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電子支付享受不了折扣,不會操作App點不到飯,隻靠揮手打不到車……
互聯網給人們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有一部分人卻離社會越來越遠——快速發展的技術,正布下一條數字鴻溝——對岸全是被邊緣化、被忽視的老年人。
對他們而言,“科技改變生活”并不一定是好事,還可能是看不到頭的無奈。
移動支付 難倒超市“老油條”
上午十點剛過,位于南三環外的一家盒馬鮮生内,傳送貨物的鍊條,時不時傳來吱吱嘎嘎的聲音,提醒着顧客這裡的與衆不同。
超市門口處,是一排自動結賬機,三五個年輕人推着購物車,熟練地刷着商品上的條碼。反倒是一旁的工作人員顯得有些百無聊賴。
而在自助結賬機的另一側,一頭銀發的徐女士正在小聲咨詢着什麼——面對年輕的工作人員,她顯得有些過于拘謹,連用詞都非常客氣:“先生,我打聽一下,沒有手機能在這兒買東西麼?”
徐女士的小心翼翼,讓工作人員都有些尴尬,忙不叠地介紹着超市政策:“您有沒有手機都能買,不過沒手機的話,就隻能找咱們服務台的工作人員了。”
盒馬鮮生工作人員進一步介紹,如果徐女士有盒馬鮮生App但不會移動支付,可以用現金支付,找員工代刷;但會員資格與手機App是綁定的,因為徐女士沒有手機或未注冊會員,超市内所有折扣均不能享受:“要不您下次帶個手機來,我給您操作。”
“謝謝您了啊,我那手機裝不了軟件……”徐女士顯得有些不好意思,沖工作人員連着道了幾聲謝才轉身離開。
這并非是徐女士第一次來盒馬鮮生,卻是她第一次下定決心“問問情況”。72歲的她就住在超市附近的小區裡,3個月前,聽鄰居說旁邊開了個不錯的超市,她來看過一次:“東西是不錯,可逛了一圈連收款的在哪兒都沒找到。”
“沒有手機就不能優惠,這點兒讓我們老人挺受傷,辦個卡不行麼?”徐女士說自己是超市“老油條”,哪家肉好,誰家便宜都了如指掌。沒想到,如今卻被新技術難倒了,與她相似的老鄰居挺多:“來逛了都覺得挺好,特别先進。可就是這移動支付不會弄。帶現金吧,每次都得麻煩人家操作,不太好意思。”
推行無現金支付與自助結賬的超市越來越多,這讓徐女士有些無所适從:“我之前在永輝超市試過一次自助結賬,我孩子在旁邊教着,弄得我特别緊張,血壓都高了。”
“現在去菜市場買菜都得刷二維碼,真不适應。”就在前幾天,徐女士去小區附近的菜市場買菜,菜販卻說因為大家都刷卡結賬,找不開零錢,徐女士感到特别受挫,“我還跟人家吵了兩句,都說了不能拒絕紙币。可人家也挺無奈,現在收不上來那麼多現金。”
怕被抛棄,又學不會,這種感覺讓徐女士很難受——早就有專家給出了數字鴻溝的定義: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或稱差距、落差)——徐女士沒有想到,如今自己也落到了溝的另一邊:“再過兩年沒準連菜都不會買了,怎麼辦?”
