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處寺廟,中間被一條河一分為二,東岸住着兩萬名修行女,每個人都素面朝天。
她們身穿紅色的統一服裝,集體出行的時候,場面十分壯觀,遠遠看去就像一片紅色的海。
河西岸的山坡上住着一群男人,他們有時跟修行女一同學習,但是從來不交流,也不會産生感情。大家面無表情,各忙各的。
尤其到了晚上,他們還要遵守這裡的規矩,天黑之後都不能出行。
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神秘”,他們的生活的确跟我們大不相同,甚至有點脫離世俗的意思。
那麼,他們來這裡生活是為了什麼呢?
2
這裡是青亞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的4000多米的高山上,是當地的一處有名的佛教聖地。
很多人由于各種機緣前來修行,其中就包括了這樣一對藏族母子。
他們上山時,兒子隻有7歲。母親對他說,修行成功之後,他們就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繼續呆在家裡一點希望也沒有,太苦了。
小男孩兒還不明白家裡的變故意味着什麼,他隻是跟着自己的母親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
這裡的房子都是紅色的,矮矮的,小小的,這裡沒有一個像父親一樣的男人,都是女人,偶爾能看見幾個年紀相仿的小孩兒。
她們面無表情,好像沒什麼可高興的,但也好像沒什麼不高興的。
這裡的飯菜都很清淡,小男孩兒問過母親什麼時候才能吃到肉,母親趕忙捂住他的嘴,說這裡的人都不吃肉。
後來,小男孩兒跟着大人們一起學習、打坐,每天耳濡目染,他的神情慢慢變得跟大人們一樣,很淡然。
小男孩兒漸漸長大了,有一天,他不得不離開母親,去另外一個地方繼續生活。
母親眼裡含着淚,跟兒子叮囑了幾句,從此以後,他們幾乎沒有見過面,即使見面,也不再有過多交流。
其實小男孩兒并沒有走遠。
青亞寺裡居住着上萬名男女,他們都是佛門弟子。男的叫和尚或紮巴,女的叫尼姑或覺姆。
一條河把亞青寺分為了東西兩岸,尼姑們住在東邊的覺姆島,和尚們住在島外的山坡上,小男孩兒就是去了那裡。
覺姆島上禁止成年男性拜訪,隻有10歲以下的小男孩兒可以跟着親人暫住在這兒,并且,小男孩兒也必須是個和尚,等他長到18歲,就要搬到對岸去繼續修行,這是亞青寺的規矩。
小男孩兒成年後去了一個新的修行環境,這裡沒有一個女人,都是跟他年紀相仿或者比他年長的和尚。
從河東岸到河西岸,尼姑跟和尚分開居住,這樣的環境很像是大學當中的男女宿舍。
可能用世俗的眼光來看會有這樣的疑問:人心是肉長的,和尚與尼姑之間會不會産生情誼呢?
對于僧侶來說,他們唯一的追求就是修行,他們的心靈無比純淨,沒有一絲雜念。他們白天各自學習,偶爾也會碰面,但不會有任何交流,更不會産生感情。
所以,小男孩兒幾乎見不到自己的母親,就算見到了,也是各自學習,不會再像以前一樣相依為命,也不會有太多交流。
這好像違背了自然規律,難道骨肉親情被拆散了不是一件悲哀的事嗎?
還真不是。藏族人以修行為榮,他們并不認為這樣的骨肉分離是件痛苦的事,反而會覺得如果家人是僧侶,他們會感到無比榮耀。
何況小男孩兒跟母親都成了修行之人,在他們看來,來修行不是為了吃苦,而是為了重生,他們要将自己的餘生獻給佛祖。
人們來到亞青寺修行,其實各有各的緣由。
有的生在這裡,長在這裡,不考慮去别的地方;有的從遠方而來,信仰佛學,想要活得更加通透;也有的是因為家裡貧窮,生活實在艱辛,所以選擇修行。
當初小男孩兒跟着母親來到亞青寺的時候,家中遭遇了變故,他的父親去世了,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斷了,為了活下去,母親隻好帶着孩子一起來到山上修行。
那麼,對于他們來說,去了寺裡真的是一種解脫嗎?那裡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不需要錢嗎?
