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寄語多情熊少府,晴也須來,雨也來須來。”
虞集的相邀之所以這麼急迫,隻是怕“若待明朝風雨後,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王觀這是對春天有多癡愛,就連送别的祝福裡都氤氲着春天的氣息。
春來歡喜春去愁,總是不舍,關于春天的詩詞,似乎總也繞不開惜春這個古老的話題。
“如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黃庭堅在其《清平樂 春歸何處》一詞中,把這種惜春之情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其殷殷之情,尤其讓人心動。
這是一首獨出心裁之作,與一般惜春詞不同,他不以景物描寫為主,而是通過惜春尋春送春的層層情感遞進,來抒發對春天的依戀之情,全詞空靈蘊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令人見之忘俗。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如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迹誰知,除非問取黃鹂。百啭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宋 黃庭堅《清平樂 春歸何處》
簡譯:春天回到哪裡去了呢?四周一片沉寂,它悄然離去,沒有留下任何痕迹。
如果有人知道它的消息,一定要喊它回來同我們住在一起。
沒有人知道春天的行蹤,如果想要知道,除非問問黃鹂。
可是,那黃鹂千百遍婉轉的啼叫聲,誰又能聽得懂呢?
一陣風起,隻見它趁勢飛過了盛開的薔薇。
賞析:這是一首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惜春詞,全詞以尋找春天的足迹為線索,來表達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和對時光流逝的依依不舍。
詞的上片寫時光迅疾,春天在不知不覺中悄然而逝,讓詞人感到十分的惋惜和不舍,惜春之惜油然而生。
草長莺飛,雜花生樹,春天到來的時候是何等的熱烈,到處都是一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
可是,它離去的時候卻又那麼的悄無聲息,雨打梨花深閉門,隻消幾個黃昏,春天就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來時熱鬧去無聲,時光荏苒,歲月無情,美好的事物總是消失得太快,這實在是一件讓人感到惋惜的事情。
詞的下片寫惜春之無蹤可以追尋,塵世間尋覓不到它離去的足迹,枝頭的黃鹂隻顧婉轉啼叫,也給不了詞人想要的答案,隻會讓人徒添怅惘而已。
問人人不知,問鳥鳥百啭,正無所适從之時,忽見黃鹂鳥撲棱棱飛過薔薇花叢,令詞人眼前頓時一亮。
四月薔薇靠短牆。原來時節已經悄然入夏,春天真的走遠了,要相見,隔年期,詞人莞爾一笑,終于釋懷。
惜春之美好,尋春之蹤迹,送春之不舍,一首小詞,寫盡了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着和追求,讀來讓人心動。
整首詞構思巧妙,筆觸委婉,層次清晰,意境優美,結語輕柔,餘音袅袅,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
黃庭堅的這首詞作于宋徽宗崇甯四年(公元1105年)暮春,彼時,是其在宜州貶所的第二個年頭。
說來讓人淚目,寫下這首詞的時候,詞人可能不會料到,自己崎岖坎坷的人生之旅即将在這個邊遠之地畫上句号,終究是等不來下一個春天的。
宋元符元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後诏還被含冤貶蜀的黃庭堅,以受部員外郎召用。
黃庭堅堅辭不就,竭力請求為郡官,後得任太平州知州,豈料上任九天就被罷免,命其主管玉龍觀。
宋崇甯二年(1103年),因作《荊南承天院記》,黃庭堅被政敵趙挺之網羅罪名構陷,最後被朝廷指為“幸災謗國”,從而被除名,并押送宜州編管。
宜州就是現在的廣西宜山縣,地處西南邊地,從揚州到宜州,去國千裡,花甲之人帶着失意的人生,一路艱辛曆盡。
霜須八十期同老,酌我仙人九醞觞。雖處荒涼的貶谪之地,人生際遇堪傷,但黃庭堅仍然秉持着一如既往的樂觀精神,詠詩作賦,鑽研書法,宣教宜州,功齊韓柳。
如果說日子就這樣過下去,遠離黨争是非,靜度殘年,也是其晚年不錯的選擇。
可是,他的政敵們見不得他有一丁點的歲月靜好,崇甯五年(1105年),又慫恿宋徽宗下诏将黃庭堅轉去永州管制。
山長水遠,朝廷的诏令還未送達,這年的春末夏初,黃庭堅就因病客死宜州貶所,終老他鄉,令人唏噓。
寫在後面:
好時光總是過得太快,就像生命中那些美麗的過往,總是匆匆而過,難以挽留。
惜春,尋春,送春,盡管黃庭堅對春天是那麼的執着和熱愛,可終究還是沒能等來屬于他自己人生的那個春天。
但是,黃庭堅又是積極樂觀的,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不忘初心,泰然處之,終究是沒給自己的人生留下空白。
春天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春天去了,還有夏天,生命裡的每一天都值得用心去珍惜,好好生活,不留遺憾,才是人生值得。
人生本多憾事,當以達觀處之,這就是黃庭堅這首《清平樂 春歸何處》一詞所給予我們的啟示,值得品味和學習。
注:本文系劉玲子candy原創,謝絕搬運和抄襲,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若有不妥聯系立即删除,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