網上訂餐 老人遇斷頓尴尬
如果說徐女士買不到菜尚屬對未來的焦慮,那麼80歲的陳娟則在2019年的年初,遭遇了一場午飯斷頓的現實尴尬。
雖然已至耄耋之年,家住右安門附近的陳娟仍與老伴兒獨立生活。身闆不錯的她,尚能承包家裡的大小家務,唯獨這每日做飯是她的一塊心病。每天買菜做飯還得收拾,“别看就我們老兩口,工作量挺大。”
最近這一年多,陳娟經鄰居介紹,吃起了養老餐——離她家不遠,有家國安社區的門店,平日裡購物、洗衣乃至訂飯,都能解決。
按道理講,國安社區也需要手機App下單,不過有了門店的工作人員,每次充值、下單的操作,陳娟都請人家幫忙,點好的飯菜,則會每天定點兒送到家中:“每過幾天去一次都行,人家挺熱情的,點完菜還能在那坐坐歇會兒。”
點了近一年的養老餐,給陳娟省了不少心力,然而好景不長,就在2018年年底,門店傳出消息,由于業務調整,附近的門店關門遷址,所有業務轉移至天壇附近的店面。本來走路五分鐘不到的路程,這下變成了坐車也要三四十分鐘。
“人家跟我解釋了,手機還能照常充值,可是我不會。”與陳娟一樣被難住的,還有社區裡的其他幾位老人,而一些會操作智能手機的鄰居,仍能繼續操作下單:“人家在樓下還幫我點過幾次,有人學會了,我還是弄不了。”
據國安社區工作人員解釋,業務調整完畢後,養老餐充值仍能通過手機App操作,老人也可以緻電門店選擇具體餐食。但如果老人不會手機充值步驟,僅靠電話無法操作。對于業務調整後,門店減少帶來的不便,工作人員也予以了默認:“老人可以讓孩子幫忙充值,然後打電話訂餐就可以。”
眼看着到手的便利成了負擔,陳娟頗為失落,“誰讓咱不會呢”。
“會不會手機,現在差别真挺大的。”陳娟坦言不會互聯網的新應用,生活質量已慢慢與别人拉開差距。在線上服務琳琅滿目、日漸豐富的同時,許多曾經的線下門店紛紛轉型線上,除了訂餐,家政、購物等一些服務亦是如此。這讓老年人面臨着不會訂,甚至不知道從哪兒訂的尴尬:“原來胡同裡有好幾個家政,現在隻剩一個了。經常看到鄰居約小時工來收拾屋子,我問過年輕人從哪兒訂的,人家說過什麼‘幫’,我都聽不懂。”
“希望不要什麼都一下子換到網上,老法子也留一留。”陳娟建議,類似老年餐、家政服務一類老年人需求較多的服務,應在加入“互聯網 ”大軍的同時,也保留一些傳統渠道,例如電話訂餐、實體家政服務,至少在周邊的居委會等機構中留有接口,“指着老人們都學會上網不太現實,哪怕實體貴一點都行。”
互聯金融 櫃台取款遭白眼
享受不了折扣、不會網絡訂餐,除了這些物質上的差距,數字鴻溝之下,老人們還會時不時受到“精神層面”的打擊。
“每次去銀行取錢,少不得挨幾個白眼。”武先生每個月底都會雷打不動地去趟銀行,取養老金的同時,還會打聽打聽最近發售的銀行理财。73歲的他,并非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平時微信聊的挺順暢,唯獨這手機銀行,他一直沒有玩轉。
“不是學不會,是覺得錢的事弄錯了麻煩,還是櫃台辦比較踏實。”因為還要詢問理财,武先生每次在櫃台操作的時間較長,常常引發等待者的不滿:“尤其是年輕人,一看我問半天就取一千塊,白眼就甩過來了。”
而每次走進銀行,眼看着自助機器越來越多,窗口越來越少,他就多了幾分抵觸:“一問什麼,人家就說您可以手機操作,感覺我們老人就不應該買理财似的。”
然而金融産品日漸豐富,尤其是理财産品、基金産品種類繁多,櫃台介紹無法比拟網絡浏覽亦是現實。在受訪老年人眼中,傳統業務的處理方式,更多是心理層面的“踏實”。這也是新老兩代人,觀念上的鴻溝。
實際上,白眼到底是現實嘲諷還是“自作多情”,武先生自己也說不清楚,但他還是堅稱曾親耳聽到後來者說“這麼點錢還在櫃台取”。
武先生的心态,在老人中并不鮮見——一面是猶疑在現代技術與傳統觀念的罅隙間,一面則是面對新事物的焦慮與自卑感——學不會的背後,往往還有不敢學,不願問。在受訪老年人中,“不好意思”、“怕麻煩人家”等成為主流心态:“别說手機銀行了,業主群聊天我都不願意參與。轉幾篇文章就有小年輕的諷刺你了,什麼謠言吧,你又不懂了吧,看着心裡煩。”
插圖:宋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