3
實際上,人們修行期間是有生活費的,雖然也就300塊,并不多,但他們不在乎身外之物,不需要多麼富足,他們隻有一心向佛。
這裡的僧侶是一群勤勞的人,他們居住的房屋都是自己親手建造的。
小男孩兒曾跟着其他和尚一起建房子,很多材料都是他們親手制作的,沒有固定的模具和規格,一切簡單而又随性。
他們建的房子都是紅色的,個子小小的,也就1米來高,遠遠看去很像童話故事裡的模樣,獨特而又可愛,外來遊客見了還把這裡的房子形象地比作“紅色的小火柴盒”。
為什麼他們要把房子蓋得那麼矮小呢?進出必須彎腰低頭,很不方便。
實際上,僧人比普通人更會“斷舍離”,他們的空間隻留給一件事:專心打坐。
他們打坐的時間會很久,不太需要起身,所以房子是專為打坐量身定制的,不需要多餘的空間浪費。
修行期間,小男孩兒遇到了一些外鄉人,他們是漢族,有的經濟條件相對好一點,所以他們的房子看上去更精緻一點,防暑禦寒效果相對更好。
而跟小男孩兒一樣比較貧窮的藏族人,建房子所用的材料沒有那麼好,所以質量也差一點。
但是這裡沒人在意誰的房子好,誰的房子差,誰吃什麼,誰用什麼,也不存在互相攀比、争風吃醋,所有人的心靈都是純潔的,他們重在修身養性,不在乎身外之物。
不過修行之人終究也是一群熱愛生活、向往美好的人,他們也會簡單整理、布置一下自己的房間,這一方面在覺姆島上尤為常見。
島上的尼姑們經常收集一些廢棄的礦泉水瓶、飲料瓶,修剪成小花籃,裡面放上土,種植小野花,放在窗前,甚是好看。
她們的房間裡,佛學書籍、經文、各種日用品、衣物等等,都被歸置得井井有條。
不要以為尼姑都是女人,就簡單認為她們很柔弱,實則不然。
她們非但沒有半分矯情和柔弱,很多事情還會跟男人一樣親曆親為。她們一年四季都是自己砍柴燒水、做飯洗衣服。
經濟寬裕一點的可以下館子,但她們一般不會去,因為修行不是享福,要嚴格遵循修行的戒律,約束自己,這一點,和尚們也是一樣的。
覺姆島上沒有成年男性,但是女性遊客可以在島上觀光、拍照,體驗生活,尼姑們也願意同她們交流,分享佛學知識,弘揚佛學文化。
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島上有很多規矩要遵守。
比如:這裡都是素食,不能吃肉,抽煙喝酒也是被禁止的;島上沒有娛樂設施,玩手機、看電視、打遊戲都是不存在的,尼姑們也不會陪遊客一起玩。
還有一點很重要:天黑之後,島上的人不能外出,隻能在自己的房間裡打坐,哪怕有再着急的事也不能出去。
這些情況,覺姆島另一邊的山坡上,也是一樣的。
小男孩曾與很多男性遊客交流過,遊客們對于佛教文化也是頗有自己的理解,小男孩兒很喜歡這樣的交流。
那麼,遊客來這裡體驗生活,就隻是打坐、講禅、吃齋飯嗎?顯然不是。這裡的生态環境以及相當複古的生活方式,不得不說也是一絕。
4
你見識過人和各種不同的動物一塊兒遛彎的場景嗎?大家誰也不用顧及誰,各走各的,悠閑自在。
小男孩兒特别喜歡這裡的動物們,比如毛茸茸的綿羊、默默吃草的牛、石闆上小憩的流浪狗,還有一些說不上名字的野生動物……
隻要人類不去驚動和傷害它們,它們就會跟人類友好相處,特别溫順,它們甚至願意跟小男孩兒一起用餐。
你見識過一個完全不通電的地方嗎?這裡兩萬多人一年四季都不用電,他們用的是自然光。
要知道,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冬冷夏涼,春夏季還好說秋冬季沒有電暖器、沒有空調,這些人可怎麼過?
可是他們不覺得這是一種受罪,他們會聚在一起學習、交流經驗,冬天最冷的時候就不出門了,進行“一百天的閉關”。
這一百天的時間裡,他們研究佛法,誦讀經文,不分晝夜,不懼嚴寒。
對于這“一百天的閉關”還有一個說法:
一百天的修行結束之後,僧侶會獲得修行合格認證,通過認證的僧侶大多數會被分到家鄉所在的其他寺院;沒有通過認證的僧侶要繼續留在這裡修行,直到通過認證為止。
有的人需要花十幾年的時間才能通過認證,有的人願意在這兒修行一輩子。
亞青寺有個大金佛,佛像壯觀、雄偉,令人心生敬畏,是僧侶虔誠修行的象征。
平時都是尼姑們在這裡完成每天的學習和修煉,偶爾也會有和尚來聽課,但他們沒有任何交集,也從不交談。
山上還有一大景緻格外顯眼,就是覺姆島上尼姑們一起出行的場面。她們穿着紅色的僧衣,排隊行走,整齊劃一,遠遠看過去就像一片紅色的海。
小男孩兒偶爾看到,會思念自己的母親,那一片紅色的海洋之中,一定有一雙眼睛注視着他。
雖然母子之間隔着一條河,不能越界,但他們專心修行,也是一種相互陪伴和支持,親情在以另外一種形式延續。
也許世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兩個人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河,但藏傳佛教從不泯滅人性,反而視親情和孝道為永恒的話題。
在佛教文化中,每個人都有“三世父母”,我們隻記得今生的父母是誰,而在前世和來世的無量輪回當中,也有無數個父母、無數段緣分。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孝養今生今世的父母,在有限的時間裡好好陪伴他們,不給自己留下遺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