲人摸象,是得不到真知的。
【相似成語】
以偏概全、以管窺天
【課後時間】
利用“盲人摸象”這個成語進行成語接龍。
(盲人摸象)---( )---( )---( )---( )---( )---( )
參考答案:
(盲人摸象)---( 象齒焚身)---(身敗名裂)---(裂土分茅)---(茅塞頓開 )---(開門見山)---(山窮水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